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2月6日,深圳市市长李子彬主持市政府第二届第九十一次常务会议,听取并原则通过了《关于建立“香港—深圳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设想》。时隔半年,这是市政府常务会议第二次上会专题讨论深港跨境合作议题。会议纪要指出,深圳市委市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并采取多种方式推进深港合作,但由于深港双方理念上的差异等,这一设想实践起来会有难度,要有信心积极推进,要抓紧也要有耐心。要多渠道做工作,争取中央层面的协调,争取列入国家“内地与香港大型基建项目协调委员会”的动议,实现双方的共同目标。会议还部署了向中央领导汇报的文稿要求、和香港机构合作研究双边开展工作的渠道(图3—1)。会议还要求,根据“九七”回归后基本法的原则和香港法律的适用范畴,落实1平方公里土地的有关权属。今天再看当年的会议纪要,最有前瞻性的目标是:在深圳与香港联合开发沿深圳河高新技术产业园的商谈未取得实质性进展之前,深圳方面工作方向不变、原则不变,沿边境一带的开发继续朝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方向发展。依照这一理念和设想,福田保税区产业发展方向也要做相应调整,由以仓储业为主改为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这一关键时刻的重大决策,为今天深港协同共建河套科技创新合作区留出了空间,延续了时间,坚持了方向,把握了时代发展的脉络。
图3—1 香港元朗区区议会议员代表团考察正在施工的深圳河裁弯取直工程
为落实市政府会议精神,做好给市委常委会汇报的准备,3月18—20日,新课题组专程赴香港拜访“一国两制”经济研究中心,实地勘探香港一侧边境禁区和生态环境,走访香港科技大学及香港工业中心等机构。
4月1日,深圳市政府将此议题提交市委常委会审议。两位秘书长倾注全力落实市委常委会议精神,参与新课题组的全程活动,对项目的难度和未来的机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他们深感单靠课题组推动有点力不从心,遂联名向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报告请示提出,希望建立更高一层的协调工作小组,但调研工作并没有放松,而是抓得更紧。香港方面的情况一时很难达成共识,要在深圳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气候,吸引对方。近期集中力量,认真细致做好深圳河一期工程改造后南移的1平方公里土地的开发方案,对涉及这一地区的规划功能、产业项目、出入管理、环境保护、法律政策、基础设施配套、投资来源、开发商组织等,逐一进行研究,提出可行性方案。同时对不涉及香港的深圳渔农村的改造也提出了预案。
在这之后,各项联络工作紧锣密鼓地推进,在深圳、香港、广州、北京,以及各种春茗交流场合、两会会议间隙、互访考察机会中,深港合作建设跨境高新技术产业园都成为热议的话题。深圳市领导亲自出面做工作,借香港回归一周年纪念活动赴港,专程拜访了香港特首、立法会主席、部分行政会议成员。通过“一国两制”经济研究中心邀请香港各界别高层人士座谈和访问深圳。特别是当时香港科技大学吴家玮校长正在与北京大学洽谈合作,多次将深圳发展高新技术的动态在香港策略发展委员会和行政会议上介绍。深圳市领导还多次向广东省领导和科技部领导详细汇报。深港合作建设跨境高新区也得到了中国工程院宋健院长、中国科学院路甬祥院长的指导和支持,专程在深圳组织院士论坛,提升深圳和香港对于高新技术发展趋势的认同和合作交流。7月21日,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听取深圳市领导工作汇报时,了解到深港跨境科技园的设想和有1平方公里的土地,语重心长地叮嘱要利用好深港两个方面的优越性,深圳背靠内地科技力量,有人才优势和低成本劳动力的优势。深圳1平方公里可以试行自由港政策,要好好守住这1平方公里,不能搞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