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楔子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宋·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十世纪末,在广袤的河北平原上,宋、辽双方争战正酣,不料想原本臣属宋朝的西北党项人却乘此天赐良机,纵横捭阖,附北抗南,左右逢源,积极扩张,终于使宋、辽两国南北对峙演变成宋、辽和西夏三方鼎立的局面。自宋、辽两国订立澶渊之盟以后,虽然宋人对北方的强辽依然心怀十分警惕,如欧阳修曾说“天下之患不在西戎,而在北敌”,苏轼也认为“西边患小,北边之患大,此天下所明知也”,但就实际情况而言,澶渊之盟以后的一百余年间,宋、辽双方基本上未再有大的战事,和平相处,而宋与西夏之间却时战时和,叛服不常的夏人,使得宋之西线几无宁日,给宋朝国防带来了沉重压力,更使北宋士大夫心头痛楚无从释解。激愤之余,豪迈如东坡先生曾生发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豪言。但这“满月之弓”并未能如愿射落“天狼”,宋军反而在对夏作战中屡屡败军覆将,伤亡惨重。在某一次宋军惨败之后,诗人们低回吟出“羞辱中国堪伤悲”与“使人堪涕零”之句,以抒忠愤。然而让宋人更为难忍的是,造成如此悲愤心情的难堪局势几乎与北宋相始终。

党项乃古代西北羌族之一支,称党项羌,分为八部,各自独立,不相统一,其中以拓跋氏最为强盛。唐时随着吐蕃人的强盛,党项羌族为避其威逼,逐渐将活动区域自今四川、西藏、青海交界地区迁徙到陇东、陕北一带,其居住于庆州(今甘肃庆城)一带的称“东山部落”,居住在夏州(今陕西靖边北)一带的称“平夏部落”,而皆依附于唐朝。唐末,党项平夏部参与镇压黄巢农民军,因作战有功,其首领拓跋思恭被唐朝授予夏州定难军节度使,封爵夏国公,又赐国姓李氏。自此党项拓跋氏统辖着夏、银(今陕西榆林横山区东)、绥(今陕西绥德)、宥(今内蒙古鄂托克前旗城川镇)、静(今陕西米脂)五州之地,成为称雄一方的藩镇割据势力。

五代时期,互不相统而散居四处的党项各部,有居于庆、灵(今宁夏灵武西南)二州之间的“西路党项”(即唐代“东山部落”)诸部,控扼着中西陆路交通东线;有居于夏州东北麟(今陕西神木北)、府(今陕西府谷)、胜(今内蒙古准格尔旗东北十二连城)等州的党项部落,以五代初兴起的府州折氏势力最强,折宗本于唐末出任振武军缘河五镇都知兵马使,其子折嗣伦为麟州刺史,其子孙于后汉、后周时期俱领节镇,后又归附于北宋;而夏州党项李氏(拓跋氏)为党项诸部中势力最大的一支。

五代时,夏州党项李氏僻居一隅,名义上依附于中原王朝,受其封号,朝贡不绝,但实际上已相对独立,并利用一切时机招兵买马,扩充势力。后唐明宗李嗣源曾打算用改任定难军节度使李彝超为其他州镇节度使的办法,来终结夏州李氏对定难五州的割据,但在李彝超的坚决抵制下,后唐明宗被迫妥协。后周显德年间,定难军节度使李彝殷(入宋以后,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父赵弘殷名讳,改称李彝兴)遣使入贡,封为西平王。至宋太祖建国当年,李彝兴又遣使入贡,加官太尉。因李彝兴助宋朝防御北汉有功,所以死后被宋廷追封为夏王。979年(太平兴国四年),宋太宗亲统大军攻灭北汉,定难军节度使李继筠(李彝兴之孙)也出兵助战,以张军势。当年七月,李继筠死,其弟李继捧继立,次年十一月,宋廷授李继捧为定难军留后。

