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1.《孟子章句》和汉代的经学

《三国演义》第七回《袁绍磐河战公孙,孙坚跨江击刘表》中说到袁绍与公孙瓒打仗,李儒劝董卓派人去和解,于是“使太傅马日䃅、太仆赵岐赍诏前去”。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孟子》这部伟大的经典,要感谢这位“太仆赵岐”。他整理、注解的《孟子章句》是《孟子》唯一的传世文本和最早的注本。

所谓“章句”,是汉朝官方经学的解经体例,由于这种注解带有官方权威色彩,所以学者注释自己推重的经典时,也用“章句”的名称。东汉时期除了《孟子章句》之外,还有王逸的《楚辞章句》等,皆承袭官方经学的形式。“章句”的体例一般包括解释文字、名物、制度,阐论文意,还要对每一章的文字做出概括、评述或发挥,叫作“章指”。要知道这样的解释方法,我们不妨还原一下《孟子章句》第一篇《梁惠王上》第一章的《章句》:

孟子见梁惠王。 孟子适梁,魏惠王礼请孟子见之。

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曰,辞也。叟,长老之称也。犹父也。孟子去齐,老而之魏,故王尊礼之曰父。不远千里之路而来至此,亦将有可以为寡人兴利除害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孟子知王欲以富国强兵为利,故曰王何必以利为名乎,亦惟有仁义之道者,可以为名。以利为名,则有不利之患矣。因为王陈之。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征,取也。从王至庶人,故云上下交争。各欲利其身,必至于篡弑,则国危亡矣。”《论语》曰:“放于利而行,多怨。”故不欲使王以利为名也。又言交为俱也。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 万乘,兵车万乘,谓天子也。千乘,兵车千乘,谓诸侯也。夷羿之弑夏后,是以千乘取万乘也。 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天子建国,诸侯立家。百乘之家,谓大国之卿,食采邑有兵车百乘之赋者也,若齐崔、卫宁、晋六卿等是。以其终亦皆弑其君,此以百乘取千乘也。上千乘当言国而言家者,诸侯以国为家,亦以避万乘称国,故称家。君臣上下之辞。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周制:君十卿禄,君食万钟,臣食千钟,亦多矣,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苟,诚也。诚令大臣皆后仁义而先自利,则不篡夺君位,不足自餍饱其欲矣。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仁者亲亲,义者尊尊。人无行仁而遗弃其亲、行义而忽后其君者。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孟子复申此者,重嗟叹其祸。

章指言:治国之道明,当以仁义为名,然后上下和亲,君臣集穆。天经地义,不易之道,故以建篇立始也。

这一节中正文后面的注释文字,现在读来也很明白通畅。最后的“章指”又进一步发挥了全章的义涵。赵岐从《孟子》的首章里,看到孟子先辨“义利”二字,而儒家坚持的义,就是“仁义”二字,这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根本,因此赵岐特别拈出这两个字作为“建篇立始”的思想大纲和《孟子》全书的宗旨。

(明)《至圣先贤半身像册》之孟子像

赵岐在书前的《孟子题辞》中,交代了《孟子》在汉代地位的升降:

汉兴,除秦虐禁,开延道德,孝文皇帝欲广游学之路,《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皆置博士。后罢传记博士,独立《五经》而已。讫今诸经通义,得引《孟子》以明事,谓之博文。

西汉文帝时废除了秦朝的挟书禁令,允许民间藏书与教学,还恢复了秦朝设立的七十博士制度,《诗经》《尚书》等儒家经书、《论语》《孝经》《尔雅》等解释经书的传记以及《孟子》《老子》等诸子都被立为博士之学。可是到了汉武帝建元五年 (公元前136) ,确立了“独尊儒术,罢黜百家”的文化政策,只立《诗》《书》《礼》《易》《春秋》五经博士,撤销传记与诸子的博士。博士就从“掌顾问”的“智库”转变为培养官僚士大夫的“学官”,由朝廷统一招揽弟子,学业完成后通过射策 (考试) 甲科的就可以出任郎吏——最低级的朝廷命官 (敕命官) 。传记的地位和诸子又有不同,因为五经是由孔子整理传授的古代圣王的政教典章,所以《论语》《孝经》《尔雅》等记载孔子言论和解释五经的“传记”,在汉朝被列为初级和中级教育的经典,而《孟子》则与《老子》等诸子一样,被移出了官方文教体系。

中国第一部国史书目——东汉班固的《汉书·艺文志》是根据西汉成帝时刘向、刘歆父子整理皇家图书时写成的图书总目《七略别录》撰写的,其中将《孟子》列为儒家。总的来说,汉代是要利用儒家的经学建构统一帝国的文教制度,其思想宗旨更侧重于“礼义”而不是“仁义”,走的是荀子外王经世的路线,孟子阐扬的儒家内圣修养的精神并没有成为汉代儒家的核心思想。但是赵岐的《孟子题辞》中说“诸经通义,得引《孟子》以明事,谓之博文”,南宋王应麟《玉海·艺文》“汉诸经通义”条曰:“决科射策则有通义之目,以《孟子》明事则有博文之名。”也就是说汉代经学考试中有考“五经通义”的科目,如果能引用《孟子》阐明经义,就被誉为“博文”。汉人有时也称《孟子》为《传》,见诸《汉书·楚元王传》《后汉书·梁冀传》《说文解字》等。汉人著作与史籍所载汉人言论中引称《孟子》之处比比皆是,说明汉人还是高看《孟子》一等的。

《孟子》的仁政思想在汉代经学的显学《公羊春秋》学中有着鲜明的体现,一些民间的学者也对孟子推崇有加。比如西汉后期的经学家和文学家扬雄在其《法言·君子》中自设问答曰:

或曰:“子小诸子,孟子非诸子乎?”

