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课程似霰弹

@大山:不好意思绕远了,我们再回到核心课程。

——也没白绕,人是土壤,决定所有课程的长势。如此看来,也就没有悖论了,因为没有一个教育机构及其团队的意志最终不是导向涵纳真、善、美、智、能、健的更优方向。

既然核心课程是机构教育观的体现,那么需要明确的首要问题就是机构的教育观是什么。

简单地说,就是“3 重生态论,6 形大教育”。其中蕴含的主要观念有:一是生命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原点是精神胚胎。二是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原点是生命。三是世界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原点是道。“生态”意味着相互间的联系和影响,“系统”意味着复杂性和规律性。教育就在这三个套娃式的生态系统中发生并完成。

@大山:一个系统已经很复杂,三个系统是不是意味着教育将无从下手?

——只要有规律可循就可有所作为。

首先,生命是一个怎样的生态系统呢?是由身体、情绪、感觉、心理、认知、精神构成的内在生态系统。

其次,教育是一个怎样的生态系统呢?是由孩子、家庭、学校、社会构成的人文生态系统。

最后,世界是一个怎样的生态系统?简单地说,就是物质和精神的总体,“道”是其统领。世界虽然有许多无生命的物质,但它们作为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却是动的、活的,“道”就是这个大生命的大精神,或称灵魂。“道”是天理天意,是最高法则,是最高贵的遵循,是真善美,是仁义礼智信,是因果报应,是尊重与敬畏,还有其他更复杂的表述,但大道至简,复杂是人的需要,而非道本身。

我们常说道德、道理、道路,依道而行,终得光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法自然,道是抽象的,但通过对大自然的感知则可清晰触摸到它。儿童与大自然有天然连接,有了这份与“道”的肌肤之亲,所谓道不远人。大自然是道的载体,是最易感知的“道”场,如果说“道”是归宿,那么大自然就是那条回家的路。

如果说“3 重生态论”是观念指引,那么“6 形大教育”则是由观念衍生出的教育形态。

生命从孕育开始都将经历五个阶段,即五个中心(宝贝中心、儿童中心、少年中心、青年中心、家庭中心),它们首尾相连形成环,每个人成年后都有自我价值要实现,就会从家庭中心延伸出一条抛物线,进入新的螺旋上升的轮回,形成“6”的形态。

之所以称“大”教育,是不想把教育局限在一个狭隘的范畴,无论时间空间,还是内容方式,这样才能为孩子发展创造充分的条件。这里的“大”有几重含义:大螺旋是育人轨迹,大自然是重要场域,大千世界是课堂,大气有为是生命底色。

图4.4 五个中心

我们慎谈“特色”,无论是相对具体的如双语、艺术、国学、武术、戏剧、智能开发、传统游戏等;还是体系性的如蒙特梭利、瑞吉欧、银行街、华德福、高瞻等。因为我们需要的不是有特色的生命,而是全面发展、健康饱满的生命,尤其是儿童阶段,更值得警惕的是“特色”上升为噱头。因此我们倡导大教育,倡导开放的教育,倡导厚植生命根基的教育。

这就是“6 形大教育”的由来。

因此,“3 重生态论,6 形大教育”将成为建构核心课程的主要根据。同时,有必要再次回顾机构的育人愿景:我们培养身心健康、德智兼备、幸福完整、大气有为的地球公民——这也正是包括核心课程在内的所有课程的目的。形象地说,育人愿景就是靶子,课程就是霰弹枪,射击前尽量瞄准目标,但最终哪粒子弹击中哪个目标则很难精准对应,也无此必要,甚至有些弹粒脱靶也不必紧张,作为下次校准的参照就好。作为教育者重点把握好三点:靶子正、装备精、瞄得准。 O3aPk7/q5gvFqMRZct3agLbju7R4bfNY0F1Ecb2IkPTZxbyweRWWp1Pf2auK8MoE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