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莲香教授1936年12月生于辽宁省大连市。1956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1960年毕业留校任教。1970年中国人民大学被解散,1971—1978年在清华大学共同课教研室工作,其间旁听了清华大学理工科的一些课程,并在北京大学学习心理学,关注人和人性问题,为后来研究社会心理学和传播学做了相关准备。中国人民大学复校之后,1978—1982年回人大哲学系任教。1982—1984年,留学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社会科,研修社会心理学及传播学。1984年回国后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研究所工作,参与创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学研究》等杂志发表论文,阐释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总体框架,对中国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建设具有重要的贡献。沙莲香于1985年启动中国人研究项目。1987年开始招收社会心理学专业研究生,出版《社会心理学》(三次再版,1987—2015年)。1989年开始致力于中国民族性研究,坚持从积极正面、动态发展的视角进行学术调查和研究,并把对人的关切、对中国现代化之人格力量的探寻贯穿于自己学术历程的始终,先后出版、再版《中国民族性》三卷本、《外国人看中国人100年》(1999年)、《中国人百年》(2001年)、《中国人素质研究》(2001年)、《中国社会心理分析》(2004年)等十多部中国民族性研究的里程碑式著作。1990年沙莲香晋升为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并在日本一桥大学社会学部、关西学院大学社会学部任客座教授。1993年,创办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心理学研究所。1994年,创建中国人民大学女性研究中心。在深入河北省满城县龙居村进行调研期间,沙莲香带领人大多名师生全程参与龙居村的扶贫帮困、村民教育和产业建设,引进社会资源帮助龙居村开展小尾寒羊的养殖和乡村旅游,给当地带来了很大变化。在此基础上,主编了《一个贫困村的变迁——龙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
作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民族性研究的开拓者,沙莲香先后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人民族性格研究”“我国城镇社会失业承受力研究”“对北京奥运会的社会期待及社会心理研究”等对中国民族性开展的长达30多年的系统研究。同时,在实践层面,沙莲香的研究成果为新时代民族性格的重塑与国民素质的提升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持。她长期担任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副会长,2014年,荣获中国社会心理学会“终身成就奖”。
沙莲香专著目录
1.主编《社会心理学》(三次再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7—2015年。
2.主编《人格的健康与治疗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3.主编《中国民族性(一)》《中国民族性(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990年。《中国民族性(一)》和《中国民族性(二)》,2012年再版。《中国民族性(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该系列作品还由香港三联书店出版繁体字版(2013年)、日本科学文化出版社出版日文版(2017年)。
4.主编《传播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0年。
5.主编译《现代社会学——基本内容及评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
6.主编《中国女性角色发展与角色冲突》,民族出版社,1995年。
7.主编《一个贫困村的变迁——龙居的昨天·今天和明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8.主编《中国国情丛书——百县市经济社会调查:镇平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
9.著《社会学家的沉思:中国社会文化心理》,中国社会出版社, 1998年。
10.主编《外国人看中国人100年》,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
11.著《中国人百年》,新华出版社,2001年。
12.著《中国人素质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2001年。
13.著《中国社会心理分析》,辽宁教育出版社,2004年。
14.主编《奥林匹克与北京奥运:2008期待与责任》,新华出版社, 2007年。
15.著《沿着中庸的美与丑:中国民族性研究随笔》,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9年。
16.《中国消费革命》(合,日文)。
17.《中日企业发展》(合,日文)。
沙莲香文章目录
1.沙莲香:《人之所以为人——人的本质初探》,《心理学探新》,1982(3)。
2.沙莲香:《论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总体框架》,《中国社会科学》,1986(5)。
3.沙莲香:《二次战后美国社会心理学的发展与我国社会心理学建设》,《社会学研究》,1986(6)。
4.沙莲香:《关于民族性格重新组合的几个问题》,《社会学研究》, 1989(4)。
5.沙莲香:《中日集团主义之比较》,《哲学动态》,1995(1)。
6.沙莲香:《“求学妹”现象及其社会意义》,《妇女研究论丛》,1994(1)。
7.沙莲香、邓春黎:《“求学妹”的出现及其社会意义》,《妇女研究论丛》,1995(1)。
8.沙莲香、干春松:《国民素质的结构分析》,《开放时代》,1995(3)。
9.沙莲香:《企业成熟与企业理性——企业文化与管理的基础研究》,《浙江学刊》,2000(2)。
10.沙莲香:《“己”的结构位置——对“己”的一种释义》,《社会学研究》,2000(3)。
11.沙莲香:《论中国人的素质构成与社会发展》,《教学与研究》, 2000(7)。
12.沙莲香:《中国人在“文化大革命”期间》,《中国国情国力》, 2000(10)。
13.沙莲香:《经济与心理——与马克斯·韦伯的心理学对话》,《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2(4)。
14.沙莲香:《“非典”临场下社会功能的民间运作特点——对突发事件的一种社会学思考》,《河北学刊》,2003(5)。
15.沙莲香:《北京人文环境与城市文化氛围》,《北京社会科学》, 2004(1)。
16.沙莲香:《危机心理的预警功能》,《河南社会科学》,2004(1)。
17.沙莲香:《中华文化的危机适应性研究——以华北“非典”疫区民众的“非典心态”为例》,《浙江学刊》,2004(3)。
18.沙莲香、刘颖、王卫东、陈禹:《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对危机时期民众心态的分析与模拟——重大突发事件应对措施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5(3)。
19.沙莲香:《国人公共文明中的“小事”误区》,《中国社会报》, 2006-07-19。
20.沙莲香:《“创造性精神”鼓励与文明传播》,《新闻与传播研究》, 2007(1)。
21.沙莲香:《北京市民公共行为文明指数研究的主导观念——兼说民族性建设》,《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1)。
22.沙莲香、廉如鉴:《<论语>中的“角色期待”思想新探》,《河北学刊》,2007(3)。
23.沙莲香、刘颖、王卫东、陈禹:《社会心理现象计算机模拟及其方法论意义》,《社会学研究》,2007(6)。
24.沙莲香:《“中庸”的中心功能在“最佳选择”——中国民族性变迁研究笔记》,《河北学刊》,2008(1)。25.沙莲香:《耻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道德与文明》,2008(1)。26.沙莲香:《站在孩子社会看孩子——“人性善”养成的社会意义》,《当代青年研究》,2008(6)。
27.沙莲香:《社会心理变化中的负现象析——民族性变迁研究》,《河南社会科学》,2008(5)。
28.沙莲香:《“北京市民公共行为”的理论核心和研究思路》,《北京社会科学》,2010(4)。
29.沙莲香:《“站而不止”于其中的“诠释”——认知“80后”》,《当代青年研究》,2011(11)。
30.沙莲香、孙庆忠:《见证与诠释:中国民族性变迁30年——沙莲香教授访谈录》,《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