曰:“诸子者,以其知异于孔子也。孟子异乎?不异。”

……

曰:“吾于孙卿与?见同门而异户也,惟圣人为不异。”

扬雄认为,孟子不属于诸子,因为他完全继承了孔子的精神传统,而荀子 (即孙卿) 与孔子的关系就是同门异户了。

西方文学理论家布鲁姆 (Harold Bloom) 在谈到经典传承的途径时说:“不是选择前辈,而是为前辈所选。” (布鲁姆《西方正典》) 也就是说,伟大的经典总是能够选择自己的传承人。

史书上记载最早给《孟子》作注释的是东汉章帝时的《春秋》学家程曾,他写了《孟子章句》。 (《后汉书·儒林传》) 此后有灵帝时的谏议大夫刘陶,他在太学游学时就上疏汉桓帝,反对外戚专政,著有评论诸子的文章《匡老子》《反韩非》《复孟轲》。 (《后汉书·刘陶传》) 程、刘之文虽已不存,但从著作题目上便可知,前者将《孟子》的地位看得与五经一样重要,将注释的名称定为“章句”;后者要求复兴《孟子》的学说。东汉末期,至少有过五部《孟子》的注本——除了程曾和赵岐的之外,还有高诱的《孟子注》、郑玄的《孟子注》、刘熙的《孟子注》,而仅存赵岐之注。

《孟子》在东汉受到重视,与东汉的政治局面和士大夫的精神取向密切相关。东汉时期,士大夫与外戚、宦官的矛盾加深,他们不能推行其政治理想,就转向自我道德持守,崇尚气节,或者避世退隐,明哲保身,加之此时官方经学衰落,虚无主义的气氛弥漫,思想界纷纷回到先秦诸子中去寻求资源。有的去寻找另一个心灵的世界,比如大儒马融注解《老子》,高诱注解《吕氏春秋》和《淮南子》等,都是在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中寻求精神的寄托;有的则努力地在自我心中重塑道德的世界,比如从《孟子》当中培养浩然正气,提升道德的思想便成了这一类士人的精神支柱。说到底,伟大经典的生命力,在于它们的时代性,即能与时代相凑泊,为后人提供思想源泉。

东汉讲经画像砖

西汉立五经博士,培养士大夫,形成了郡县制统一国家的官僚集团。东汉末年,士大夫与外戚、宦官的矛盾加深,受到打击,难以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遂转向自我道德持守,崇尚气节,《孟子》因此受到重视。

赵岐,字邠卿,京兆长陵 (今陕西咸阳) 人。出身于士大夫之家,志向远大,出来做官时,因为正直廉洁得罪了大宦官侍中唐璜的哥哥唐玹,全家被搜捕杀戮。赵岐侥幸逃脱,在长江、淮河、泰山和海滨一带流亡避难。后来隐名埋姓,在北海郡的市场上卖饼谋生,被二十多岁的安丘名士孙嵩察觉。孙嵩请他上车后,放下帷幕说:“先生一看就不是个卖饼的人,叫你时你神色不安,不是怨仇在身,就是亡命之徒。我是北海的孙嵩,拥有百口之家,能够养活先生。”赵岐也听说过孙嵩的美名,便以实情相告。进了孙家,孙嵩对母亲说:“孩儿今天出游,得到一位生死之交!”

于是赵岐便在孙嵩家的密室里安居了几年,直到宦官势力垮台,天下大赦之后,才敢出来应聘做官。汉灵帝时,他又被宦官定为党人,在家禁锢十多年,直到中平元年 (184) 天下大乱,又被朝廷征召。年暮之际,他经常代表汉朝最后一位可怜的天子汉献帝到曹操、袁绍、刘表这些军阀和野心家那里调停战争、乞讨朝廷的开支,九十多岁老死在刘表的领地荆州。 (《后汉书·赵岐传》) 《孟子章句》正是他在流亡困厄之中的著作,他在《孟子题辞》中表达了注释孟子的精神寄托:

余困吝之中,精神遐漂,靡所济集,聊欲系志于翰墨,得以乱思遗老也。

正是孟子宏大开阔而又微妙精深的思想,让赵岐著书明道,调养精神,忘却了老病和困厄。 z/b0H+G24W5tq/FQS/LZJaKBhwWMW1f2HS5rDwsID8FfksNbiWBdBf7b1lR3U84P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