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郛内阁行动迅速,自始至终都在抓紧处理溥仪出宫后的善后问题。溥仪出宫当天下午,摄政内阁开会,专门对此进行了研讨。议决事项主要有:清室善后委员会 (简称善后会) 组织条例草案,善后会委员名额、人选,各种善后问题的处理等。1924年11月6日,函聘李煜瀛为善后会委员长。11月7日,发布“大总统令”:“着国务院组织善后委员会,会同清室近支人员协同清理公产、私产,昭示大公。所有接收各公产,暂责成该委员会妥慎保管。俟全部结束,即将宫禁一律开放,备充国立图书馆、博物馆等项之用,借彰文化,而垂永远。” 27 11月14日,《政府公报》上公布《办理清室善后委员会组织条例》。 28
11月19日,北京八所高等学校的代表召开联席会议,会上赞成组织善后会,希望成立一完全美满之图书馆、博物馆,由国家直接管理,并邀集各机关参与监督,期在公开保存,俾垂永远。摄政内阁教育总长易培基在谈话中表示了顺应民意的态度:“予 (易自称) 意拟成立一国立图书馆与国立博物馆以保管之,地址即设在清宫中,惟组织完善,办法须极严密,以防古物意外损失。” 29 11月20日,清室善后委员会筹备就绪,宣告成立,李煜瀛就委员长职。汪兆铭 (即汪精卫,到京以前由易培基代) 、蔡元培 (到京以前由蒋梦麟代) 、鹿钟麟 (兼常务委员) 、张璧 (兼常务委员) 、范源濂、俞同奎、陈垣、沈兼士 (兼常务委员) 、葛文濬、绍英 (兼常务委员) 、载润、耆龄、宝熙、罗振玉、杨天骥、袁同礼等十六人为委员,自绍英至罗振玉五人为清室方面指定。另聘监察员六人,除以京师警察总监、京师高等检察厅长、北京教育会长为法定监察员外,由会特聘吴敬恒、张继、庄蕴宽三人为监察员。 30
11月28日,溥仪之“内务府”致函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声明:“所有摄阁任意修正之五条件,清室依照法理不能认为有效。” 31 同时否认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有效性。同日,溥仪函各国公使求援,并对《顺天时报》记者发表谈话称:“此次国民军之行动,以假冒国民之巡警团体,武力强迫余之签字,余决不如外间所传之欣然快诺。” 32
12月6日,汪精卫、丁惟汾、邵元冲、张继、戴季陶、李煜瀛、孙科、马伯援、焦易堂、王用宾、王法勤共十一人在天津张园举行会议,讨论北京政局诸问题,主张清室问题须依照摄政府所定修正优待条件由清室善后委员会继续办理。 33
《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宫物件规则》(1924年12月20日)
12月20日,李煜瀛召开善后会第一次会议,通过《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宫物件规则》十八条 (详见章后阅读链接3) ,从登记、编号到物品挪动,建立了严格的监督机制和责任制。 34 点查规则相当周到、严格,从制度上规范了工作人员清查文物的流程,即使有人想偷盗也不可能,使得故宫文物在点查时得到了较好的保护。严格的制度也防止了宫外人员染指故宫文物。会议决定23日起点查清宫物品。
但21日,委员会中清室代表五人缴还聘函,执政府秘书厅函致内务部查止点查:“奉执政谕,据报清室善后委员会于本月二十三日点查清宫物件,现清室善后之事,政府正在筹议办法,该委员会未便遽行点查,着内务部暨警卫司令部即行查止。”李煜瀛又召开清室善后委员会会议,坚决主张“点查清宫物件,系会内应有手续。又本会点查规则,经会同军警各机关,及各项专门学术人员,分组办理,亦系由本会合议决定,似非单纯行政机关可比”,答复内务部并转达执政府,表示点查工作“万难中止”。李煜瀛并允绍英等清室代表五人不妨随时到会,故仍于23日开始清点工作,然因警察未到,不合点查规定,未实行点查。
清室善后委员会第一次正式出组,点查人员在乾清宫前合影(1924年12月24日上午)
第一排右一陈去病,右二蒋梦麟;第二排右一徐森玉,右二胡鸣盛,右四董作宾,右六庄蕴宽,右八庄尚严;第三排右二李宗侗,右四黄文弼。
点查坤宁宫的清室善后委员会工作人员合影(1924年12月24日下午)
24日上午,警卫司令部派员已到,而监察员亦均到场监督,虽然清室代表无人到会,但善后会还是开始着手点查宫内物品。点查工作正式从乾清宫、坤宁宫开始。 35 其他宫殿的点查工作也陆续开展了。
