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读图时代的来临及其视觉化冲击

当今时代,数字化和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电视、电脑、智能手机、LED显示屏等视觉媒介广泛应用,导致了“全球可互视性”和文化的高度同质化,催生了图像文化产业的不断拓展与繁荣,为图像生产和传播的高效便捷提供了有力保证。人们为无处不在的图像(影像、景象)所包围,时刻都能感受到视觉文化的强大冲击力。相关统计资料显示,人们约70%的信息是通过阅读图像获得的,图像主导审美、塑造形象、传递信息、建构现实,我们已进入读图时代。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巴拉兹(Balzs)等将图像媒体化看作现代与后现代的分水岭。1994年,米歇尔(W.J.T.Mitchell)、博姆(Karl Böhm)率先提出文化的“图像化(视觉化)转向”概念,强调要以图像为轴心重新建构当代文化。1998年,我国学者钟洁玲提出“读图时代”概念。以图像的生产、传播、接受、消费为主的“注意力经济”是读图时代形成的最重要的驱动力。在现实生活中,图像拣选、阐释、表达现实,调动人们的形象思维和感性直观能力,激发视觉快感和在场体验,符合大众眼见为实、浅层阅读的心理诉求。在急速变革的时代背景下,现代人更愿意选择简单直接、通俗易懂、能让人精神放松的大众文化,“看图”(读图)无疑成为最直接便捷,能获得强烈的视觉信息、即刻满足情感体验,以及能宣泄心理压力的工具,能在“日常”与“现代”的互动中获得视觉经验,因而得到大众的高度认同和普遍欢迎。图像正在成为大众理解和解释世界的重要范式。

图像生产与消费导致大众阅读习惯、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发生了重大变革。知识视觉化影响着人们对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也给人们提供了新的认知框架和阐释范式。图像兼备符号价值和象征意义。图像符号作为工具和代理者,具有劝诫、教化、引导和操控思想的功能。在生活世界日益图像化的背景下,国外社会思潮传播呈现出由“文本主导”转向“图像主导”的强劲态势。图像(影像、景象)以磁铁般的吸引力及潜在的价值引导和思想操控,持续地塑造着受众的认知、情感和思想,挑战并入侵其他民族国家的思想文化空间,导致国际传播领域的话语权争夺愈演愈烈。图像作为意识形态的重要代码,将信息源及其真实意图隐匿在背后,通过巧妙挖掘、诱导、激发受众的心理,来达到支配人的观念和情感、主导大众日常审美和价值取向之目的。它以尊重受众的信息选择自由、自主为幌子,利用受众的心理投射、妄想和焦虑,采取形象隐喻、内容暗示等方式激发受众的情绪反应,建构受众的主体身份和自我认同。图像善于表达“不可表现之物”,借助共鸣的形象、认同的力量、凝视的源泉,主宰观众的态度和价值取向。视觉图像牢牢把控住受众的视觉权力,对个体发挥着样本示范和支配效应,在社会思潮传播中发挥着角色示范和价值引领作用。为此,我们必须密切关注其最新动向和演化轨迹,自觉防范和抵御国外不良社会思潮的入侵与传播,巩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权和话语权。

传播的实质是符号流动和意义交换,其构成要素主要为传播者、传播介质、传播内容、受众群体、传播效果等。社会思潮传播的意图在于争夺受众,以劝服的方式促成其态度和心理改变,认同信息源所主导的价值观,进而改变其观念和行为。能否实现高效率传播,不仅取决于传播者的权威性、公信力和声誉度,也取决于传播介质的性质和优劣。历史上,社会思潮的传播介质主要有口头、文本和图像三种类型,传播介质不同,传播效果也不同。通常,文本叙事主要借助话语、表意、词汇、句法、语法等方式传递信息和思想观念,具有抽象性、联想性、多义性等特质,对受众的文字理解力和想象力要求较高。图像叙事以图像、影像、景象为传递信息和观念的工具或载体,凭借感性、具体、直观、形象的优势,通过制造热点话题、放大舆论效应、吸引观众注意力,潜在塑造人的思维结构和价值取向。就文本叙事与图像叙事的传播特点和传播效果来看,前者为显性传播,后者为隐性传播;前者受众面较窄,后者受众面非常广;前者很大程度上受语言限制,后者能够跨越语言限制;前者传播速度慢、时间长,后者传播速度快、时间短;前者的影响范围较窄,后者的影响范围广阔;等等。

由“文本叙事”主导转向“图像叙事”主导,成为国际社会思潮传播领域的新动向,主要基于如下原因:(1)以往国外思潮传播多采用文本叙事,受众较少,传播效率较低,如今图像取代文本、观看超越阐释,视觉性和“表意体制”跃居传播领域核心地位,成为西方资本主义话语霸权的新动向。如美国电影《阿凡达》《变形金刚》《大黄蜂》等以精良的制作和视觉震撼,宣扬其所谓的自由、民主、个人英雄主义等价值观,严重威胁到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2)在不同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多元社会思潮起伏不定的时代背景下,图像叙事有助于俘获更多受众,扩大社会思潮传播范围,提升传播效率,以日常累积与“晕轮效应”实现对受众思想和行为的操控,从而在激烈的文化博弈中胜出。(3)较之传统文本叙事模式,图像保留在受众大脑中的持久性印象构成的“后续体验”,更不易被遗忘。图像策划和传播能够更有效、更有力地塑造生活,应对多元化社会思潮传播中的竞争,借助图像主题凝聚大众意志,引领“视觉-大众”成为文化和政治论战的新舞台。(4)图像叙事往往与特殊场景、意义相结合,使日常生活易于理解、解读和记忆,获得跨文化的特殊视觉经验,与已知世界达成密切的、移情的、共有的认同感。如今图像传播介质的互联网化,导致受众和信息消费群呈现碎片化趋势,对不同社会思潮的兴趣又使之发生分化重组。(5)受众对不同思潮的认同和接受存在差异,容易形成以偏好为基础的聚合组织,由此产生图像的特殊传播效果——造就忠实的受众群体,甚至使其成为外来社会思潮的“代言人”。全球图像媒介时代的加速进化,导致公共事件扁平化、同质化,通过图像来把握全球和地方的“新形构”,在影视话语实践中建构“想象共同体”。

本研究相对于已有研究成果的独到学术价值和应用价值在于:(1)从图像符号学视角切入社会思潮传播问题,拓宽了社会思潮传播研究的视域,为研究国外社会思潮传播提供了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2)改变了以往国外社会思潮传播研究“重内容”“轻形式”的偏颇,强调内容和形式兼顾的辩证策略,拓宽了社会思潮传播研究的范围。(3)循着“文本叙事主导”转向“图像叙事主导”的文化轨迹探讨社会思潮传播的未来走向,拓展了国外社会思潮传播研究的领域。(4)为了解读图时代国外社会思潮视觉化传播的新动向、新特点与新规律,制定我国思想理论建设应对之策和主流意识形态长远发展战略提供支持。(5)充分发挥中华优秀图像文化的独特智慧,积极回应国外社会思潮视觉化(图像化)传播的新动向,在深入分析与精准把握其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努力做到趋利避害、主动出击,不断提升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对外传播的辐射力和影响力。 X2TxlRLorbOQgLPjYxPMDyrA5h9yoF3lQulK/jhwOhk0bpPFAAM2LOK9G/8xlXjF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