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教育要因材施教、顺纲而育,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教育者首先要接受这个“材”,无论他是什么样的“材”,甚至是口衔魔珠的哪吒?
——是的,这是教育的伦理基础。芬兰教育者就提出:“不让每一个孩子掉队比多培养几个精英更重要。”当然,还取决于一些其他因素,比如教育机构的能力、家校理念的一致性、家校意愿的一致性、家校关系的品质、政府支持、社会环境等,否则,有益的教育就难以发生。作为一个多年的幼教工作者,我的感受是“魔童降世”不可怕,可怕的是背后有一个滋生魔童、助长魔童的家庭甚至社会。坦率地说,这一伦理基础的夯实,需要家、校、政、社共同努力,但家庭举足轻重。让我们重拾一些古老而基本的信念:
我们相信“人之初,性本善”,一个新的生命并非生而空白,而是携带着真、善、美的倾向降生。
我们相信良好的教育首先是家庭的责任,其次是教育的责任,同时还是社会和治理者的责任。
我们相信教育如接生(教育是灵魂的产婆),是一个充满敬意和爱意彼此迎接的过程;是一个以情感为基础,唤醒心智的过程;是一个活生生、日日新的过程;是一个赋予观念和价值的过程;是一个由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过程;是一个由个人到公民的过程;也是灵魂的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