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第二个结合”致力于巩固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第二个结合”,是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华文明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表明我们党对中国道路、理论、制度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推进文化创新的自觉性达到了新高度。 “第二个结合”遵循层层递进的演化逻辑,发挥着巩固文化主体性和文化领导权的功用效果。

首先是新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充分彰显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正如习近平主席援引拿破仑所言:“世上有两种力量:利剑和思想;从长而论,利剑总是败在思想手下。” 文化作为思想的主要表现形式,潜藏着不容忽视的能量。(1)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成就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力量。文化强国建设、文化复兴是新时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不可或缺的一环。建设文化强国、推动文化复兴必须坚定文化自信,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活力,使之契合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的需要。(2)新时代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倡议充分表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世界意义。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是中国具体实际的国际延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极为丰富的“协和万邦、兼济天下、世界大同、亲仁善邻”思想资源,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提供了坚实的思想支撑和理论论证。(3)新时代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方面的实绩充分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始终强调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精神文明建设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伦理原则建构出中国人民精神世界的秩序,充分彰显出其在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方面的当代价值。

其次是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相结合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 “根脉”和“魂脉”是理论创新必须坚守的阵地,也是深刻理解“两个结合”必须把握的脉络。(1)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兴党兴国的根本指导思想。可以说,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是一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历经百年沧桑奋斗得出的颠扑不破的真理,是中国共产党人之“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之“魂”。(2)“根脉”具有根基、根本的意义,根深才能叶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国具体实际中相对独立出来,将其定义为根脉,与马克思主义并提,重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克服了过去“重马轻中”“厚今薄古”的倾向,因此也彰显并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3)“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一个具有标识性、总体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的新的概念。“新的文化生命体”的“新”就体现为它既具有马克思主义“魂脉”基因又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基因,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新的文化生命体”是一种文化形态,具有与经济形态、政治形态、社会形态、生态形态相区别的边界性。它鼓励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注重对人类文明和文化的反思与借鉴,主张在不同文化体系之间形成一种相互补充、彼此共生的关系,以文化新形态推动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从而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新的文化生命体”具有生命特征,这一生命体在吐故纳新中不断实现文化生命体的自我更新。这里的生命是一个哲学范畴,生命意味着成长,生命意味着充满生机活力,生命意味着重大意义。它能够持续不断推动文化自身的创新发展并以其自身旺盛的生命力和体系的独特性为世界文化的交流牵线搭桥。“新的文化生命体”的“体”是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之“体”,是坚持包容、守正、创新之“体”,也是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具体实际、马克思主义和合理的外来文明因素融为一体的“体”。

再次是明体达用。这里的“体”即指蕴含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新时代中华文明两个方面内容的“文化生命体”。在此基础之上进一步构建起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同时,这个“体”还得达“用”,这个“用”包含理论之用和实践之用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方面,这一“文化生命体”有理论之用。它用其建构起来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打开了中国理论和思想文化的创新空间,以此解构“西方中心论”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进而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和文化虚无主义,确立并掌握思想文化的主体性。另一方面,这一“文化生命体”还有实践之用。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文化生命体”以其独特的文化形态和内涵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奠定了深厚的文化根基,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提供了丰厚的文化供给,为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提供了厚重的文化滋养。

又次是新的文化使命。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 这一新的文化使命作为一个整体性概念,其内部存在着逐渐递进、逐渐提升的逻辑关系,是新的文化使命从微观到中观再到宏观层面的渐进展开。推进文化繁荣是建设文化强国、发展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基础性工程,没有文化繁荣就没有文化强国和新时代中华文明。推进文化繁荣的目标是建设文化强国,没有建设文化强国目标导向作用的发挥,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就会迷航和失重。建设文化强国的核心目的是发展新时代中华文明,没有从中华民族文化到新时代中华文明的升华,就无法实现文化繁荣发展和文化强国建设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最后是巩固文化主体性,继而由党掌握文化领导权。“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在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自信,并将文化自信上升到“四个自信”中“最本质的自信”这一战略高度,充分表征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的自信。而文化自信就来自我们的文化主体性及由此伴生的文化领导权。

创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最有力体现,中国式现代化奇迹背后蕴藏的是文化的力量,是文化主体性的彰显和巩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并推进人类文明形态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必须自觉坚持习近平文化思想,持续推进“两个结合”,为全面建设文化强国、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精神力量和坚实文化支撑。 sySV4F98b/n8g1G+ZyaQi2sDaV1BfL+WVSkWXd3gbGtL4hIz/2oM0a8ZiNfNYP3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