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江海淼漫,山岳巍巍
秦小篆《峄山刻石》

第一种统一的汉字书体

小篆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几乎不亚于横空出世的甲骨文,因为它是汉民族第一种统一的汉字书体。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方言不同,如果不说普通话,甚至会阻碍沟通。可不管你说的是哪里的方言,大家写的汉字是一样的,一个北方人可能听不懂南方人说话,却能看懂对方写的字。这样的便利都要归功于秦始皇嬴政和他的丞相李斯。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纷争不断,汉字的形态也千差万别。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秦统一全国,随后采纳了丞相李斯的建议,在沿袭秦国文字的基础上,广泛搜集民间使用的通用字,后以秦国文字为标准,统一了文字。这种首次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无阻的文字,便是小篆。

当时,秦朝使用的文字主要有三种:大篆、小篆,以及一种小篆的草率写法,后演变为隶书。小篆是官府发布政令、正式文件时使用的通用标准字体。小篆的定型,使汉字取得了线条化和符号化的文字性质,为方块形汉字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正因如此,小篆在汉字发展史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汉字从古汉字阶段发展到今汉字阶段的重要桥梁,极大地推动了汉字形体的演变,为书法的继承和变革树立了典范。难怪郭沫若先生要称赞秦朝以小篆统一文字,“这是文化史上的一项大功绩”。

秦《峄山刻石》碑阳(墨拓本,局部)

“复活”的《峄山刻石》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多次东巡峄山(今山东省邹城市东南)、泰山、琅邪、碣(jié)石(在今河北省秦皇岛市)等地。每到一处,秦始皇都要命人在当地刻石立碑,昭示自己“德兼三皇、功盖五帝”的伟大功绩。整个东巡过程中,秦始皇一共刻了七块刻石,包括《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邪台刻石》《芝罘(fú)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和《会稽刻石》,刻石上刻的篆文相传都是李斯所书。

如今,七块刻石仅有《泰山刻石》和《琅邪台刻石》两块残存,《峄山刻石》等则有摹刻本和翻刻本流传至今。

《峄山刻石》,又称《峄山碑》或《秦始皇登峄山纪功刻石》。刻石上的刻辞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共144字,是秦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始皇登峄山时所刻;后半部分共79字,字略小,是秦二世元年(前209年)颁行的诏书。

在秦始皇东巡时所立的七块刻石中,《峄山刻石》的时间最早,后世的碑铭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故而它又被称为“碑铭之祖”。《峄山刻石》的原石早已失传,好在有宋人的摹刻本流传于世。

由南唐入宋的书法家徐铉,曾在晚年获得了一件《峄山刻石》的摹本。宋太宗淳化四年(993年),徐铉的弟子郑文宝便带着这件摹本来到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并根据摹本将《峄山刻石》重新刊刻在唐朝国子监的旧址,这便是享有盛誉的长安本。后来,《峄山刻石》又陆续出现了许多翻刻的版本,在七种摹刻本和翻刻本中,公认水平最高的还是最早的长安本。

正是在徐铉、郑文宝等人的努力下,失传的《峄山刻石》得以“复活”,我们今天才有机会一睹“碑铭之祖”的书法风采。

秦《峄山刻石》碑阴(墨拓本)

笔画圆劲,古意必臻

秦始皇东巡时所立的这些刻石,其书法笔力坚实,显现出一股雄健气势与端庄气质,骨子里透露出“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的霸气与自信。在这种统一的风格之下,不同的刻石刻辞又蕴含独特的特点。

《峄山刻石》作为“碑铭之祖”,风格清俊劲逸、刚柔并济;泰山是古代举行封禅大典之地,神圣威严,因而《泰山刻石》的风格浑厚凝重;琅邪台是秦始皇的寻仙之所,《琅邪台刻石》便显得灵动活泼。可见,正是不同的环境与背景,塑造了刻石辞的不同风格。

就长安本来说,《峄山刻石》的线条清俊、劲直、圆洁、雅逸,既有刚劲雄健的凝重,又不失婉约温润的柔和,体现出一种刚柔并济的境界。小篆刻辞的线条圆劲完美,粗细大体保持一致,书写时起笔逆锋折回,行笔裹锋而行,收笔停顿回锋。起笔和收笔大多为圆,其他的或为方,或不方不圆,或亦方亦圆。

书写时,这些粗细一致的线条首先要写得圆润遒劲,也就是说,笔画线条既要有力度,又不能用力过猛。因为小篆的笔画大多是圆弧线条或近似于圆弧的线条,不能写得带棱带角。

在此基础上,对不同的笔画,又有不同的书写要求。比如书写长直线和长弧线的笔画,不仅要圆劲,更要贯注笔势和方向,同时保持对称和均衡;书写圆弧线和盘曲线的笔画时,在保持线条圆劲的同时,还要在盘曲、圆转中做到对称、均衡、笔势和谐。特别是书写圆转、盘曲线条时,圆转之际往往要先略微提笔,这样可以使得书写的线条不会变粗,待到完成圆转后,再稍微按笔,继续书写。用清代地理学家、金石学家、书法家杨守敬的话说,这就叫“笔画圆劲,古意必臻”。