至此,事情的进程似乎一切都显得那样平稳而有序,但古哲人有言:“君子之泽,五世而斩。”这夏州党项李氏发展至此,也与古今豪门大族一样,族大势盛,却难禁家族内各房子孙的争权斗强,内讧渐趋激烈。果然,李继捧继李继筠执掌夏州政权,却引起了家族内部的不满,李继捧无力控御。李继捧从父、绥州刺史李克文甚至上奏宋廷,声称李继捧不当“承袭”,请求宋廷遣使臣“至夏州谕李继捧,令其入朝”。自唐末以来,夏州党项首领虽然尊奉中原王朝“正朔”,却割据自雄,中央王朝也仅仅加以羁縻、笼络而已。而且定难五州之地背倚黄河,俯视关中,东控吕梁,屏藩河陇,加上水草丰美,土宜产牧,实为龙蟠虎踞之形胜要地。因此,随着南唐、北汉等割据政权相继被消灭,宋朝开始着手清除如夏州党项李氏之类的割据势力。现在李氏家族内部分裂,给宋廷提供了一个难得易失之良机,宋太宗当然不肯错失,即于982年(太平兴国七年)五月任命李克文知夏州,并任命尹宪同知州事。

党项迁徙图(引自史金波、白滨、吴峰云《西夏文物》,尹文成绘)

迫于内外压力,并为求得自身安全,李继捧索性前往东京开封(今属河南),入朝觐见天子,献出党项李氏世据的银、夏、绥、宥四州之地(此前静州已被宋朝所控制),并表示愿留居在京师开封。宋太宗对李继捧归朝之举喜出望外,当即赐予李继捧大量财宝,授任他为彰德军节度使,其兄弟十二人也各授官有差,并命将李继捧的亲族都接来开封居住。

李继捧献出定难军诸州土地,使宋朝兵不血刃取得了党项李氏世代盘踞经营的根据地,这似乎又是一个藩镇归附中央王朝的完美事例。但李继捧族人又怎肯轻易放弃这祖宗千辛万苦打下的江山,迁去全无根基的开封城居住?于是李氏族人有以武力抗拒宋廷调遣者,但驻屯夏州的宋军对此早有防备,随即出兵击破反抗。为安抚民心,宋廷还是决定让已调任沣州刺史的李克文暂时权知夏州,随后又任命曹光实为诸州都巡检使,控御其地。

不甘雌伏的李氏族人遂另辟蹊径加以抗拒。定难军管内都知蕃落使李继迁为李继捧之族弟,时居银州,按宋廷诏令,也需迁居开封,但他不愿归依宋朝,遂召集其弟李继冲等人商议对策,决定借口为其乳母举行葬礼,将兵器藏于棺木中,混出城外,与其党徒数十人逃入夏州东北三百里的地斤泽(在今内蒙古鄂托克旗境内),聚众抗宋自立。虽然李继迁声称要“复兴祖业”,但其力量过于弱小,不得不于次年初遣部属奉表至麟州贡进马匹、骆驼,以缓解宋军的压力。虽然此后李继迁不断给宋廷带来很大烦恼,但宋廷起初对李继迁并不太在意,所以只是下令地方官持诏敕“招谕之”,李继迁虽未出降,但宋廷还是认为这只是芥癣之疾而已,并未多加重视。如宋太宗曾宣称的:“如蕃部有狡恶为害者,必以威武临之。”果然,984年(雍熙元年)九月,知夏州尹宪侦知李继迁营帐所在,会同都巡检使曹光实,发精骑数千夜袭地斤泽,斩首五百级,烧四百余帐,擒获李继迁的母亲、妻子以及牛羊、器械无数,李继迁“仅以身免”。

地斤泽之战对李继迁的打击甚大,但李继迁“转迁无常”,极力避免宋军追击;同时又连连与当地“豪族”联姻,加上当地“部落蕃人”因李氏家族在夏州“世著恩德”,故多来归附,使李继迁的势力渐得恢复。李继迁拿出远祖拓跋思忠的画像向众人号召道:“李氏世有西土,今一日绝之,尔等不忘李氏,能从我兴复乎?”众人允诺。李继迁遂又谋划起事。

