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导言

深圳河两岸地区是最接近“一国两制”的地方,是衔接深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珠江三角洲深圳和香港的交汇区,也是深圳乃至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大经济合作之陆路交通运输、旅客出入的必经之路。香港与内地跨界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接口大多分布在这一带。这里是两地社会经济衔接的枢纽地带,具有特殊的地缘关系。两地如能很好地配合,将成为互利互惠互补、共同促进融合发展的福地。

深圳河源于梧桐山牛尾岭,由东北向西南注入深圳湾,全长37公里,流域面积312.5平方公里。河道蜿蜒曲折,沿着深圳、香港边界流入海湾,是名副其实的界河。1879年,清政府签订了中英条约,世代相连的土地被租界割裂。港英当局长期以来推行隔离政策,在新界划定禁区,新界北片区得不到应有的发展与建设。香港回归之后,由董建华先生亲自担任主席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策略发展委员会在2000年2月发表的《共瞻远景 齐创未来——香港长远发展需要及目标》的报告中提道:“香港回归中国,是一个重大的契机。港人享有高度自治。回归之前规划工作的种种限制在回归之后已经消除。现在是时候为香港定下长远的发展路向,确立一致远景,激励公营和私营机构以至整个社会上下一心,为共同目标而努力。”

深圳河一河两岸的可持续发展规划从一开始就得到了马洪基金会和综合开发研究院的持续指导、参与和推进。马洪、高尚全、林凌、吴明瑜、董辅礽、李罗力、唐杰等多位专家都深度参与了研究、论证和指导。特别是高尚全先生,作为香港特别行政区预委会、筹委会成员之一,亲身经历了香港回归前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历史事件,更能体会到这其中的艰难和挑战。2000年,他亲自为结集出版的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以下简称“发展基金会”)研究成果作序,非常肯定当年发展基金会资助和承担的部分研究报告。序言中,高尚全先生认为这一时期“坚持不懈的努力,开辟了民间渠道,争取香港社会各界的认同,争取有关部门的理解,着眼于发展,着眼于回归后的机遇,不失时机地开展了对一河两岸区域的综合发展、交通设施、口岸运转治理深圳河、环境评估、科技服务、投资基金、华侨政策等系列研究,使一些关注深圳和香港发展的人们有了一显身手的舞台。这些报告,对推动深圳与香港的合作,曾经起到过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有些项目已经付诸实现,有些观点已经潜移默化地深入到了香港社会。时至今日,我们看到,香港社会已经认同香港特别行政区策略发展委员会报告中的观点,即‘香港要成为亚洲首要国际都会,就必须在经济发展上,与珠江三角洲其他主要城市如广州、澳门、深圳、珠海等密切配合’。在社会生活方面,‘随着跨界交通的不断改善,这个发展趋势会日益明显,并会带动香港和区内其他主要城市的经济进一步增长,促使珠江三角洲城市一区多城的形成和发展’。”

其间,文伙泰先生也不遗余力地在民间推进。1997年4月,他给董建华先生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希望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能够着力推动深圳河沿岸地区的发展。他在信中说:从长远看,构筑两带、贯通两湾;在治理深圳河三期工程的基础上,新辟从三岔河口到沙头角河口的河道,贯通大鹏湾至深圳湾,建立运河,改善环境,发展内河航运与旅游,沿河两岸构筑相互关联的产业带;从近期看,利用深圳河在裁弯取直后,落马洲一段有1平方公里的土地南移,在重新划定管理线后,在这个区域可开展多项合作,如与福田保税区配合,建立合作的高科技园区等。文伙泰先生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15年,深圳河一河两岸是最具增长潜力的地区,50年内沿河两岸将展现一个新兴城市带。这是举世无双的,是‘一国两制’的创举,是社会发展的必然。”拳拳爱国之情,跃上字里行间,其执着令人钦佩。

深圳更是在1991年市政协成立之初,在市政协常委、香港元朗区议会议员、香港新田乡乡事委员会主席文伙泰先生的提案推进下,市政协常委会年年把河套合作作为重大话题,引导香港委员参与、咨询、推进。从第一届政协开始,就陆续、持续地将深圳河沿河经济带、河套1平方公里的开发建设和深港携手融合发展作为逢会必提、逢见必议、逢人必商的话题。之后,深圳市政协在1996年(深圳河沿河经济带)、2006年(深港创新圈)、2012年(两制双城国际大都会)、2018年(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做过四次比较大的有全体香港委员参与专题调研。深圳市及各区的政协委员,通过不同社会渠道和专业机构与香港社会地方人士对接,发出了共同的愿望,充实和推动了两地政府的协商合作进程。2017年1月4日,深港两地签订政府间协议,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河套片区深港紧密融合发展进入了快车道。习近平主席高瞻远瞩,集两岸群众的愿望,顺应新时代、新格局的发展,为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发展指明了美好前程。

