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融隶入篆,舒展淳厚
汉碑《袁安碑》《袁敞碑》

汉篆风骨

篆书发展到秦代达到巅峰,可随着更加简便的隶书的兴起,篆书渐渐退出历史舞台。特别是到了东汉,隶书出现鼎盛之势。即便如此,汉篆仍有佳作流传至今,《袁安碑》《袁敞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袁安碑》和《袁敞碑》,分别全称《汉司徒袁安碑》和《汉司空袁敞碑》。先来解释一下“司徒袁安”和“司空袁敞”。东汉时期的宰相设有三个官职,分别是太尉、司徒、司空,合称“三公”。也就是说,两块石碑的主人袁安和袁敞,均是东汉时期的宰相。

东汉《袁安碑》(墨拓本)

这两人的名字应该挺陌生的,但要提起他们的子孙,估计大家要为之一震了——东汉末年,与曹操争衡天下,最终却在官渡之战中败北,错过统一北方大好机会的袁绍袁本初。

汝南袁氏是东汉时期最具代表性的世家大族。袁绍以前,其祖辈连续四代有五人做到三公,因而被称为“四世三公”(四代人皆为三公)或“四世五公”(四代人里出了五个三公)。袁安和其子袁敞,就是这“四世五公”里的第一位和第二位。

东汉时期,由于皇帝年幼,常由外戚把持朝政——皇帝的母亲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听政,皇帝的舅舅以大将军等官职执掌朝堂。这些外戚向来权势熏天,操纵政治,导致民怨沸腾。袁安、袁敞父子作为那时的士大夫翘楚,不阿权贵,不惜得罪外戚。汉和帝时,袁安就曾多次直言弹劾外戚窦氏的不法行为;袁敞更因得罪汉安帝时期的外戚邓氏,遭免职自杀。两人身上都有着古代知识分子坚持正义、不畏强权的风骨。而铭刻在《袁安碑》和《袁敞碑》上的汉篆,又以另一种形式将这种风骨传承至今。

重现江湖的《袁安碑》

回过头来,一起来看看这两通汉碑。

《袁安碑》和《袁敞碑》至今都有将近2000年的历史了,早已残缺不全。

《袁安碑》的现存残碑高139厘米,宽73厘米,碑额(指石碑的上方,一般刻有石碑的标题以及龙、虎、螭等图案)和每行最后一个字都已损坏了。《袁安碑》共有10行刻字,每行满行16字,现存15字。在第五行和第六行之间,还有圆形碑穿过,这在汉碑中绝无仅有。

《袁安碑》的内容主要是记载袁安的生平:

司徒公汝南女阳袁安召公。授《易》孟氏〔学〕。

永平三年二月庚午,以孝廉除郎中。四〔年〕

十一月庚午,除给事谒者。五年正月乙□,

迁东海阴平长。十年二月辛巳,迁东平〔任〕

城令。十三年十二月丙辰,拜楚郡〔太〕

守。十七年八月庚申,徵拜河南尹。〔建〕

初八年六月丙申,拜太仆。元和三年五〔月〕

丙子,拜司空。四年六月己卯,拜司徒。

孝和皇帝,加元服,诏公为宾。永元四年〔三〕

月癸丑薨。闰月庚午葬。

□表示缺一字,〔〕内是补字。这些内容与《后汉书·袁安传》基本相同,只不过更加简约。

早在晚明时期,《袁安碑》就曾被人发现,不知什么原因后又销声匿迹。1961年,《袁安碑》重现江湖,后被收藏在河南博物院。它是什么时候刻立的呢?在碑的末尾写有“永元四年□月癸丑薨,闰月庚午葬”的字样,这与《后汉书·袁安传》的记载一致,也就是说,袁安逝世于东汉和帝永元四年(92年)。因此,不少人认为《袁安碑》的刻立时间就是这一年。不过有人不认同这个观点,甚至质疑《袁安碑》是假的。

残存的《袁敞碑》

《袁敞碑》的残碑高78.5厘米,宽71.5厘米。相较于《袁安碑》,《袁敞碑》的损坏程度更为严重。残碑上的文字存有10行,每行存五至九个字不等。碑石已分裂成上下两块,不仅碑体不全,上面的字也模糊不清。《袁敞碑》刻立于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年),出土于1922年,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东汉《袁敞碑》(墨拓本,局部)

《袁敞碑》所记是袁敞的生平,跟《袁安碑》比起来,因缺少的字太多,几乎难以正常阅读(下文的省略号表示缺少若干字):

