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甲骨文也是书法!
这恐怕是大多数读者看到本书的第一反应。
甲骨文(墨拓本)
提起书法,你肯定能想到隶书、楷书、行书、草书,想到大篆、小篆,甚至能想到各种风格的美术字体。可除了专业人士,极少有人会把殷商的甲骨文和“书法”联系在一起。殊不知,汉字之所以能发展出一套独步天下的书法艺术,关键的密码就隐藏在甲骨文中。
甲骨文是商代使用的文字,也是我国最早的系统的、成熟的文字。也许在你看来,甲骨文只是一个个象形符号,根本就谈不上书法。可在学者眼中,甲骨文不仅有着独特的美感,且不同时期、不同人契刻
的甲骨文,也有着别无二致的风格。著名甲骨学家宋镇豪先生就曾称赞:“甲骨文字造型艺术,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美学原则和共同心理,即平和稳重的审美观。”
具体来说,甲骨文书法可以分为契刻书法和笔墨书法。顾名思义,契刻书法就是商代人用刀在龟甲兽骨上刻出来的甲骨文,是古人“以刀代笔”留下的真实遗迹;而笔墨书法,是当代人“以笔代刀”,在纸上写出来的甲骨文,一些书法家甚至用甲骨文创作诗词,堪称一绝。
“书贵瘦硬方通神”——这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诗句,说的是书法的线条要给人以瘦硬的感觉,这样的书法才有筋骨、有劲道,才有精气神。
杜甫绝不会想到,他的这套审美,从汉字诞生之日起,就是汉字书法的灵魂。在甲骨文契刻书法中,“瘦硬”可谓是与生俱来的气质。
大家都知道,用来刻字的龟甲兽骨非常坚硬,因而刻字的契刀就必须格外锋利。如此一来,甲骨文的线条普遍挺拔劲峭,有一种特殊的美感。和咱们平时写字时用到的横、竖、点、撇、捺不同,甲骨文的笔画分为点、直画和弯曲。
先来说“点”。在书法里,“点”往往有着画龙点睛之妙,这在甲骨文书法中已经呈现。与后来的书法不同,甲骨文的点是刻上去的。用毛笔写点,是先从点画那尖尖的头部起笔,然后笔上逐渐用力,再渐渐收笔,把点的尾部收圆满。甲骨文的点却不同,起“笔”(其实是小刻刀)时,“笔”尖是轻轻逆向在龟甲兽骨上用力,就像是打上一个楔子似的。
甲骨文中,最常见的笔画是直画。这种直画非常平整,正因如此,甲骨文字总体上仍呈现出方正整齐的态势,这就为汉字后来形成“方块字”的样式奠定了基础,也初步形成了书法艺术那端庄肃穆的艺术基调。契刻直画时,线条讲究瘦劲、坚挺,在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爽快感的同时,又不失笔锋力度造就的稳重。
甲骨文最具特色的笔画,当属弯曲。由于甲骨文是用刻刀契刻而成,无法像毛笔那样,写出婉转流畅的弯曲笔画;因而,甲骨文笔画中的一条弯曲线条,大多是分成两笔写成的。在两笔交接之处,自然难以圆滑,更多的是用方折呈现,给人一种锋芒毕露的气势。也正是契刻时的方折笔法,客观上使得甲骨文的笔画线条虽然弯曲,却蕴含着一股无穷的劲道,好似一条强健的筋骨,表现出一种外表婀娜而内心刚劲的独特美感。
不过,方折笔法其实是技术造成的一个难题,如果这样的弯曲多了,就成为一个个死角,难免千篇一律、死气沉沉。为了让文字更加灵动,古人们开始探索新的境界。一种是在弯曲的连接处尽量不留空隙和接点,特别是那种需要分成好几笔才能契刻而成的弯曲,更是如此。如此便以高超的契刻技艺,使弯曲笔画尽量连绵。另一种则是采取“笔断意连”的手法,虽然两笔之间是断的,但一眼看去,下一笔分明是从上一笔延伸出来的,这种意境在后来的书法中经常为人们所用。
作为最早的成熟汉字,甲骨文的字形在整体上已呈现出方形,其中75%是长方形的。这些长方形汉字的长宽比例一般为8∶5或5∶3,基本符合了黄金分割比率,在视觉上给人一种稳定协调的天然美感。
