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不烦整裁,自有奇采
秦大篆《石鼓文》

篆书的另一条发展道路

2013年,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的《国家人文历史》杂志邀请了9位考古、文博方面的专家,评选出我国文物中的九大“镇国之宝”,与书法有关的共两件,其中之一便是代表石刻壁画的《石鼓文》。

正式讲《石鼓文》之前,我们先回顾一下前面说过的篆书传承演变,这有利于加深我们对《石鼓文》的理解。

篆书最初是刻在龟甲兽骨上的甲骨文,后又发展成为铸刻在青铜器上的金文。进入西周,随着礼乐秩序的建立,文字体势也进入规范化阶段,正体大篆应运而生。

西周晚期,随着周王室的衰落,礼乐秩序开始松动;随之而来的春秋战国,更是“礼崩乐坏”的时代。与之相应的,正体大篆也走向衰落,先后出现了追求个性表达的草篆,以及追求唯美的美化大篆、虫书等各种装饰篆体。

照这个发展势头,按说汉字书法应该朝着更加浪漫和个性化的方向发展。可当秦始皇统一全国,并宣布统一文字时,映入我们眼帘的却是与大秦帝国一样整齐划一的秦小篆。

如此规整的秦小篆,当然不是一朝一夕靠几个类似于传说中的“仓颉”那样,关上大门就能整理出来的。其实,正当全国大多数地区的文字朝着个性化的方向不断演进的同时,秦国文字却在朝着相反的方向——规范化挺进。《石鼓文》,正是秦国文字在这条道路上漫漫长征的见证人。

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唐朝初年,人们在位于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一带发现了10枚刻石(也叫“石刻”)。这些刻石外形如鼓,在石头的中间部分用大篆刻写着文字,因而被称为《石鼓文》。石鼓高约90厘米,直径约60厘米。

10枚刻石上,刻录着10篇四言韵文。由于韵文中记录了不少渔猎之事,故而《石鼓文》又被称为《猎碣》。因年代久远,《石鼓文》上已有不少文字在风雨中磨灭了,第九枚《石鼓文》的文字索性荡然无存了。

这些韵文分别记录的是哪位秦国国君的事迹,又刻于什么年代呢?学者们到现在也没有达成共识。比如郭沫若就认为,《石鼓文》刻于秦国第一位正式国君秦襄公时期(前778—前766年),罗振玉和马叙伦则认定这是秦国第二位君主秦文公时期(前765—前716年)的作品。这两种观点差别并不大,可其他的观点就大相径庭了。有人说《石鼓文》作于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时期(前659—前624年),有人说是在秦献公时期(前384—前362年),还有人说是在秦惠文王时期(前338—前311年)以后,更有甚者认为《石鼓文》是歌颂秦始皇统一大业的。尽管学者们对《石鼓文》成年判断的分歧前后相差500年,但还是普遍认为,书刻的年代应在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前,也就是春秋战国时期。

秦《石鼓文》(墨拓本,局部)

无论具体年代如何,《石鼓文》都是目前我国发现的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

从载体革命到体势革命

可能在你看到“最早的刻石文字”时,心里并不会漾起什么波澜。很自然,对于现代人来说,除了写在纸上的文字,其他的殷商甲骨文也好,西周金文也好,秦国石鼓文也好,总而言之都不是写在纸上的文字;是距今3000年也好,2000年也罢,反正都是几千年前的东西,都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书法作品。

这么说也不是没有道理,却忽视了一个重要信息——作为一种承载文字的载体,石鼓具有甲骨和青铜器无法匹敌的优点。正是这种优点,推动了文字和书法的一次重要变革。

甲骨和青铜器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大部分器物本身呈圆弧形,而且不规整。这就给刻字铸字带来很大困扰,特别是有些金文还是铸在青铜器内壁的。甲骨文和铭文为了适应器物载体,文字就必须顺着器物的弧形发生变化。哪怕是我们视为规范性书法典范的正体大篆,与后世同类书法作品相比,仍然显得不够端谨。

石鼓就不一样了。与甲骨和青铜器相比,石鼓表面相对平整。一方面,书家和工匠不用为了迁就石鼓,来刻意改变文字的造型;另一方面,平整宽阔的石鼓表面,也给了书家和工匠更广阔的艺术空间来安排布白。在这样的条件下,《石鼓文》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新特点。