庄尚严 (又名庄严) 在《山堂清话》一书中提到了清室善后委员会的办公地点:
点查为会 (清室善后委员会) 中最重要工作之一,已如上述。所以点查之前,先成立“点查事务室”,专办此事,主要的事,分配点查地点,点查应用物品及簿册,保管一切点查记录,编印点查报告,同时本室人员也入组参加点查工作。办事地址,最初在神武门内左边小屋,不久之后,工作繁重,地址狭小,移到隆宗门内,前清军机处原址,后又扩充到对面“军机章京”室中。 36
以往大家说“段祺瑞与清室的遗老遗少们沆瀣一气,采取种种卑劣手段阻挠点查工作的进行” 37 ,这是没有事实依据的。段祺瑞没有想染指、接管故宫,他在当上执政后,就对新生的清室善后委员会给予了极大的支持。作为反帝制的英雄、“三造共和”首勋的段祺瑞,自然清楚驱逐溥仪出故宫及清室善后的意义,因而他对清室善后委员会的态度是十分明确的,即要给予充分的尊重和积极的支持。至于染指、觊觎故宫宝物,在举世瞩目的情况下,恐怕是想都不敢想的。而且,黄郛“违宪摄阁”对优待条件进行的修改,自然应重新审议。新上台的段政府,要对已经下台的“违宪摄阁”做出的决定重新“筹议办法”,无可非议。12月24日,段祺瑞为处理故宫事宜,就清室善后委员会问题,召开国务会议议决办法五条:
一、原有之委员仍旧;
二、各部长官每日须有一二人前往察看;
三、各部遴派重要员司四人会同点查,但每日非有二人到会不可;
四、清查应需之经费由财政部指拨;
五、清查章程有应酌改者,会商委员会酌改。
这是清室善后委员会在其组织者摄政内阁下台后得以合法存在的法律依据,也是“故宫博物院”日后能够名正言顺诞生的最关键的一个文件。
清室善后委员会封条
清室善后委员会第一次点查清宫物品出组单(1924年12月23日)
清室善后委员会点查清宫物品用签牌(“巨”代表养性殿)
交泰殿内铜壶滴漏
交泰殿内自鸣钟
点查清宫物品,以宫殿为单位,由入门左侧起,将物品逐件编号、依序记录。因清宫殿堂众多,善后会将各宫殿逐一按“千字文”编号,如乾清宫为“天”、坤宁宫为“地”、南书房为“元”、上书房为“黄”等。物品的编号有总号、分号之别:橱柜箱架各为一总号,以中文书写;置放其内之物则属总号之下的分号,以阿拉伯数字记之。对于天字第一号物品,庄尚严《山堂清话》载:
故宫博物院收藏物品,千百万件 (包括留存大陆部分) ,铜器中周鼎商彝,字画中晋唐法书,宋元明清名画,瓷器中历朝名窑,都不计其数。如有人问我:“天字第一号物品是什么?”我无疑的回答曰名叫“二层木踏凳”。我出此言并非开玩笑,确实如此。因为首先查的是乾清宫,乾清宫列为天字号,按照点查次序,入门顺序开始。当时进入殿门,首先触目应当查点者即是此物,所以将他高高的列入天字第一号记录之中。所不同者,一般习惯,凡是认作天字第一号的物品,一定是上上之品,而此二层木踏凳侥幸是在宫内天字的宫中,又是开头第一,无法可免了。 38
点查作业以组为单位,将各组派赴各宫殿点查,谓之“出组”。每次清点,除工作人员外,还有军警参加,参与者最多时有近二十人。每组各有一张担任职务签名单,称为“组单”,上列六大工作项目:查报物品名目、登录物品、写票 (据点查登录簿所记编号写成票签) 、贴票 (将票签粘贴或悬挂于物品上) 、事务登记、照像 (重要物品需照像) 。
当时的点查环境十分艰苦:
初进清宫其地是一九二五年的一二月份,时正隆冬季节,当年北京平均温度好像比现在冬季低一些,有时到零下十几度。一进神武门洞无法行走,因为西北风打得身子直转,身不由己地撞在神武门洞两壁,可以说是打着转进故宫的。进得宫禁其凄凉之状跃然入目。每到一个院落都是蓬蒿满地,高与人齐。吾辈青年手持锹镐镰刀为点查的政府官员、教授开路。步入冷宫,寒气袭人,又无炉火,两足站地三至四小时痛如刀刺。我在善委会里是一名书记员,是低级的办事者,就是负责登记挂签之役。如某某物品其名称说出,我马上登记在册,然后编出号数,随着将此物上挂上号或粘上标签。……不仅如此,我要身穿特制无口袋的工作服,还以白带系紧袖口,使双手无处可藏。此乃以预防发生偷盗之事也。 39
《故宫物品点查报告》第一编第一册(1925年3月1日)
清宫物品点查从1924年12月24日开始,在将近十个月中完成了大量工作,善后会也开始编辑出版《故宫物品点查报告》,并向社会公开。物品点查工作的开展,对于故宫由皇宫向博物馆的转变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