〔君讳敞字叔〕平,司徒公〔之第三子〕……

□□□□月庚子,以河南尹子除〔太子舍人〕……

□□□□五月丙戌除郎中。九年,……

□□□〔黄门〕侍郎。十年八月丁丑,……

□□□□十月甲申,拜侍〔中〕……

□□□□步兵校尉。延平元年……

□□〔将作〕大匠,其十月丁丑拜〔东郡太守〕。……

□□□□□丙戌,征拜太仆。五年……

□□□□〔元〕初二年十二月庚戌〔拜司空〕。……

〔年四月戊申〕薨。其辛酉葬。

故宫博物院第二任院长、著名金石学家马衡曾说:“《袁安碑》书体与《敞碑》如出一手,而结构宽博、笔画较瘦。余初见墨本,疑为伪造,后与《敞碑》对勘,始信二碑实为一人所书。”在马衡看来,《袁安碑》和《袁敞碑》的书写风格一致,很可能出于一人之手。因而他推测,也许是在元初四年(117年)立《袁敞碑》时,又为袁安补立了《袁安碑》。既然从没人质疑过《袁敞碑》的真实性,那么据此推断,《袁安碑》应该也非伪作。

融隶入篆,汉缪独行

诞生于东汉的《袁安碑》和《袁敞碑》,都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秦朝的小篆。碑文的章法皆井然有序、行列分明,甚至没有丝毫的交叉错杂;字形皆呈长方形,长宽比例符合黄金分割率。特别是书写的笔法,都是中锋用笔,裹毫直书,疏密得当,环绕婉转,可以说都是李斯小篆书法的继承者。

不过,汉篆在继承秦小篆笔法的同时,也有自己的特色,就是吸收了隶书的特征。

东汉时期,隶书鼎盛。就如同篆书有潇洒的草篆、修长的美化大篆、端谨的小篆等不同的体势,鼎盛时期的汉代隶书也有各自的风格,或端庄,或灵动,或俊秀,或质朴,或古拙,或雄厚。汉人将这些隶法融入篆书,使得篆书焕然一新。

《袁安碑》例字

首先,汉人写篆书,使用了隶书铺毫的用笔特征。所谓铺毫,就是笔锋在运行过程中使得每根锋毫都要铺在纸上。这样的用笔不仅使字的笔画雄浑,也使字形有趋扁的态势。比如《袁安碑》中的“阴”“拜”“帝”“葬”等字,无不显现出隶书独特的韵味。

其次,也是汉篆与秦小篆最大的不同,即收笔时不再使用篆书的“玉箸”笔法,而是用悬针出锋,使原本古朴的篆书飘逸起来。《袁安碑》中的“辰”“楚”“和”“闰”都有明显的悬针收笔。

据说这种极具汉篆特色的笔法与汉章帝时的书法家曹喜有关。曹喜写篆书,悬针竖、垂露竖都很擅长。后世有不少人模仿他的悬针之法,最终形成了篆书的一种新的形态——汉缪(miù)篆。

除了铺毫、悬针的笔法,汉篆在用笔转折方面也与秦篆有所区别。在转折时,汉篆很多时候不再遵循秦篆那种匀速圆转的笔法,而是有明显的提按转折,比如《袁安碑》中的“元”“年”“永”“癸”的转折之处便是这样。

总而言之,汉篆与秦篆在诸多细节上都有不同,表现出了一种与秦篆并不一致的独特风格。具体而言,《袁安碑》的风格还稍显收束,笔画纤细婉转,体态灵动;而《袁敞碑》已经是典型的汉篆风格,浑厚古朴,雄劲有力。

这种兼有两种笔法的体势,之前我们也遇到过。比如用秦大篆写成的《石鼓文》,就兼有金文书法的古朴和秦小篆书法的端谨,但这种兼而有之是自然发生的,因为《石鼓文》是金文书法向小篆书法的过渡形态,承上启下,必然兼有二者特色,结果却是有金文古朴而失之飘逸,有小篆端谨而未至拘谨。

然而,汉缪篆的这种兼而有之多少有点刻意为之。汉人书法以隶书为主流,他们写篆书时,或有意识地将隶书的笔法融入其中,或无意识地将隶书风格混而为一,这样就能够收到取隶之长、补篆之短的功效。

曲笔增多,重心居中

除了融隶入篆的风气外,《袁安碑》和《袁敞碑》的书法还有两个有趣的变化。

一个是字的线条曲笔变多了,比如《袁安碑》的“二”“五”“三”“年”“辛”等字,横画都变作曲笔,甚至“阴”“癸”等字中很短的横画,也一样做了曲笔。这样的处理方法使得汉篆较之秦篆多了几分调皮和灵动,秦小篆那种帝王高高在上的盛气凌人,在汉篆这里瞬间变成一位老友的和颜悦色。

《袁安碑》例字

除了线条,汉篆对结体也做了改造,其中最突出的一个特色就是字的重心居中,比如“海”“年”“月”等字,既不像秦小篆的上紧下松,也不像更久远的金文大篆那样长上短下、头轻脚重。这种重心居中的安排,对曲笔增多有一种中和效果。每一个字是活泼的,每一个字又是沉稳的。

总的来说,汉篆相较于秦篆,少了庙堂风,多了烟火气,更加舒展,更加淳厚。不过,在汉代,篆书毕竟已经“退居二线”,留存至今的篆书石碑或篆书碑额已是凤毛麟角。正因如此,《袁安碑》和《袁敞碑》就更显得弥足珍贵。 Hpos+ZW+4fxwXnIzIZq4mki+Sg6r4AMQOPuMhc25weWv48nr6hHPprg9FJkxtk3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