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小强”出生

关于转型,从当初一个念头到一一实现的过程会另辟章节。本章重点是理念,因此只分享第一件事:教研取得怎样的进展。

首要任务是救早教,因为当时经营的主体是早教,面临压力最大的也是早教。从 2005 年开始做早教,课程起点也算高,是北京师范大学梁志燊教授亲临太原指定建构的课程:以蒙特梭利教育法为主导,以敏感期为主线,设计了从半岁至六岁的早教课程。

然而十年期间,早教中心经历了萌芽、繁盛、衰落的过程。在反思基础上小组经过几个月集中研讨,最终得出一个成果——小强的故事。

简单地说,就是顺着每个生命的独特肌理做教育。

那段时间我常常分享一个假设:轻轻闭上眼睛,把自己想象成一粒埋在土里的种子,然后跟它一起成长……目光看向大地……终于发芽、破土……迎来第一缕阳光……长出第一片叶子……第一场风从头上刮过……迎来第一场雨……被什么东西压住,喘不过气来……还记得自己经历的第一个冬天吗?有什么印象?开出第一朵花是几岁?心情怎样?谁摘走了你的种子?喜欢花盆还是大自然?秋天来临时你在想什么?你做过梦吗?最大的梦想是什么……

假如你是另一颗种子,一定会有不同的节奏,遭遇不同的历程,造就全然不同的肌理。同一天种下的种子,随着时间的推移,如果长成的是一片树林,我们在同一高度截开,它们的粗细、纹理、走向会完全不同。

不可否认,教育有时会被赋予经济功能、政治功能,但我们终究不能舍本逐末。教育是农活儿,庄稼的长势和收成主要取决于种子和农人,种子携带着基因和资质,农人定夺着种子的生长环境。我们必须恪守一个农人的本分:不可怠惰,更不可揠苗助长;精微体察,耐心呵护;也许花期不同,但花总会开;春种、夏理、秋收、冬藏,不悖于生命,不悖于良知——好的教育就会发生。 TcC4MtsTe0t9Yg/rRRs48Ib2BLRi027J3m6tS49Huubu2+VjXNicPoqO9Aw91hY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