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我认为这是一道真实的难题,我自己就常为孩子的教育和未来焦虑不已。
——是呀,我们面前就是一个个活生生、清冽冽的生命等着我们去教育。对一个孕中的胎儿,我们可以轻易地讨论专业性;当这个生命一旦落地,一切瞬间复杂起来。作为一个专业的教育机构,面对一个全新的生命,我们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做?这也是那段时间我们倾注精力最多的焦点,即“小强的故事”。
假如一位妈妈像往常一样来到早教中心咨询,我们不会再像以前那样直接根据孩子年龄,安排相应预设课程,最多安排一下试听。而应该在与父母进行广泛、深入、专业的沟通、记录、研讨的基础上,启动个性化教育方案设计,而设计的依据是通过咨询家访、观察互动、评测分析等方法,并结合家庭的带养方式、教育背景、工作性质、核心观念、社区环境等要素。形象地说,就是分析一粒种子,什么样的环境最适宜他,什么样的支持他最需要,然后有针对性地给他一个建议包、操作包、课程包……并由专业人员指导实施并动态跟踪。
这与原来的理念有本质的不同:原来是我有课,你来选;现在是孩子需要什么,我们有针对性地规划并支持实施。原来的方式,一般而言,孩子也会受益,但受益的程度因人而异,甚至受害也不一定,有较大的或然性。现在,老师依然需要准备课程、活动方案并实施,但这是为特定孩子和家庭准备的,比如课堂上依然有六个孩子,但之前的六个孩子是随机的,父母就近选了一家教育机构,这个机构正好开设了这个年龄的课程,某个教师正好被安排来带这个班,其他父母也正好选了这门课程,同伴也是随机的,孩子接受得如何,偶有回访或无回访,到点上课就是了……当然现在主流教育模式依然是这样,虽然也有“一对一”,但更多是针对学科的应试教育,真正针对一个完整生命而设的“一对一”教育还很罕见。在我们的设想中,来上同一节课的孩子,也许是五六个,也许是三两个,也许是两岁的,也许是三岁的,甚至是五岁的,但不同孩子的规划、学制、时长、指导方案是因人而异的。总之,每个孩子都不是随机而来,而是专业导师经过长时间的跟踪、随访,再对数据、素材进行专业探讨、分析汇总后生成的方案:某个孩子某个阶段适合进行某个课程或活动,同时演进的还有家庭成长环境的同步调节、生发、统整、优化,毕竟家庭是教育的主阵地,且孩子年龄越小越如此。
@大山:我不那么乐观。一个教育机构能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一个家庭呢?一个相对封闭稳固的家庭又愿意在多大程度上接受一个教育机构的影响或者说干预呢?
——一个令人欣慰的现象是孩子越小,父母越愿意接纳与改进。也许是教育理念普及的结果,父母都意识到儿童早期的重要性和蕴含的机会之窗;也许是初为父母的那份刚被激活的激情与责任并由此产生的敬畏心与求知欲;更可能是一个日新月异、天天都在变化的新生命带来的那一份鲜活、美好又充满无限可能的希望。总之,不管父母还是教育机构,大家已形成共识:儿童早期是人格形成、习惯形成、潜能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人生有奠基意义。因此现在不缺理念和意识,缺的是优质的教育,其“优质”体现在:对生命的洞察与顺应能力,发现、创造、组织、驾驭海量教育资源与独特生命匹配的能力,这或许才是一个教育机构的专业性所在吧。为此,我们提出几个施教方针:
一、教育是一个生态系统,其原点是生命,即以人为本。
二、当今世界不缺教育资源,缺的是有能力匹配资源的人,即教育精准支持。
三、“没有围墙的学校”终将到来——这里有老师,也有学生,只是教育发生的时间、地点、形式、介质、参与者、实施周期等都变成了动态的、有机的、因人而异的,即“成长共同体”。
与此同时,幼儿园教研也在推进,并取得另一个成果,即“一人一纲”。
“一人一纲”理念基础与“小强的故事”是一致的,即当前教育要素中不缺素材,真正稀缺的是能把如此丰富的素材与一个个独特生命精准而有温度地匹配的人——毕竟教育不是罐头式的同一配方的复制与封装。
我们由此改称教师为“导师”,无非是想恢复其在教育过程中定位和使命:在促进共同成长的同时,更能以“一人一纲”的理念与方法,关注并有效支持每位幼儿的成长。尽管普惠后实施这一理念的条件有变化,但理念本身已深入人心并向教师的“一人一纲”延伸。
当然也有许多人不认为童年有多重要,不值得小题大做,童年看上去只是吃喝玩乐,不输出什么,粗粝笨拙;不像塔身塔尖,有能工巧匠悉心雕琢,显赫耀眼;但作为塔基的童年却决定着塔的稳度和高度,这是由童年本身的特点决定的:鲜活、开放、柔软、可塑性强、质地纯净、吸收性强、发展迅速。
“一人一纲”清晰直白,难点是实践。这也成了我们第二阶段的教研重点。从内在看,每个生命从孕育那一刻起就同时孕育出了他自己的生命之纲,我们可称之为精神胚胎、遗传基因或天赋,它像河床对水的约束,生命之流终其一生也很难突破河床,可称其为“内纲”,是施教的重要遵循。与“内纲”对应的是“外纲”,即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家庭、什么地区、什么社会、什么时代、去过哪里、见过什么、上什么学、受教于谁……这些也必然对生命成长形成约束,只不过更宽阔、更丰富、更有弹性,更像流域的概念,也是教育的主要作业区。
@大山:那么,内纲和外纲是什么关系呢?
——一个人的生命之河只能内基于精神胚胎、外浮于社会潮流前行,不可逆转;但一个个生命的涓涓细流又可汇成洪流,激扬每一个“一己之力”,冲刷着河床,一刻不停地塑造着“我”之世界。
内纲虽然重要,但留给教育的作业空间有限。也就是说,一粒小麦绝无可能长成牡丹的娇艳,但一株牡丹也无力替代一个馒头的麦香。我们必须遵循其特质进行种、育、培、养,然后心平气和地欣赏成长。
保有对内纲的敬畏,绝不意味着教育无所作为。相反,对于人的成长,教育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试想,一粒麦子如果落入沙滩、石堆或一只小鸟的嘴里,必将干枯、腐烂、被消化、生命终结。反之,如果这粒麦子被精心照顾、顺性而育又会是什么结果呢?一个人类的新生儿又何尝不是如此?如果每一代都被这样对待,又会是什么结果呢?
当然,人的教育因为人自身的复杂性和能动性变得异常复杂,这也正是人类社会中教育存在的必要性。由此看来,尽管人的发展有内纲指引,但依然需要教育,且拒绝教育就意味着危险,这可能也是教育如此强势的根本原因。不过,教育相对于个体的人和整体的类的发展是强势的,但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却仰仗于对个性和人性的尊从,因材施教、顺纲而育,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又是弱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