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25周年之际,很多媒体都来采访我。我告诉他们,1997是我人生中最重要的时间节点,有幸见证了香港回归祖国,我个人也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从那一刻起,我的人生和祖国、香港深度地捆绑在一起,也有了更大的平台为国家、为香港的科技发展建言献策。我认为,香港目前已经具备足够条件在科创上大展拳脚,并寄语香港科学家要“身在香港,心怀祖国,放眼世界”,做出成绩,贡献国家。
深圳的一位朋友和我微信交流,说看到这些信息非常有同感,深港携手迈向国际科技创新中心赶上了最好的时机。他还告诉我,他正在整理《深港科技创新口述史》的文稿,其中有一些大事是我参与和关注的。我要来了书稿,仔细阅读,往事历历再现。这位相识差不多30年的朋友,就是本书的口述者张克科。我也很高兴为这本书写序,一起回忆香港回归以来科技发展走过的艰辛的路程。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我们的友谊与日俱增!
我是在担任香港工程师协会副会长、会长期间认识张克科先生的。那时他经常出席香港科技、教育、工程和友好团体的活动,向香港同胞介绍深圳的投资环境和发展机会。有一次他还特别紧急地给我打电话,了解电动汽车的核心技术和电池性能的产业化进展。这时我才知道他已经离开深圳市政协和投资促进中心,到了高新区办公室工作。那天是一家内地的电动汽车企业开着一台研发的新车到市政府大院向市领导报告新产品和体验电动汽车的性能。他告诉我,领导正在听汇报和试车,并嘱咐他向香港大学的“电动汽车之父”咨询。我直截了当地回答,当前只有加拿大有完整的产品线,这个新产品使用的电池能不能是自己的创新,只要看看有没有相关实验室就可以说明来源。
香港回归后,有一点我印象很深,时任特首董建华提出要在香港推广高科技。在这本书中,我才知道深圳当时也在布局高新技术的发展,并且非常认真地邀请香港请的国际团队也给深圳把脉。后来的情况是,董建华虽有心发展科技,可惜未能得到配合,后来金融风暴、沙士来了,计划就告吹了。只能说,科技对于国家、社会和经济的重要性,香港人那时的认识不一致。
1998年11月,我作为香港的第一位中国工程院院士,受邀出席深圳与中国工程院共同在深圳举办的院士论坛。那一次,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工程院宋健院长,刚刚卸任浙江大学校长就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也都来了深圳。深圳市领导在座谈会上向我们介绍了高新区的发展、深圳虚拟大学园的规划、深圳发展高新技术的决策和布局,请我们提意见。路甬祥院长和我在座谈会上特别强调高新区和大学的重要性,我也应邀在大会上做了关于国际电动汽车发展的前沿动态和展望的专题报告。那几天,张克科先生作为高新办的代表,全程参与了论坛和交流活动。我发现我们很多观点都非常一致。我们每一次的交流都表达了共同的心愿,深港合作,对香港好,对深圳好,对国家好。
尽管我在做专业领域的研究,但深港科技教育的合作一直是我关注的话题。书中详细记载的香港与深圳两个城市在跨界的河套地区的话题,颇具传奇色彩。历史命运多次改写,区位条件十分特殊,是内地与香港唯一一块地理相连的合作区。河套作为“一国两制”的“结合部”和两大都市的“夹缝区”,在历史与现实的激荡中被赋予了独特的使命和定位,是深港目前唯一以科技创新为主题的特色平台。
河套被赋予科技创新的旗帜,我认为是必要和正确的。我对这个区域的全面的、全新的认识,与我和张克科先生在一个共同的研究课题上的交集是分不开的。
2016年4月,中国工程院周济院长率代表团访问香港工程科学院。时任香港工程科学院院长是原香港科技大学副校长李行伟教授,我作为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工程科学院前副高级院长和高级顾问参加了接待和座谈。我们提出要进一步发挥内地和香港工程科学界的力量,带动珠江三角洲的工程产业升级和发展。大家非常认同这个模式和合作平台,当即决定成立中国工程院与香港工程科学院联合课题组,开展深度调研。
