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育人愿景显然是一生的,而“三位一体”的课程是幼儿园的,我困惑的是幼儿园的课程有必要指向那么大而全的目标吗?幼儿园的孩子和家长面临的是快乐生活、习惯养成、人格培养、一个好身体、一个好小学等等这些具体而迫切的问题。
——我始终认为教育者首先应该是规划师。在规划师眼里,当土地还是一片荒芜的时候他已经清晰地知道五年、十年、二十年乃至一百年以后这里将是什么样子,因为破土动工前他已有了一张蓝图在手。对于教育者而言,这张蓝图就是育人愿景和通往愿景的路。我们首先应该清晰地知道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然后再倒推,幼儿阶段应该做什么、小学阶段应该做什么、中学阶段应该做什么……眼中有木,胸中有林;而不是只见木,不见林;只取木,不护林——即使幼儿教育也应该这样思考,或者说必须这样思考。我们不应该赤手空拳上路,不是吗?
关于教育目的,还有一种说法广为流传;儿童不是成人的准备,童年有它自己的意义,与其他阶段同等重要,甚至更重要——这种理念我也非常认同。这两种看似矛盾的观点,实则高度一致,因为每个高品质的当下都是下一个当下的最好基础;而每个高品质当下的源头绝不是随时随地的随心所欲,而是在高品质意识的指引下、为成长创造了适宜环境的条件下,精神胚胎所蕴含的纵贯人生的精神力量对每个当下的活出。只有这样,我们才可以说我们活出了当下的意义。
我们应该尊重生命每个阶段的意义,使其尽展尽享,并心平气和地欣赏其独有的姿态和芬芳,错过不再。然而对儿童而言,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尤其在电子产品越来越“深入人心”的今天,童年正在大面积消失,尤其在城市。事功者有父母、有作业、有手机、有游戏、有数量庞大的各种机构,独少有大自然,而大自然恰恰是生命远征途中最重要的粮饷。其实像我那样的大自然童年也是一种准备,而且这种准备吻合并充实了童年最本真的意义。
生命就像 3D打印,一次成型,每个片刻都很重要,都承载着独特意义,但每个片刻又都不可剥离地成为下一刻的准备。因此不管“当下论”还是“准备论”都无涉核心,我们必须放下“活在当下”的虚妄,也必须扬弃漠视当下的功利。相信在当下和未来之间,所有人都有一把自己的标尺,标尺中间的气泡位置没有人是相同的。总体而言,孩子和老人更看重当下,少年和青年更向往未来,中年则因人而异。因此我们应该更多成全孩子和老人的当下,更好支持少年和青年的未来,因材施教,顺纲而育,夯实每个人把憧憬变为现实的品格、信念、能力基础,让每个孩子都能获得有饱和度的、对自我需求有支撑力的、有现实尊严且其力可及的美好人生。因为美好,所以无悔;因为无悔,所以年老方可安享当下。我们的育人愿景也正是这样人生的写照,我们分段作业,但绝不可以断章取义,投机使命,蹉跎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