我有幸作为深圳市第一届政协联谊委员会办公室的主任,自1991年开始就接触、参与、推进、协调、服务于深港合作事项。深圳市政协成立于1990年12月。第一届政协设立了联谊委员会负责港澳台侨委员的联络和服务。香港回归前,香港各界代表人物大多在全国人大、全国政协和广东省人大、政协参与国家事务。深圳是经济特区,深圳政协一成立就把港澳台侨工作放到非常重要的位置。联谊委员会主任由原广东省委统战部副部长,深圳市委统战部部长谭炜出任。他从20世纪60年代就开始做统战工作,熟悉两地情况,人脉资源丰富。深圳市政协主要领导都是深圳经济特区建设时期的“开荒牛”,与前来深圳投资的港澳台侨各界人士都非常熟悉,也非常支持他们通过政协渠道参政议政。1991年新年过后,根据工作安排,我陪同政协领导去香港举办春茗团拜。其间,深圳市政协常委、联谊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界元朗新田乡乡事委员会主席文伙泰先生特别邀我交流,介绍了1979年以来他参与深圳东门投资新华城和后续的各种艰辛,特别提出深圳、香港正在会商要开通皇岗口岸、治理深圳河,深圳也在布局建设福田保税区。文先生说,他的家乡新田乡和皇岗一河之隔,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发展机会。他提出开通口岸穿梭巴士、建立跨境科技园和组织华侨投资基金三个议题,希望政协可以联系国内专家研究,并通过政协平台和提案,推动落实和组织实施。回到深圳,我立即将文伙泰常委的想法向市政协领导做了详细汇报,并提出可以委托刚刚成立的综合开发研究院参与,发挥高端资源的作用。三个委托课题于1993年完成后,由市政协组织召开了邀请国务院相关部门参与的专家论证会。大家一致认为,深圳河沿河经济合作的区位独特,深港合作关系可以为国家实施“一国两制”,保持香港回归后的繁荣稳定和促进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发挥特殊作用。论证会之后,文伙泰先生提出,希望有一个机构可以专注这个持续发展的区域合作项目。在深圳市主要领导的支持下,深圳市政协的具体参与和指导,文伙泰先生出资,于1994年8月正式成立了深圳特区促进深港经济发展基金会。我受政协领导委派,担任基金会秘书长。由此往后二三十年,我与深港河套规划和深港科技合作保持着密切、持续的关联,也保留和积累了不少当年工作过程中的史料。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的发展促进了双城效益的互动。深圳河治理、已建成的口岸通关互动结点、口岸的布局和跨境公路、铁路、桥梁的对接,特别是香港回归以来到“十四五”规划带来的机遇,面向2035年及2047—2050年的新蓝图,深圳河沿线一河两岸布局由点连线,辐射到深港两地纵深周边的发展。在这个节点上,香港提出了“北部都会区”和“双城三圈”。时任特首林郑月娥以“四新”“四通”做了非常务实的阐述。深圳从民间到相关部门都非常关注,给予了强烈的呼应,提出要设计好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新路径,做到政策机制理念先行、规划基建民心开路、双城跨境共进共赢。纵观深港推进跨境合作项目和携手共商双城都会发展的全过程,目前主要有四大转变:一是由深圳单边单向阶段性推进转变为香港主动提出双边协同对接共进;二是由河套形成的特定空间启动到沿边境纵深全方位规划可持续共商并进;三是由基础设施、创科发展向公共服务、人才集聚、社会协同、居住就业和生态文化、商旅等全面规划共谋未来新都市建设转变;四是由单向推进的招商融资政策导向,向规划对接、服务对接、标准对接、智慧平台对接的共赢新机制转变。从河套区的港深“两园”不能割裂来看,正在朝着作为“一区”来整体探讨发展方向,以期实现河套区作为一个整体的协同发展,将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作为“一国两制”实践的载体,作为大湾区全局改革开放的龙头和政策突破、培育和辐射的引擎,作为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试验田,作为一个满载动能的齿轮带动港深两地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2022年6月30日,在香港回归25周年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前往香港科技园视察,面对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的沙盘,林郑月娥信心满满地向总书记报告:“一河两岸,创新科技,看来这里的前景比硅谷还要好。”总书记希望香港发挥自身优势,汇聚全球创新资源,与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珠联璧合,强化产学研创新协同,着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

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TtzkXjl2ZOwulJcH9sl3iwaH7QDaIc7sRca/QMk4zRrKxMcwbn+N33ezrUYB6hJ7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