2016年7月,香港工程科学院带着初步研究大纲赴北京,在中国工程院干勇副院长主持下,召开课题研讨和深度对接工作会议。进入会场,我看到张克科先生也在出席会议的人员之列。我发言的时候,特别提到,这次会议有邀请深圳的同事参加研讨,对我们了解两地的情况和发挥深港两个城市多年合作的基础,有着非常的意义。李行伟院长在香港科技大学和深圳开展的深港产学研基地合作中,与张克科先生共事多年,彼此也非常熟悉,他也提议请张克科先生多介绍一些深圳的情况。后来我才知道,1998年深圳高新区成立伊始,深圳市领导主动拜会宋健院长,并支持中国工程院在深圳建立院士活动基地,张克科先生参与了全程的服务,并曾担任首任深圳方主任,代表深圳市参与筹备工作。那一次会上,张克科先生做了详细的发言,我看到这本书也有记载。
2017年5月,课题组完成基础研究后,中国工程院代表团应邀赴香港调研,并在香港回归20周年前作为重大活动之一,在香港公开发布研究报告成果。张克科先生也是代表团成员之一。他主动向深圳市政府领导汇报,安排代表团实地考察了河套片区。当时河套的规划蓝图已经明确,2017年1月4日两地政府签署合作备忘录,将在跨境的河套片区共同建设科技创新中心。中国工程院的内地院士实地考察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香港工程科学院的欢迎招待酒会上,中国工程院副院长干勇院士主动提起了河套的话题,并请张克科先生做了即兴的简要介绍。那一次,我看到张克科先生如数家珍地一一道来,给我们简述了河套创新区建立过程的艰辛历程和光明前景。他说,根据以往的经验,香港动则全局动,香港好则深圳好。希望中国工程院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向高层建言,更希望香港的专家们可以向中央表达心意。
在书中,我们看到了2017年6月22日中国工程院院士建议的名义刊发的《将深港福田—落马洲大河套片区确定为国家战略,创建世界级产业创新中心》建议书。在港院士们针对内地与香港在科研合作交流上存在一些限制,如国家科研经费过境香港使用的问题及香港科研仪器设备入境内地关税优惠问题等也在深入讨论。由我牵头并作为发起人之一,给习近平主席写信反映了这些情况。我们一步步征求大家意见,逐字逐句斟酌,定好后提交,充分表达报效祖国的迫切愿望和发展创新科技的巨大热情。
习近平主席一直以来非常牵挂、关心香港,对这封信高度重视,作出重要指示并迅速部署相关工作。习近平主席在指示中强调,促进香港同内地加强科技合作,支持香港成为国际创新科技中心,支持香港科技界为建设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习近平主席还强调,要重视香港院士来信反映的问题,抓紧研究制定具体政策,合理予以解决。此后,河套地区驶向了深港科技合作创新的“快车道”,这是我们作为在港两院院士所尽的一点绵薄之力。有关重要指示的含意,是从精神到物质给了我们强心针。在物质上是资金过河,在精神上是为香港点明发展方向,再加上后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就香港发展的详细篇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都为本港科研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光阴荏苒,流光飞逝,香港回归祖国已经25年了。下一个25年,香港除了继续为国家创新研发出一份力,还应发挥好中西交汇的文化枢纽价值。身为归侨,一大优势就是思维随时可以中西切换。在外国演讲时,我用的是西方思维方式;回到祖国,就是用国家的语言、术语,跟人们解释。同样的理念也适用于本港社会,香港是中西合璧的国际化都会,在这里人们可以更好地观察世界。中西文化各有价值,应互相借鉴和学习,取长补短,以发挥更大的优势。
香港科研未来发展最需要也最重要的是建设生态链。香港仍然欠缺研究院和高科技企业,期望在港央企可带头做起,将研究院和企业设于香港,完善香港科研生态。同时,香港即使面对寸金尺土的困境,但在布局北部都会区和“双城三圈”的持续发展规划上,还是和深圳做双城资源对接,仍可发展高附加值、高端的科技产业,亦有条件成为电动车测试和验证中心,以发挥香港作为国际都市的优势。
愿大湾区的未来更加美好,深港合作的价值更加不可替代,国家的科技创新事业更加蓬勃!
中国工程院院士,香港大学荣誉教授,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
2022年6月27日于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