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一节
“两个结合”有其内在逻辑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才能正确回答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才能始终保持马克思主义的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 。可见,“两个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进程的必然途径。“两个结合”由“第一个结合”和“第二个结合”两个环节共同构成,这两个环节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它们是各有侧重又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体。

一方面,“两个结合”各有侧重。首先,从内涵上来看,“两个结合”具有不同指向。“第一个结合”指向中国具体实际,表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用于指导中国具体实际并形成符合中国具体实际的科学理论。我们需要马克思主义的“本本”,“但是一定要纠正脱离实际情况的本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着眼于中国各个时期的实际问题,创立或形成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伟大飞跃。“第二个结合”则指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表征理论与文化相融合,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联通互鉴、彼此印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只有根植本国、本民族历史文化沃土,才能真正“化”入中国人民日常生活,不断赋予科学理论鲜明的中国特色,夯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基础和群众基础,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拥有长久生命力。其次,从着眼点来看,“两个结合”具有不同层面的侧重。“第一个结合”侧重于实践与实践创新,主要着眼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无疑是科学真理,但“原理的实际运用,正如《宣言》中所说的,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针对不同时期的中国具体实际,我们党始终坚持“第一个结合”,取得了各个阶段的伟大胜利,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第二个结合”则相对注重理论与理论创新,主要聚焦于解决同属于精神领域认识成果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说和中华民族文化形态的理论创新问题。实践没有止境,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能够指导实践、发挥作用,根源于其自身与时俱进的创新力。“第二个结合”的提出就是深入挖掘两大理论的深刻内涵,以理论创新推动实践发展。

另一方面,“两个结合”不可分割。“两个结合”“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辅相成、相互成就,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首先,“两个结合”具有共同的立足点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都以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为追求目标。“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根本上说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以实践为基石,找到了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与基本规律,是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科学理论。用马克思主义之“矢”放中国之“的”方能使我们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掌握历史主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之中国化时代化必须坚持“两个结合”。其次,“第一个结合”是“第二个结合”的基础和前提,“第二个结合”内生于“第一个结合”,是“第一个结合”在新时代的延展和必然结论。“第一个结合”是更具有根本性的方面,没有“第一个结合”就没有“第二个结合”,因为新时代的中国具体实际实际上已经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文化基因,与马克思主义具有基因“契合性”和价值“一致性”,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中国“落地生根”的文化基础。因此,我们必须把“两个结合”结合起来,不能离开“第一个结合”过度强调“第二个结合”,而应在坚守“第一个结合”的基础上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相互拱卫。 neflLpuPVC8B8DIiY6wH3vGk+l5YtY79Q4lLfO4VGkA6/EwdDO5/PmwgrvUnh5f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