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完“三位”课程,但尚未成“一体”。“三位一体”的灵魂是“一人一纲”。
课程为成长服务,我们也常说要顺着生命肌理去做教育。于是,当一个家庭来园咨询与我们接触的第一个瞬间就成了我们对这个即将入园的孩子生命肌理了解的开始。一般而言,从咨询到入学,我们与这个孩子及其家人会有五次近距离接触。
第一次是来园咨询。在这个环节我们会从孩子的成长环境、家庭观念、态度、方法、家庭结构、教育背景、社区、幼儿身体、情绪、认知、社会性等方面进行初步交流并记录。
第二次是在家庭入园意向确定之后,我们会安排一次家园面对面。地点在园内,参与者一般为园长、父母,有时也会有孩子。这是一次更深入更宽泛也更正式的沟通,目的是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小生命及与之成长相关的一切。沟通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前述事项,同时会触及家庭和生命的更深处,比如沟通方式、亲子关系、亲密关系、家庭溯源、成人的成长、重要事件、教育理解等,并以适当方式记录。
第三次是新生说明会。这是第一次集体面对面交流,地点在园内,参与者为园长、教学主任、班级老师、孩子父母,内容包括教育理念、班级及老师介绍、家园破冰、入园准备、参观班级、答疑解惑、建群等。
第四次是带班老师家访。时间多安排在入园前一周,一般安排两位教师同往,首先是亲临幼儿成长环境,不评判,只感受,这种身临其境的意义是其他交流方式无法替代的。老师们需要用心、用所有感官去感受这个孩子每天生活其中的家、社区,甚至每天上学要走的路,然后才是与孩子和家人的交流,且此次的交流必须在前三次交流的基础上进行,每次交流都是以生命为轴,而不是互不搭界的平行线。这次交流除了家园衔接所需的细节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孩子的性格特点、气质类型、认知倾向、情绪管理等生命的核心要素,为入园后的适应、学习、生活、成长奠定良好基础,因为好的开端对于做任何事都很重要。
第五次是开学初班级家长会。在正式入园前还有一项工作要做,即以班长、带班老师为主导,以孩子为主体,对前四次接触收集到的所有素材、资讯进行集成,在此基础上梳理出“一人一纲”的起点部分,并就即将开始的教育相关问题达成共识,然后安排班级家长会。地点在各班教室,在入学后首月内结合班级情况自主完成,参与者为班级教师、家长,内容为学年教学计划、家园工作、事务安排、互动交流等。
随着开学季的到来,各种课程像城市公交系统一样按计划启动、按点发车。此时首先要做的是让孩子们了解这个系统:都有些什么车可坐,都有些什么地方可去,去了有什么有趣的事,司机是谁,如何乘车,应该注意什么等最基本也最重要的事情,我们称之为常规练习。一般会用两三周完成,孩子们也渐入佳境,了解了就信任了,信任了就有安全感了。
此时孩子们陆续度过适应期,各种课程也陆续展开,“一人一纲”也进入新的阶段。此时,老师像农夫一样观察着每棵秧苗的变化,并用适当的方式、频率做着记录,记录孩子每天的身体、情绪、认知、人际交往等状况的变化,最初一个月每日给家长带回,我们称为首月关怀卡。
自主课程每个孩子每天都有记录;其他课程中孩子们的表现则以观察笔记的方式体现,每个孩子每月两篇;每个孩子的作品则会以可行的方式汇集、留存。对于鲜活的童年而言,记录本身就意义非凡。但对教师而言记录远非目的本身,而是为了更好地实施“一人一纲”,所有素材都会成为研讨对象、分析基础、评量依据、制订教育策略的指引,当然这一切都会借助专业的工具、科学的方法,有序持续进行。
课程是我们关注的重点,比如课程的内容、课程的结构、课程的分布等,但比课程更重要的是课程对每个生命成长的作用和意义,尽管这并非易事。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育互动,孩子们在变,那么孩子们发生了什么变化?这些变化是怎样发生的?有什么意义?有什么启发?哪些要调整?哪些要坚持?学校做了什么?还将做什么?还将怎么做?家庭需要做什么?怎么做……此时需要的是一次深度的沟通,我们称之为“一人一纲”约谈,这样的约谈一学年会有两次。约谈前教师团队会结合观察记录、作品、评量表、日常生活、家园互动等对每个孩子的成长进行梳理、分析、定向,为约谈做准备。
约谈已成惯例,因此约谈也在倒逼教师平时必须关注到每一个孩子;同时也会启发家长平时如何观察引导孩子。家长也很重视约谈,约谈期间经常会看到不常出现的家长。每到学期末、学年末,约谈就成了散落在幼儿园各处的一道道风景:教室里、教室门口、大厅、接待区、成长格子铺、后院、葡萄架下、轮胎山上、风雨亭、操场……随处都可能看到促膝而谈的场景,一朵朵生命之云互相推动、影响,甚至融合在一起,教育就这样真切而亲切地发生着。
当然这是较正式的、全覆盖的例行约谈。其实约谈在平时也密集发生着:家园双方只要一方觉得有必要,随时都可以发起约谈,主题不限,甚至可以是与孩子无关的成人间的谈心。因为家园间缔结的成长共同体本来就应该是血脉相通的,又有谁能说这与教育无关呢?