985年(雍熙二年)二月,李继迁与其弟李继冲等赴夏州城诈降,宋都巡检使曹光实轻信其言,率众来到葭芦川(今陕西佳县)受降,却中伏被擒。随后李继迁袭据银州,自称定难军留后;又攻陷会州(今甘肃靖远),焚毁城郭而去。宋廷遣知秦州田仁朗将兵讨伐,李继迁却改道东去进攻三族寨(在今陕西米脂境内)。三族寨守将折遇乜杀死宋朝监军使,与李继迁合兵。李继迁遂乘胜进攻抚宁寨(今陕西米脂西)。宋太宗闻听三族寨陷落,而田仁朗军停留绥州不进,遂急命以王侁代替田仁朗,统军进击。五月,王侁等将校率宋军进至银州北,攻下悉利等寨,斩守将折罗遇等人。于是麟州诸蕃族皆请出兵征讨李继迁,王侁遂率领诸蕃族兵进入浊轮川(今陕西神木北),杀敌五千,李继迁与折遇乜等人遁去。银州复归宋有。宋将武州团练使郭守文又与尹宪等将合兵攻击夏州盐城诸蕃十四族,焚千余帐,由是银、麟、夏三州蕃人计一百二十五族、一万六千余户悉数“内附”。

形势的发展,似乎一切皆按宋太宗所预料的轨迹进行:利用夏州李氏内讧之机,宋廷通过和平方式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盘踞定难军诸州达百余年之久的夏州党项李氏割据势力,而与当时统一天下、削夺藩镇的大趋势相一致。同时,宋太宗又在移除夏州党项李氏势力之初,任用李继捧从父李克文与尹宪同知夏州以稳定局势的做法,也不失稳妥。于是李氏余部的零散反抗,在强大的宋朝军事力量面前,就显得那么不堪一击。因此,宋太宗曾踌躇满志地向宰相夸耀道:

夏州蕃部并已宁谧,向之强悍难制者,皆委身归顺。凡得酋豪二百七十余人,种族五百余帐。十年以来,戎人所略生口、羊马数万计,悉还其主。朕前后所遣师将,皆谕以柔服之旨,戎人畏威,故不烦战伐,皆相率内附。(《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五)

然而宋天子对形势的看法未免太过乐观,而过于低估党项李氏在夏州地区的影响了。更出乎宋朝君臣意外的是,当党项人与北方强辽结盟以后,会如此强烈地改变了宋朝西北边的局势,昔日芥廯之疾猛然演变成心腹大患,成为宋人心底萦绕不去的一大梦魇……

简释: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左牵黄,右擎苍:黄,黄犬,苍,苍鹰,围猎时用以追捕猎物。锦帽貂裘:汉代羽林军士戴锦蒙帽,穿貂鼠裘。孙郎:三国吴帝孙权。孙权曾亲自射虎于凌亭。节:使臣所持之符节。冯唐:西汉时,冯唐曾奉汉文帝之命,持节复用魏尚为云中太守。天狼:天狼星。古时以天狼星主战事、侵掠,此喻西夏。苏轼知密州(今山东诸城)时曾与好友鲜于侁一信中云:“近却颇作小词,虽无柳七郎(柳永)风味,亦自是一家。呵呵。数日前,猎于郊外,所获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即指此词。

【党项】 党项之名,通常是汉人对其之称谓,而突厥等族则称之为“唐古特”,吐蕃人称之为“弥药”,而“弥药”也作为党项人之自称。党项诸称谓的确切含义,史籍无考,至今尚无定说。有学者认为“党项”即“宕昌”,与藏语中高寒旷野之义音近,也有学者认为“党”即上古音“羌”之讹,所谓“党项(唐古特)”为复数之称,又有日本学者认为“党项”含有藏语“广阔草原”或“野蛮人的原野”之义,至于党项自称“弥药”,则有“黑色之党项”之义。

【夏州城】 位于今陕西靖边红墩界镇白城则村,其前身乃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统万城”,即赫连勃勃所建的大夏国都城。413年,赫连勃勃驱使十万人于朔方水北、黑水之南营建大夏国都,赫连勃勃按剑四顾,豪气干云,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其城南门命曰朝宋,西门曰服凉,东门曰招魏,北门曰平朔。因其筑城之法,是将白胶泥和石灰加水蒸发,掺上细黄土,然后一层层夯实,故其城色泛白且极其坚固。因此,当地百姓称这座古城遗址为“白城子”。 tNRjwSDe4eWxHymDjvCxSbSbCgyFMhTRY9pZ58Rzpq2UNpwj1MGzLbr7gJLUIii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