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俗话说,男怕干错行,女怕嫁错郎。你分享了你与这个行业的渊源,一做就是十五年,把最好的年华献给了“她”,你觉得自己干对行了吗?
——我理解,其实没有什么行业是错的,除了违法背德。有时候也在想,如果我不做教育可能做什么呢?想了想,还挺多:开饭店、唱戏、唱歌、跑业务、艺术品商人、设计师、企业管理者、公务员、农民、编辑、保险经纪人、工匠……如果能生活在多维时空就好了,生命可以在多个维度展开,我们一定会叹为观止——为生命的可能性!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越来越认为一个人如果可以做好某一件事儿,就可以做好命运安排给他的所有事儿。只要具备把事情做好的一些重要品质:比如认真,比如值得信赖,比如担当承重,比如正直善良,比如勤奋,比如乐观……我想,有这些差不多已经足够。至于成就高下,那基本上是另一个范畴的事,比如机遇,比如智商,比如能力,比如起点等。但一件小而好的事与一件大而好的事本质上没什么不同,完全可以具有同等的意义,一些小事甚至可以成就“意义”的先锋。
尽管如此,我依然庆幸我选择了教育。因为我们毕竟不是生活在多维世界,现实中一个人并没有大把的机会,仅有的机会也常稍纵即逝。身边频繁转行的有之,无奈地干着了无激情的工作的有之,躺平啃老的有之……做教育十五年,困难始终有,但的确没有动摇过我对这件事的认定,也许这就是你说的干对行吧。
如果继续究底探源,原来做教育这件事几乎可以发挥我所有的优势和禀赋:与人为善、喜欢思考、追求完美、理想主义、喜欢读书、喜欢艺术、喜欢大自然、有完好的童年……同时,也正好避开了我的主要不足:不善社交、忠厚老实、简单、不足智多谋、对名利商事不敏感、不善变通、过于直率、书生气……也许这就是适合吧。
如果再继续探究,随着身心对教育这件事的投入,我越来越觉得自己是最大的受益者!当然,受益程度不亚于我的还有两个孩子。我常常想,如果换作别的行业,不管有多成功,都基本可以肯定:从对孩子生命成长支持的角度而言,几乎没有一个行业可以超过教育;甚至会形成悖论:事业越成功,亲子关系越疏离,孩子发展越不尽人意,父母越产生补偿心理,理智而有温度的亲子互动越不易发生。尽管对我而言,办学校也是创业,而且是几次创业中最艰苦的,但好比一个理发师,自己整天蓬头垢面,怎么能指望顾客盈门呢?换句话说,作为理发师,哪怕你穷到一文不名,也得对着镜子给自己理好发。教育创业,亦同此理:你很清楚对孩子需要耐心,即使创业压力再大,你给别的孩子十分耐心,也得给自己孩子七分吧;你很清楚好习惯对孩子的重要性,总不能自己的生活一团糟吧;你很清楚教育需要尊重,总不能在自己孩子面前就变成一个暴君吧……
因为做教育有一个许多行业没有的压力:你的孩子应该优秀,甚至必须优秀(当然,这里的优秀不是指一定要成为精英,成为人上人;而是健康、阳光、上进、有感情、懂生活这些基本面厚实),否则,不仅是面子的事儿,更是里子的事,是自己连同事业的价值无从立足的大事。不像李白,自己可以把酒言欢成“诗仙”,孩子却可能成为酗酒的受害者。因为“诗仙”的牌坊可以由别人立,而教育者的牌坊必须自己立。
好在两个孩子虽未成年,但基本朝着我的育人愿景发展——身心健康、德智兼备、幸福完整、大气有为的地球公民。
爱人与我有同感:是教育引发的对生命的好奇促使她不断走向生命深处,在洞悉自己的同时,也惠及更多孩子和家庭。十多年来,仅仅因为我们儿童教育者的身份,已经有许多人愿意向我们敞开心扉,我们影响着别人,也备受别人滋养。
@大山:生态兴则文明兴,隐约感觉你想表达一种类似的关系:当一个人从事的工作和他自己、自己的家庭乃至更多人的关系是彼此增益的,这就是一份“对”的工作;反之亦然。你是不是觉得自己和教育的关系正是这样?
——谢谢你帮我总结!这确实是我和教育初始关系的重要前提,就好比一对情侣,无论当初多么一见钟情,可以支持他们走更远的一定是两个人在一起不拧巴、舒适、彼此增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