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整理前言

胡朴安(1878—1947),安徽泾县人,本名有忭,又名韫玉,字仲明、仲民、颂明,号朴安、半边翁,以号行世,近代著名学者,语言文字学家,南社诗人。

胡氏祖上世代为儒,他自幼熟读经史,涉猎广博。他曾说:“我于经仅读《诗经》《书经》《左传》三种;于史仅读《史记》一种;于子仅读《荀子》《庄子》二种;于文喜读韩退之、欧阳修;于诗喜读李太白、白居易;于算学喜读李善兰、华衡芳之书。又喜读徐光启之《农政全书》、戚继光之《纪效新书》。有时也喜读段玉裁之《说文解字注》,朱子之《近思录》。”(见胡朴安《六十年以前的我》)胡朴安治学深受戴东原、段玉裁、王念孙父子等清代乾嘉学派学术思想的影响,逐步走上东汉朴学一路,在经学、文字学、训诂学等方面造诣精深,曾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持志大学、国民大学和群治大学等。

胡朴安还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加入中国同盟会,跟随孙中山先生从事辛亥革命。后担任过民国日报社社长、交通部秘书、福建省巡阅使署秘书兼教育科长及编辑部主任、福建省图书馆馆长、上海通志馆馆长、上海文献委员会主任、江苏省国术馆馆长等。

胡朴安一生著作等身,除留下了大量诗作外,还著有《文字学ABC》《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中国学术史》《文字学论丛》《周易古史观》《诗经学》《墨子解诂》《中华全国风俗志》《俗语典》等六十余部学术著作。其中《中国文字学史》《中国训诂学史》作为语言文字学史的两部重要著作,直到今天仍受到学术界的重视。

《中国训诂学史》是我国第一部训诂学史方面的著作,具有开拓性的重要意义。此书成书于1937年,是胡朴安多年教学成果的总结。他在《自叙》中说:“素抱整理中国学术之愿,关于训诂诸书,略事搜罗,在持志尝为国学系诸生讲授训诂,讲义虽仅具大纲,而零星的纪载,积稿颇富。”胡朴安在编纂完成《中国文字学史》后,商务印书馆又约其撰写《中国训诂学史》,“因整理旧稿,为之贯穿,而为此篇。因篇幅的关系,删削颇多,如《尔雅》之注本,多数未能序述,言之不详之处,在所不免。又以时间的关系,更不能详细整理,自问殊为歉仄”(《自叙》)。此书虽然存在着一些缺点和不足,但丝毫不能掩盖其在中国训诂学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和作出的贡献。

此书详细论述了训诂由开端发展一直到清代的历史,以及今后训诂学发展的趋势。全书除“绪言”外,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尔雅》派之训诂”。此章以《尔雅》为中心,详细介绍了《尔雅》《小尔雅》《广雅》等雅学著作的作者、体例、内容和价值,并列举了《广雅》之后的重要雅学著作,如陆佃之《埤雅》、罗愿之《尔雅翼》、朱谋㙔之《骈雅》、方以智之《通雅》、吴玉搢之《别雅》、陈奂之《毛诗传义类》、朱骏声之《说雅》、程先甲之《选雅》、洪亮吉之《比雅》、夏味堂之《拾雅》、史梦兰之《叠雅》、刘灿之《支雅》以及“类于雅之短篇小记”。第二章“传注派之训诂”。此章主要介绍了毛传郑笺、陆德明《经典释文》、孔颖达贾公彦之义疏、宋理学家之训诂、阮元《经籍籑诂》等内容。第三章“《释名》派之训诂”。此章重点介绍了《释名》的作者、内容、体例、价值以及《释名》之后的相关训诂著作。第四章“《方言》派之训诂”。此章重点介绍了《方言》的作者、内容、体例、价值、注本以及续《方言》的情况。第五章“清代训诂学之方法”。此章阐述了文字通假、训诂异同、声韵流变、语词辨别、章句离析、名物考证、义理推求等七种清代常见的训诂方法。第六章“今后训诂学之趋势”。在这一章中,作者提出了“考证法”与“推测法”两种新的训诂方法。

胡朴安将中国传统训诂学分为《尔雅》派之训诂、传注派之训诂、《释名》派之训诂、《方言》派之训诂等,在体例上是一大创新。胡朴安不仅详细介绍了各大训诂学派的代表性著作,而且几乎在每部著作之后都搜集了大量的注本、增续本及相关研究文献,比如与《尔雅》相关的著作就论述了几十种,资料宏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这对全面了解中国训诂学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胡朴安又明确指出,这些文献资料“严格的讲,只可谓之训诂书,而不可谓训诂学。凡称为‘学’,必有学术上之方法。训诂之方法,至清朝汉学家,始能有条理有系统之发见,戴氏震开其始”(《自叙》)。胡朴安十分钦佩和推崇清代小学家的治学方法,他总结了文字通假、训诂异同、声韵流变、语词辨别、章句离析、名物考证、义理推求等七种清代学者的训诂方法,这对我们训诂学的学习有重大指导意义。除了总结传统训诂方法之外,胡朴安还十分重视训诂新方法的运用。受清末民初学者如孙诒让、罗振玉、王国维、于省吾等人运用甲骨文、金文进行学术考证,以及西方人治中国书者往往利用统计学而为古书真伪之考辨的启示,他大胆地预测了今后中国训诂学在方法上的两种创新趋势——考证法和推测法,并通过具体例证论证了这两种训诂方法的实用性和科学性。这两种训诂方法已经为现代训诂学实践所证明而被广泛应用,充分体现了胡朴安前瞻性的学术思想。

《中国训诂学史》的主要版本有193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本、1983年北京中国书店影印本、1984年上海书店影印本、1988年北京商务印书馆本以及2014年上海三联书店复制版等。后几个版本都是据商务印书馆1939年版影印,因此可以说是同一个版本系列。

本次整理以1939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初版本为底本,将原书繁体竖排改为简体横排,调整了格式和目录编排,重新加以标点,以方便读者阅读学习。在整理过程中,我们全面核对了引文,对底本出现的明显文字讹误、脱文、衍文、倒文等,改正原文,出校记;原文可通,非明显错误,则保持原文,原则上不作改动,出校记加以说明;对于说解字形、分析音韵以及人名地名等专名用字情况,一般保留繁体、异体字形原貌,不作简化。

本书整理过程中,我的研究生彭超、魏振超帮助校对了清样,改正了一些错误,在此向他们表示感谢。同时,特别感谢白爱虎编辑为本书的出版付出的辛劳。白编辑认真负责,一丝不苟,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和建议,大大提升了本书的整理质量。

限于时间和水平,不当之处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王其和 谨识
2024年8月初稿
2025年2月定稿 sfLAqYkXYnvScNfueVtdtxRq4WgPDE2mby29iDvGOGJ2lU7ZutfMTGSgjyLCHd7i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