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与教育的分手与邂逅

@大山:跟你交流,我感觉你挺适合做教育的。但教育毕竟是一个严肃的学科,一项神圣的事业,哪怕是幼儿教育。十多年过去了,这么多年你和教育的关系是怎样演变的呢?

——记得 2002 年 6 月的那次应聘,面试官就要求我提交一篇关于教育的文章。几天后提交的文章里我是这样写的:教育应该像一部机器——生命从一端进去,经过加工,从另一端出来一个理想的人……这也许就是我对教育第一次有意识地思考吧。

作为“七零后”的我和很多同龄人一样,没有上过幼儿园。七岁上小学,到大学毕业十多年的教育经历,正如海明威所说:你无法同时拥有青春,又有关于青春的知识。这句话同样适合求学和教育的关系:你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很少有机会和能力思考教育本身。

从这个意义上讲,我第一次关于教育的元认知,应该追溯到 1995 年。那年我大学毕业,作为师范生,又是包分配的年代,顺理成章可以进入某个中学当老师。但当时的我几乎没有犹豫就直接放弃了,原因很简单:不愿重回自己刚刚脱身的校园,因为那里沉闷无趣,没有色彩,“分”是一切,一考定终身的残酷与超过十几岁孩子可以承受的“压强”……这也许就是我浸淫其中十几年的校园生活留给我的大体印象。当然也有很多的乐趣与美好,但那多是同伴之间发生的,也多以同窗友谊体现,与体系和大多数老师无关。

如果我成为其中一员,恐怕也只能重复体系要求的工作,一己之力又能将体系奈何?我不愿意。

我的人生轨迹也就此改变。

@大山:这在当时也算是离经叛道,这么多年过去了,后悔吗?

——从来没有,即使在我人生的最低谷。倒是父母为此念叨了二十年,因为当时做这个决定没告诉他们,否则我肯定无法如愿。不可思议的是与教育分道扬镳七年后,又在另一个拐角处邂逅,这一邂逅,便是一生。

@大山:是什么神奇的力量使这一改变发生?

——我想,是一个初生婴儿的召唤,是没有遮蔽的教育本身,是一个成人对天命的响应吧。 20dMiF9QUVdUuacsimicePYd9AItw6GZg9g4uGwarzQVF6z4hOftj8IScHYGPMs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