《峄山刻石》的字法以纵向取势。什么意思呢?所谓书法的取势,就是书法的气势,这种气势是由线条的形态变化使人产生的类似于自然万物的状态和联想。通俗来说,你写一个字的时候,这个字是方方正正的,还是横向拉扁的,或是纵向拉长的?写字的时候,你是横着使劲,还是竖着使劲?显然,纵向取势就是竖着使劲。这样写出的字有着一股上下贯穿的力量,犹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的瀑布,气脉不断。一般来说,写篆书都是纵向取势,而特别强调气势的《峄山刻石》更不会例外。

端谨而不板滞,舒展而疏密有致

《峄山刻石》的结构有两个特点:一是端谨而不板滞,二是舒展而疏密有致。

《峄山刻石》是用来为秦始皇歌功颂德的,处处要体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的威严,因而整体结构端谨,每个字的大小都差不多,字体修长,章法有序,文字布白严谨匀称,再配上圆劲的线条风格,这种结构带来的庄重感极为强烈。

不过,若过度强调端谨,就会使整篇书法显得古板呆滞,缺乏灵动。《峄山刻石》并没有因噎废食,比如刻石中的“泰”“流”二字,线条都有一种柔婉的风格。这就好像秦始皇陵的兵马俑,不仅有不同的动作,甚至通过表情展现了各自的喜怒哀愁,正是这种个性化色彩,使得整齐划一的兵马俑没有陷入不食人间烟火、千篇一律的死气沉沉。《峄山刻石》的艺术审美高妙之处,与秦陵兵马俑可谓异曲同工。

其实大家平时写字都会遇到一个问题:笔画多的字常会写得很臃肿,笔画少的字又容易写得不漂亮。有些字写完了,总觉得哪里不对,又实在说不出症结在哪。这往往与汉字的疏密结构失调有关。

《峄山刻石》虽是用今天一般不会用到的小篆写成,但疏密关系的道理却同样适用于它。根据小篆文字的不同结构,《峄山刻石》中的字有的上密下疏,有的上疏下密;有的左密右疏,有的右密左疏。当然,最难的还是前面提到的,《峄山刻石》是怎么处理笔画极多或极少的字呢?

《峄山刻石》例字

举两个极端的例子:一个是“壹”字。对于这种复杂的字,《峄山刻石》采用的是中密外疏的处理方式,重点是密的地方要笔画匀称。另一个是“乃”字。小篆里只有一画,已谈不上疏密了,只有“疏”没有“密”,这种字很容易就写得飘飘欲仙飞起来。可《峄山刻石》中的“乃”字,却写得相当稳健。这是因为《峄山刻石》一方面讲究舒展,使这些“疏”的笔画眼看就要“放飞自我”;另一方面又对它们有所限制,明明要嗨得飞起,结果脚还没离地,就让人给拽住了。

“玉箸篆”承载的社会气息

以《峄山刻石》为代表的秦朝小篆,由于章法有度、笔画圆劲,就像是玉做的筷子,因而有“玉箸篆”“玉筯篆”的美誉。对于“玉箸篆”的作者李斯,历代也有极高的评价。唐人张怀瓘(guàn)在《书断》中,赞其小篆书法“画如铁石,字若飞动”“铁为肢体,虬(qiú)作骖騑(cān fēi)。江海淼漫,山岳巍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韦续在《唐人书评》中赞“李斯书骨气丰匀,方圆绝妙”。到了清代,王澍(shù)更在《虚舟题跋》中给予李斯小篆“古今妙绝”的崇高地位。李斯的“玉箸篆”有一种沉稳之美,不善张扬,对书写要求极高。

不过,这种沉稳背后,又透露着一种对个性的压抑,它体现的是至高无上的皇权威严,彰显着帝制社会的专制无情与等级森严。正因如此,以《峄山刻石》为代表的秦朝小篆作品,虽不乏笔画的灵动,但整体上仍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压迫感和整齐划一的窒息感,不禁让人想起“焚书坑儒”的惨剧。

可以说,是秦王朝的气象成就了“玉箸篆”的雄健;也是秦王朝的气象压抑了“玉箸篆”的发展。看似小小的书法作品,承载的却是一个时代的社会气息。 7OII/grnhrhNuIpvzJfEkGf+L88EnsHMG0ZA/AU8SftGGjPtIlGSqvIk0t1psQ8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