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2.写本时代的《孟子》

中国早期经典都是书于竹帛的,后来有了纸,才写在纸上,在印刷术发明普及之前,都属于写本时代。赵岐写《孟子章句》的时候,纸已经成为书写的载体,但其时纸、简通用,东汉章帝曾赐给贾逵的学生“简、纸经传各一通” (《后汉书·贾逵传》) ,所以我们不能确知赵岐的选择。先秦诸子时代,文字和书写从过去史官制度中对政事、王言的记录普及到民间或个人思想的书写,出现了《论语》《老子》那样记录编纂诸子言行的文献、《左传》《易传》《礼记》等叙述与阐论古代经典的文献,话语的形式极大丰富。古代君子的“立言”传统转变成诸子“发愤著书”的传统,中国进入了“百家争鸣”的时代。这个时代在比较文化史学中,也被称为“哲学的发生”时代或“轴心文明”时代。1918年,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开山之作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中指出:

世界上的哲学大概可分为东西两支。东支又分印度、中国两系。西支也分希腊、犹太两系。初起的时候,这四系都可算作独立发生的。到了汉以后,犹太系加入希腊系,成了欧洲中古的哲学。印度系加入中国系,成了中国中古的哲学。

1949年,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 (Karl Jaspers) 在其《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认为,在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中国先秦的诸子百家、印度的《奥义书》和佛陀、伊朗的琐罗亚斯德学说、巴勒斯坦的先知、希腊的哲人们对宇宙和人类的精神都做出了反思,开启了思想史意义上的历史,构成了“轴心文明”时代。无论是“哲学的发生”还是“轴心文明”的时代,最显著的文化成果就是思想家和经典,《孟子》堪当中国在上述时代产生的最伟大的经典之一。

我们尚未看到过存世或出土竹书、帛书写本的《孟子》,但是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和应劭的《风俗通义》中都说《孟子》有十一篇,与传世本《孟子》的七篇不相符合。这又是为什么呢?

中国早期经典的形成过程有两个特点:一是多单篇别行,即一篇一篇地传播于世;二是不成于一时一人之手,即经过长期编纂汇集而成。余嘉锡先生的《古书通例》定下了几条先秦古书形成的规律:

古人著书,多单篇别行;及其编次成书,类出于门弟子或后学之手,因推本其学之所自出,以人名其书。

诸子著书,皆只有篇名,无书名;又因全书不可胜举,故只随举数篇,以见其大凡。盖由古人著书,其初仅有小题 (谓篇名) ,并无大题 (谓书名) 也。

古之诸子,即后世之文集也。出于门弟子所编,其中不皆手著,则题为某子;出于后人所编,非其门弟子,则书其姓名。

总之,先秦古书往往具有许多版本,不同版本的篇章构成也不尽相同,这一现象也被近时的出土文献证明。郑良树先生认为,先秦古籍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有新陈代谢的功能和现象。 (《论古籍辨伪的名称及其意义》) 《孟子》中各篇被编定成书大概比较早,至少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已经声称“余读《孟子》书”,说明当时已有一本名为《孟子》的书。而《商君列传》中说“余尝读商君《开塞》《耕战》书”,《老子韩非列传》中说韩非“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等,说明这些书当时尚不具备《商君书》《韩非子》这样的书名。赵岐《孟子题辞》对《孟子》全书篇章整理之后,下了这样的校雠学结论:

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第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著书七篇。二百六十一章,三万四千六百八十五字……又有《外书》四篇:《性善》《辩文》《说孝经》《为政》。其文不能弘深,不与内篇相似,似非孟子本真,后世依放而托之者也。

他认为其中有四篇是后世依托仿作的,定《孟子》为七篇。《风俗通义·穷通篇》中说孟子与弟子万章等人“作书中、外十一篇”。西汉刘向父子确定书的篇目时,将作者撰写的文字称为“内篇”或“中书”,将后人增造或误收的篇目、文字附在书的后面,称为“外篇”“外书”或“杂篇”。据此可以推知依托的四篇属于外书或外篇。七篇之外的文字,也被古书引用。清代大学者顾炎武《日知录》中就指出,西汉司马迁的《史记》、扬雄的《法言》、桓宽的《盐铁论》等书中所引《孟子》,“今《孟子》书皆无其文,岂所谓外篇者邪?” (《日知录》卷七“孟子外篇”) 后来《隋书·经籍志》著录东汉后期郑玄注《孟子》、刘熙注《孟子》都是七卷,说明东汉时期的学者已经形成了七篇本的共识,而传世的注本又以赵岐为最早,七篇本遂成为传世《孟子》的定本。 z/b0H+G24W5tq/FQS/LZJaKBhwWMW1f2HS5rDwsID8FfksNbiWBdBf7b1lR3U84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