如此这般,每个孩子的“一人一纲”必将越来越清晰,“顺纲而育”就越来越有据可依。我们并不是要做社会上的“一对一”,那是基于认知或某个技能的训练;我们倡导的“一人一纲”是基于一个生命的完整成长。形象地说,我们是在编织一段生命之锦,“一人一纲”是经,课程是纬,教师就是那个勤勉、智慧的织工,既帮助孩子织出独属于他的明艳与花色,又为这段作为塔基的生命培育出根植于大地、横贯于时代和世界的体魄、心智与灵魂。
沿着“一人一纲”的脉络继续推进,到学期末,在园所的支持下每个班级会在约谈的基础上进行成长分享会,邀请全体家长参加。这里的分享不是一般的张长李短,而是一次专业的成长分析,内容包括对学年初教学计划实施情况的总结回顾,对班级整体教学情况的年度分析,对“一人一纲”实施过程及效果的分析,当然也会与家长互动研讨。总之,我们期望通过一年一度的总结分享会达到以下目的:
促进教师提升专业能力。
实现幼儿更有质量的成长。
以园带家、以专带精、以心带情、共同成长。
显然一次再专业的分析也无法达成上述目的,只是以此为抓手、为牵引,带动平时日复一日的精进;带动对每个生命片段的认真感知,带动对生命整体肌理的把握;带动日常教学中个性化匹配教育资源的能力。
至此,一个完整的教学周期告一段落。经过一学年,教师对孩子更加了解,孩子也从家庭向社会迈出了坚实一步;接下来的第二年、第三年依然是每个“小强的故事”。不过身处其中的每个生命却在轮回中上升,因为年龄在变、课程在变、角色与生态位在变(混龄)、空间方位在变、思想在变、时代在变……
@大山:变与不变之间正是教育的魅力所在,也是教育的挑战所在。“因材施教,顺纲而育”,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是的,想想农夫的艰辛就知道育人的艰辛。每个孩子都是一粒庄严而神圣的种子,要成为自己,又要不负社会;生命不易,教育不易。这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在校刊《生态记》创刊词里写下的一句话:作为一个教育机构,我们很荣幸被需要!这样我们的理念和价值才得以实现;也正因为这样,我们常感惶恐,担心理念有些许偏差,唯恐价值有丝毫背离。好比一束光,源头的丝毫偏离都将导致大面积的谬误,照亮不该照亮的区域,使本该照亮的区域沦为黑暗。
其实,童年又何尝不是照亮生命未来的光源?儿童又何尝不是照亮社会未来的光源?也不由再次想起字字千金的“九词方针”——赋心、优生、厚养、博予、知遇、点亮、得道、相安、天下平。
智慧的条件是纯真,智慧的结果是灵魂的平静。
图4.6 课程设计舵
教育又何尝不是如此?没有赤子之心,何来智慧?没有智慧,何谈教育?智慧不是用来兴风作浪,是让我们在善的指引下把心灵引向平静,把世界引向美好、和谐、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