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故事,家喻户晓。随着影视作品的传播刻画,里面的三国人物在每一个人心中更加鲜活。有的人喜欢刘关张的义薄云天,有的人喜欢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有的人喜欢曹操的敢作敢为,有的人喜欢司马懿的隐忍沉着……
上述的三国人物,我也都很喜欢,但却达不到“最”的程度。读了三遍《三国演义》,看了几部影视作品,我特别推崇三个人物。
一是孙权。
“生子当如孙仲谋。”一开始,孙权的机智、聪明就给读者良好的第一印象。
孙权最让人称赞的是,他善于识人,用人不疑。他先后重用周瑜、鲁肃、吕蒙、陆逊,这些人虽然没有为吴国开拓广阔疆土,但在他们的督率下,吴军保家卫国,拒敌千里之外,为吴国赢得和平建设时间立下大功。对于两次强加于己的战争——赤壁之战和夷陵之战,孙权没有任何恐惧,而是充分放权给青年将领——周瑜和陆逊。当时吴国内部有许多反对声音,有人主张投降讲和,有人质疑周瑜和陆逊的能力韬略,但孙权力排众议,充分授权,将自己和国家的荣辱交付此二人手中。
周瑜没有让孙权失望,他率领几万精兵,与十倍于己的曹军对抗,凭着自己的胆略与信心,重创敌军,为吴国赢得了精彩胜利。赤壁之战胜利后,庞统想到孙权那里谋职。庞统为了强调自己在赤壁之战中的功劳,过于突出自己的连环计而贬低周瑜的领导才能。而这,对于孙权来说就不太能够容忍,尽管他仰慕庞统的名气才能,但由于庞统过于批评自己已经去世的爱将周瑜,孙权将凤雏也拒之门外。每当看到这一段时,一个有情、重义的英明君主形象就让人心生向往。
二是鲁肃。
鲁肃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配角,小说对他的着墨不多,但他的慷慨、远见、实诚却让人喜爱不已。
周瑜在担任地方长官时,由于缺粮,向大庄主鲁肃借,鲁肃二话没说,指着两个仓廪说,你随便拿一个去吧。周瑜与之深交后,发现鲁肃不仅为人慷慨,而且还有治国之才,因此就推荐给孙权。孙权与之彻夜长谈,三日不倦。
曹操率八十万大军追击刘备,这事好像与孙吴没有什么关系,但鲁肃却有先见之明。项庄舞剑,意在沛公。当吴国上下所有人都没有意识到危险来临时,鲁肃却明白,曹操是借追打刘备之机意图南侵,灭吴后就可一统中原。鲁肃向孙权表达了要联刘抗曹的想法后,马上付诸行动。孙刘联盟遇到了很多的磨难。但每一次,鲁肃都以大局为重,不停地周旋在诸葛亮与周瑜之间,因为他比所有的人都清楚,一旦孙刘联盟破产,双方都将不能幸存。
赤壁之战胜利后,鲁肃凭借自己的远见,一直很好地维护着孙刘联盟,就算后来,他当了大都督后,宁愿以己为质放回单刀赴会的关羽,也不愿意损害孙刘之间赖以生存的联盟关系。一个厚重长者的儒雅形象让人心生钦慕。
三是周泰。
周泰也是《三国演义》里面的一个小配角,描写周泰的文字加在一起可能还不到一千字。《三国演义》中如果给武将排名的话,可能周泰连前100名都进入不了。是什么让我如此喜爱他呢?是他的勇猛、顽强。
孙权在攻打张辽时,不幸被有勇有谋的张辽围困在核心,左冲右突而不能出。就在孙权仰天长叹,准备自毙于此的时候,周泰杀到,救出孙权。当周泰引着孙权杀到江边时,却不见孙权,周泰复杀入围中,又寻到孙权,并对孙权说,主公在前,某在后,可以突围。经过三番冲杀,周泰身被数枪,箭透重铠,方救得孙权安全回营。回营之后,又闻徐盛还被围在核心,周泰又抡枪翻身杀入重围,救出徐盛。还有,在夷陵之战中,东吴名将甘宁突见番王沙摩柯,一时惊骇,逃跑之际被沙摩柯一箭射死。周泰在遭遇沙摩柯时,没有被他的骇人外形所吓倒,一番力战,杀死沙摩柯,为甘宁报了一箭之仇。
孙权感周泰勇战之功,以青罗伞赐之,令出入张盖,以为显耀,吴国的很多大臣和将领不服。孙权在一次宴会上,亲自把盏,抚其背,令周泰解衣与众将观之:皮肉肌肤,盘根遍体,如同刀剜。孙权泪流满面感慨:“卿不惜性命,数番相救,被枪数十,肤如刻画,孤亦何心不待卿以骨肉之恩,委卿以兵马之重乎!卿乃孤之功臣,孤当与卿共荣辱、同休戚也。”从此,吴国再也没有人小看周泰了。一个勇敢、忠诚的猛将让人叹服。
我所喜爱的三个人物都是吴国的,他们分别是君主、谋臣、勇将。一个谋臣,可能他不是最有名的,一个勇将,可能他不是最耀眼的,但他们在一位明主的带领下,文臣没有私心,武将不惧死亡,这样的一个国家怎不让人敬重佩服,憧憬向往呢?现实生活中,一个团队,如果有像孙权一样的英明领导,有像鲁肃一样的无私智囊,有像周泰一样的勤奋员工,怎愁这个团队不能像吴国一样取得成功,让人神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