无有逸宕,未至拘谨

就总体风格来看,《石鼓文》整齐肃穆,凝重端庄,笔力稳健有力,充满了一种古朴浑厚的美。

但这种古朴又不同于金文时代的正体大篆。《石鼓文》的笔画起笔圆融,笔锋内敛深藏、线条匀称,达到了整齐划一的地步。可以说,这些刻在石头上的文字已经能够从技术上尽力去除个性化色彩,保持文字风格上的统一。这种统一风格还从笔画延伸到结体。《石鼓文》的文字形体已经呈方形,接近真正意义上的“方块字”。在章法布白方面,《石鼓文》也秉持统一的风格。唐朝著名文学家韩愈曾在《石鼓歌》中说“安置妥帖平不颇”,意思是对文字安排妥当,不会发生偏斜。

《石鼓文》开端的两句话:“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 。”

作为一种官方文字,《石鼓文》充分利用了石鼓的特性,创造出一种空前严整的体势。毕竟,《石鼓文》创作于先秦时期,是从金文演变而来。因此,它多多少少保留着西周古韵。

比如《石鼓文》开端的两句话:“吾车既工,吾马既同。吾车既好,吾马既 。”其中,“车”和“同”的字形相对较小,笔画较为复杂的“ ”却很大。笔画类型相对单一的“车”和“工”总体上是横平竖直的,而“马”和“既”的线条却圆转横斜。这种字形、笔画上的差异,无不保持着西周大篆的“上古遗风”。《石鼓文》的方形字形也是如此,不是刻板单一的模式,而是一种变化中的方形。比如有些字仍然偏扁,被古人称为“蜾(guǒ)篆”。

种种迹象都表明,《石鼓文》是一种介于西周正体大篆和秦朝小篆之间的文字。它的有些文字与西周时期的写法完全一致,有些却与后来的小篆不分彼此;它比西周书法严整划一,却又远逊于小篆。用现代书法家陆维钊先生的话说,《石鼓文》“已由参差俯仰而趋于工整,无钟鼎文之奇伟逸宕,也未至秦刻石之拘谨”。

篆体书法的入门范本

如果单单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来说,《石鼓文》有一点点遗憾。

侯镜昶先生认为,《石鼓文》的书法造诣即便是在大篆中,也属于末流。他在《书学论集》中谈道:“一种书体的创始时期,书风天趣横生;至其末流,则人工已极,书体亦随之衰落。用笔圆转的大篆,发展到《石鼓文》,排列整齐,天趣大减,成为当时的馆阁书。”

既然如此,我们又为什么要在这里大费周章地介绍《石鼓文》呢?

除了在文字和书法演化史上《石鼓文》具有不可替代的过渡地位外,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在于,它是入门学习篆书的最佳临摹范本之一。

由于《石鼓文》是一种过渡中的篆书作品,因而它兼有西周金文和秦朝小篆的特点。从《石鼓文》入手学习篆书,自然就可以同时接触到两种不同的体势,对于今后更加深入地研习篆体书法十分有利。

秦《石鼓文》(墨拓本,局部)

更重要的是,《石鼓文》“无钟鼎文之奇伟逸宕”,虽然在艺术上不如金文的意趣变化,但也有好处。那就是《石鼓文》的线条沉稳,结字稳定,布白工整,少了变化,却多了规矩,这对于书法入门者练习基本功,再合适不过了。当你把《石鼓文》练熟后,也就自然掌握了篆书的基本特点,这时再去广泛涉猎篆书的不同体势,自然事半功倍。更通俗地说,学习《石鼓文》,就相当于学习走路,路走好了,日后跑起来才能更快更稳;如果一上来就学习跑步,老摔跟头不说,日后跑起来也会磕磕绊绊。

《石鼓文》固然没有“奇伟逸宕”的特点,但其古朴浑厚、工稳华美的风格仍属书法中的上品。康有为就曾赞其“不烦整裁,自有奇采”。临摹《石鼓文》,感受篆体书法的古朴深意,也是研习书法时不可或缺的过程。 eRBO0/cBxhfdQqz8xfQ6nfhGkD4wyoh4loRtSqeceo8YN+uIJ6fn7G/V4QiU6cXw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