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困惑是:你没有被复杂对待却美好到可以滋养一生的童年,当代儿童如何获得?
——这是个好问题,也是个大问题,也是我做幼教的初心。在幼教路上行走了十六年,依然没有找到完整答案,余生继续。有一些思考和体会,下一章会谈到。我只想说,是独属于我的童年际遇成就了我的童年,那个时代也永远回不去了,但教育的本质不会泯灭。让我们试着思考并回答三个关于教育的命题。
我认同苏格拉底的说法,教育是灵魂的产婆。每个生命都有双重胚胎——肉体的和精神的。肉体是父母亲给的,无可替代;那么精神胚胎由谁赋予?我想,除了遗传,其余都应该由教育来赋予。当然,这里的“教育”是“大教育”,是广义的教育。也就是说教育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把每个人的精神胚胎安全完整地接生。
许多年来,我们一直以为孩子的心灵是一块白板,可以任意勾勒。终于有一天,当我们蓦然回首,却惊讶地发现孩子们用天真的本能守望的美德和智慧正是我们人类精神家园的全部!
记得办幼儿园之初读过一篇王开岭老师的文章,题目已深深吸引了我——《向儿童学习》。他说:“让我们静静回顾:在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和平、反对杀戮、保护环境、维护生态等无数个方面,有几个成人能比儿童理解得更真诚、更本然,履行得更彻底、更不折不扣?”接着他举例说,他曾看过一档电视节目,播放了记者暗访一家“特色菜馆”的情景:当目睹一只套铁链的幼猴面对屠刀和案板,惊恐万状、拼命挣脱的画面时,表情最痛苦的是儿童,最先失声啜泣的也是儿童!最后他感叹道:无疑,在很多良知判断上,成人已变得失聪、迟钝、麻木不仁。在对人间真假、善恶、美丑的判断上,儿童比成人要纯粹得多、健正得多。他们不懂得妥协、欺骗、撒谎、虚与委蛇,他们对弱者的同情之慷慨、施舍之大方堪与最纯洁的宗教行为相媲美。可以说,童年所赐予我们的幸福、勇气、快乐、鼓舞和信心,童年所教会我们的高尚、善良、正直与诚实,比人生的任何时期都要多得多。
作为一个幼教工作者,能把如此美好的灵魂完整接生,一个孩子的教育也就基本完成了!
0 至 6 岁是人生最重要的阶段,这大概已成共识。这一阶段,作为教育者(包括老师、学校、家庭、社区及全社会)最重要的就是营造一种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其中,人是最重要的环境。
先让我们看看教育是如何发生的:
“在我七岁那年,妈妈得了一场重病,父亲日夜守候在床头。记得有一次,不知怎么了,天还没有亮我就醒了,只见妈妈呼吸急促,父亲正俯着身子望着她的脸,他是那样悲伤,眼睛里充满了痛苦和爱恋……就在那一刻,人的生命在我面前展现了它不为人知的一个侧面——忠诚。我觉得就是从那一刻起,我真正爱上了父亲。
十年过去了,爸爸妈妈的世界还是那样的幸福和谐,在这个世界上他们是我最亲爱的人,我以一种特殊的感情爱着爸爸,我再也没有过不听他的话或对他说谎的时候。每当我注视他的眼睛时,我总能从中看到永不熄灭的伟大的人类之爱的光芒!”
——这是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著作里的一段文字,是他记录的一个学生的真实经历和感受。
是的,如果教育需要智慧,那么爱就是最伟大的智慧。爱,最温柔也最强烈,最脆弱也最坚固。爱,意味着用心灵去感知别人哪怕是最细微的精神需要。爱,甚至超越生命,是万物之间的相互给予、接纳、融合与共生!因此,我们要善于为生活创造最高尚最珍贵的财富——相亲相爱!只有这样,才能营造出最有利于孩子成长的教育氛围。只有让孩子见到美好的事物并被它们所吸引,他(她)才会产生做一个好孩子的愿望,美好的情感和气质才会油然而生并常驻心间。所以,教育没有诀窍,“爱”是它的真谛!
让我们共同憧憬一下沐浴过良好教育的人生:像一条潺潺的小溪,从白雪皑皑的冬天走来,穿过山花烂漫的春天,走进热烈繁盛的夏天,走过硕果累累的秋天,不与来路的大山为敌,不与河床中的石头相欺,让鱼儿戏水,不拒绝与每一条小溪同行,溅着欢快的浪花,执着而自由地前行……我想,这就是教育的结果。
有一句格言让我们铭记:“智慧的条件是纯真,智慧的结果是灵魂的平静!”我们都知道教育重要,但绝不仅仅是因为它可以让孩子获得多少知识、技能,更是为了他们的精神胚胎自由、健康、茁壮地成长营造一种美好、适宜的环境,让他们在爱和自由的天空里成长为自己的主人,并博爱整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