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从西域到中亚
——汉地佛教艺术的西渐

引言

对汉地佛教艺术西渐的探讨,可以丰富我们对丝绸之路上的中华文明传播的认识。超过一个世纪的考古发掘表明,佛教渗入到了整个中亚地区,造像遗存、寺院遗址和不同语文的佛典古写本的发现构成了直接证据,因此尽管该地区的古代宗教呈多元性,但佛教在古代中亚地区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重要地位与中亚流行的其他宗教一样,随着阿拉伯对中亚的征服和伊斯兰教的传播,逐渐消失了。从8世纪末开始,佛教在中亚南部、西部地区的重要作用基本停止,但值得注意的是,在中亚北部(谢米列契)佛教中心的活动一直持续到了10世纪 。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而谢米列契正好包含了本文将要讨论的区域——楚河流域。20世纪以来的考古发现业已证明,位于吉尔吉斯斯坦楚河流域的托克玛克(Tokmok)西南8公里处的阿克·贝希姆(Ak Bešim)遗址(即唐代碎叶城)及其周围地区曾经是汉地佛教与佛教艺术在中亚的传播中心。这些考古发现包括汉式佛寺遗址、汉式佛教造像残碑以及零星的极度残损的汉式佛教造像(包括彩塑和青铜造像)等,已不同程度地引起国内外学术界的关注,其中包括对这些遗址及造像的专门讨论,但更多是把它们作为研究唐代安西四镇特别是碎叶镇的政治军事的辅助材料加以利用 [1] 。由于以往的研究者大多不专攻佛教与佛教艺术,对这批造像缺乏艺术层面的深度考察,甚至存在误读,结合本文的主题,本文拟从汉地佛教艺术回传的角度对这批造像资料重新加以审视。不过,种种迹象表明,汉地佛教艺术的西渐大体经历了从内地到西域再到中亚的传播过程,因此为明晰汉地佛教艺术西渐的历史轨迹,本文首先考察汉地佛教艺术回传西域的情况 。以往学界虽然对西域地区的汉地佛教艺术有所关注,但多是围绕某石窟群进行探讨,鲜有从“回传”的视角进行整体考察 X2PqnUo8Fexm9qJZMPTttZ2Hi3ke7j6VxRZlg8oBKpbQOgDC6tMxGLiywG/CC5G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