和今天的汉字不同,甲骨文还比较原始,因而缺乏统一性,同一个汉字往往有多种写法。比如“马”字,在甲骨文中就至少有50种不同的写法。不仅如此,在结构更加复杂的甲骨文字中,汉字的不同部件甚至可以更换位置。比如同一个汉字的偏旁,可以放在左边,也可以放在右边,甚至正着放、反着放,乃至于斜着放、倒着放都是可以的。同一个文字,你横着写是它,竖着写也是它。这种相对随意的排列组合的传统,被继承了下来。比如,你或许并不认识“羣”字,但这个字其实就是你熟悉的“群”,只是“君”和“羊”改变了位置而已。
甲骨文这样的结构特点,给我们学习书法带来一些困惑。比如一个字的写法太多了,究竟要写哪种呢?或者是不是要把所有写法都学会?其实,如果我们不是专业研究甲骨文的学者,大可不必为了“‘回’字有几种写法”这样的问题大伤脑筋。甲骨文字的结构特点为笔画的增减、简繁提供了非常灵活自由的空间。但这种不拘一格又是有重心的,无论如何灵活、生动、多样,甲骨文字仍然是均衡、对称和稳定的。
当我们拿到一块刻有文字的殷商甲骨时,一般不会出现不知从何读起的困惑,因为大多数时候只要按照书法的通例,从上到下、从右到左去读就可以了。
也就是说,甲骨文章法的基本形式是直书,是从上到下竖着写的。和我们现在的认知稍有不同的是,甲骨文既有从右往左写的,也有从左往右写的。但无论如何,今天书法的章法格局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确立下来了。
甲骨文中“马”字的50种写法
不过,和我们今天一张方方正正的纸不同,甲骨有它自己的轮廓,彼此的形状也不完全一致。古人在契刻甲骨文时,为了更加美观,往往要结合甲骨形状和要契刻的内容,对布白
做一个简单的设计。
比如,有时候要在甲骨上契刻好几条用来占卜的不同卜辞,古人就把它们排列成一个塔的形状,显得错落有致。有时候要刻的字实在太多了,古人就只好密密麻麻地将这些文字刻满甲骨,就像是夜空中的群星闪耀。当然,也会遇到文字太少的情况,简单地把这些为数不多的文字扎堆刻在一起也不是不行,就是太不好看了。于是,古人又将文字之间的字距拉得很大,甚至可以留下一些空白,不禁让人想起“月明星稀”的诗句。
总而言之,即便是在我们看来极为原始的甲骨文字,也倾注了祖先对美的感受,对美的热爱,对美的追求。
聊了这么久契刻甲骨文书法,现在我们终于可以看看写在纸上的甲骨文书法是什么样子的了。
甲骨文虽是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汉字,但和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各种书体的书法比起来,甲骨文笔墨书法反而是最年轻的。原因无它——甲骨文发现得太晚了,把它写在纸上就更晚了。直到20世纪20年代,著名甲骨学家罗振玉编辑了《集殷墟文字楹帖》,甲骨文才开始进入书法家的眼界,逐渐发展出甲骨文笔墨书法。
在纸张上用笔墨书写甲骨文,有两个曾经困惑了书家很久的问题:一是究竟应该充分发挥毛笔的魅力,用毛笔来书写甲骨文,还是应该尽力去模仿甲骨文的刀刻痕迹?二是书写甲骨文到底是应该循规蹈矩按照出土的甲骨文样式书写,还是尽情写意夸张?
甲骨文(墨拓本)
对于这两个问题,不同的书家有不同的认识,也有不少争议,后来大家渐渐达成共识。书写甲骨文,既要充分发挥毛笔的书写特色,又要追求甲骨文的契刻神韵,但这种追求并非简单地去描摹刀刻形迹;书写甲骨文,可以有自由发挥,但也不能不着边际地写意夸张,有违甲骨文的骨感神韵。
正如当代书法界朱彦民先生所说,书写甲骨文要注意用笔直率,不要顿、挫,线条要求清挺、劲遒和秀润,千万不能粗野、狂放。
在众多甲骨文书家中,丁佛言先生的甲骨文笔墨书法就深得甲骨文精髓。丁佛言精通甲骨文、金文、小篆、秦权量诏版文、陶文、汉镜铭文、泉货文等多种古文字,还能写隶书、楷书、章草、行草,可以说是以一人之力打通了古往今来汉字的不同书体。正因如此,在书写甲骨文时,他就显得更加胸有成竹。丁佛言对甲骨文字舒展修长、刀拗笔峭的特点娴熟于心,同时又融入其他书法特点,写出的甲骨文运笔方折刚劲、雄健疏放,完全反映出甲骨文字契刻挺拔、雄厚强劲的风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