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社会思潮传播的研究大致可分为如下三个方面:(1)关于社会思潮传播特点、动向和规律的研究。张连绪重点考察了当代社会思潮传播模式的结构和要素。
周方银剖析了西方国家社会思潮的演变趋势与深层动因,提出有针对性的防范和化解对策。
王永友、耿春晓认为,“借力”“借势”“借需”是社会思潮传播的三大规律,也是我们认知当代社会思潮新动向的理论依据。
基于图像时代的强大影响力,马殿师梳理出国外社会思潮传播视觉化转向的两大趋势。
(2)关于图像符号及视觉文化的性质、功能及传播力的研究。周家群对新闻图片的传播特征、受众意识、观念表达做了深入分析。
周宪全面阐释了西方文化“视觉转向”的主因及性质、功能和逻辑。
李培林论证了受众的图像接受心理及其背后的伦理法律问题。
彭亚非考察了读图时代大众审美趣味和社会责任的变化。
(3)关于应对国外不良思潮传播的策略研究。马正平提出要在传播途径上实现对国外社会思潮的把控和引领。
邱仁富强调构建社会思潮预警体系对于深度监测社会思潮动态变化、防范不良思潮侵蚀的重要意义。
国外未见到专门研究该问题的论文和专著,不过在麦克卢汉、德波(Guy Ernest Dobord)、米歇尔、马克·波斯特(Mark Poster)、利奥塔(Jean-Francois Lyotard)、拉什(Scott Lash)等关于图像和视觉文化的著述中,可以找到图像与意识形态、认知和价值观变化的相关研究,这些都属于本书的研究对象、原始素材、基本来源。主要观点如下:(1)关于视觉图像文化相关问题的研究。美国学者米歇尔从语言学、符号学、修辞学等视角分析图像作为新“范式”所具有的模拟、隐喻功能,以及图像与视觉性、机器、体制、话语、身体的深刻关联。
米尔佐夫(Nicholas Mirzoeff)将大众对图像的依赖视为视觉文化的核心。
(2)关于图像的意义生产、符号和文化权力的研究。英国学者巴纳德(Barnard)认为个体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是理解图像的基础。
美国学者马丁·杰(Martin Jay)分析了图像所具有的穿越特殊文化语境及构建“视觉意识形态”的能力。
荷兰学者米克·巴尔(Mieke Bal)把图像定义为符号政体,认为它具有生产意义和形象权力。
(3)关于视觉化传播与意识形态关系的研究。美国学者马克·波斯特指出了当今人类体验视觉性、视觉化的倾向,认为人类与机器之间的共生和互融能够生成新的文化产物和体验。
英国学者汤普森(E.P.Thompson)重新梳理了意识形态和大众传播的关系,警示大众对文化传媒化所蕴含的社会操纵和思想控制的防范。
总体上看,国内外关于该问题的研究基础扎实、材料丰富、观点新颖,为本研究提供了重要借鉴,其总体趋势表现为由个别思潮传播的研究转向整体性传播的研究;由对传播现象的分析转向对传播规律的把握;开始关注图像(视觉化)在社会思潮传播中的地位和作用。但不难发现,与本书相同或相近的研究成果很少,仅有的图像(视觉化)研究也多是概念式、碎片化的“点状”研究,缺乏具有历史纵深感、全面系统分析读图时代国外社会思潮视觉化传播新动向的成果,研究思路和方法大多缺少创新性、前瞻性,其成果不足以反映该研究的最新动态和未来趋势,不利于我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的科学判断和宏观把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