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求学之路——自强不息,厚积薄发

求学艰辛

杨医亚,原名杨益亚,曾用名杨鸿星,1914年8月14日出生于河南省温县安乐寨的一个贫农家庭,全家仅有七分耕地,生活一贫如洗。该县地处豫北沁阳盆地,位于黄河北岸,北靠太行山。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导致此地百姓生活困苦,瘟疫几度肆虐。杨医亚的祖父生有一女两男。杨医亚的父亲是一位老实忠厚的农民,排行第二,前有姐姐,后有弟弟。由于当时国家衰败,人民穷困潦倒,所以父亲希望杨医亚长大了能够做一番有益于国家,甚至有益于亚洲的事业,因此给他起了“益亚”这个名字。杨医亚幼年时,其父亲患瘟疫早亡,他与母亲相依为命,饱经忧患。但他自幼聪慧,勤奋好学,成绩优秀,在家乡读完小学,叔叔和姑姑看到杨医亚人小志大,将来一定会有出息,便主动资助杨医亚去北平(现北京市)读中学。于是,杨医亚身背行囊,离别故土,来到人地两疏的北平,进入北平弘达中学学习。

安乐寨牌坊

考入北平弘达中学

中学期间,杨医亚十分努力,学习了国文、英语、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科目,打下了坚实的文化基础。课余时间,他勤工助学,以解家中经济困顿。在北平,他目睹中国当时经济落后之状,耳闻劳苦大众贫病交加之声。他亲眼看到人民的苦难和贫穷,一旦生病,便只能强忍病痛疾苦的折磨,非等到万不得已时才去医院救治,从而激发了他忧国忧民之心,立志以医救国。杨医亚通过多方打听得知当时北平有两所著名的国医学院,一所是萧龙友、孔伯华创办的北平国医学院,另一所是施今墨、魏建宏等人创办的华北国医学院。

北平弘达中学校训、校旗、校徽、校景

弘达中学董事长 杨晋源先生

弘达中学副董事长兼校长 吴宝谦先生

考入华北国医学院

1934年,20岁的杨医亚以优异成绩考入了学费较低的华北国医学院,以期实现悬壶济世、救助贫贱之厄的崇高理想,成为华北国医学院第四届学生。华北国医学院创办于1931年,施今墨任院长。学院收取学费较低,亏欠资金大部分由施今墨出钱补贴。学院的办学方针是“以科学方法整理中医、培养人才,绝不拘泥成法,唯一宗旨是阐明先哲之遗言,借助新医之实验,为人群造福”,学制4年。课程设置以中医为主,中西兼授,中西汇通,中西医课程比例约为7∶3。校舍设在北平西城大麻线胡同。华北国医学院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学界的中流砥柱。施今墨说:“诸君亦知中医在今日,为存亡绝续之秋乎。外见辱于西医,谓气化为荒诞;内见轻于政府,成医界中附庸。今墨数年之前,早已逆知此变。今又隶于卫生行政,更可见吾人环境,非振兴医学,绝不足以自存。故敢断言中医之生命,不在外人,不在官府,而在学术也。”该学院学生毕业后无论从医、为学、著书都怀有复兴中医事业之志,杨医亚也不例外。

施今墨

注:施今墨(1881—1969年),原名毓黔,字奖生,祖籍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中国近代中医临床家、教育家、改革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毕生致力于中医事业的发展,提倡中西医结合,培养了许多中医人才。长期从事中医临床,治愈了许多疑难重症,创制了许多新成药,献出约700个验方。为中医事业做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望。时任华北国医学院院长。

华北国医学院副院长黄济国先生(当时还担任日文课教授)

当时班里共55人,男学生50人,女学生5人。但在求学4年中,或困于环境,或易其志趣,导致历年人数一再递减,中途辍学者达33人之多,最后顺利完成4年学业的有男学生20人,女学生2人。杨医亚就是坚持到毕业的学生之一。

《华北国医学院第四届毕业纪念刊》(1938年出版)

《华北国医学院第四届毕业纪念刊》书影

注:《华北国医学院第四届毕业纪念刊》中记载,(第四届学生)凡男五十人,女五人……四年之中,同学等或困于环境,或移其志趣,历年人数一再递减,其不能卒读而中途辍学者,竟达卅四人(疑误,改为三十三人)之多……能完成四年之业者,仅廿有二人,女同学二人,如是而已矣。

《华北国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纪念刊》书影

注:《华北国医学院第一届毕业纪念刊》中的通信录记载了杨医亚刚入学时的信息(“湖南温县”疑误,应为“河南温县”),当时杨医亚别号振东。

《华北国医学院第三届毕业纪念刊》书影

注:《华北国医学院第三届毕业纪念刊》中的通信录记载了杨医亚三年级时的信息,当时杨医亚别号改为一亚。

在校学习期间,杨医亚惜时如金,勤奋苦读,不敢有丝毫懈怠之心。他深知在华北国医学院学习的这4年是实现自己志向的重要阶段,多读一卷书便多得一卷书的知识,学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不能存侥幸取巧之心。杨医亚很喜欢学校开明的校风和设置的每门课程。学校开设的中医课程有中国医学史、医学大意、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诸病源候论、本草、温病、处方、脉学、辨证诊治、医案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针灸学、骨伤学、眼耳鼻喉科学、皮肤花柳科学等20余门;开设的西医课程有生理学、卫生学、解剖学、病理学、细菌学、药理学、诊断学、传染病学、法医学,以及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等。此外,还设有国文、日语、德语等课程。

教务主任兼金匮 要略、医学史教授 杨叔澄先生

事务主任兼药物学、医案学教授 顾膺陀先生

注册课主任 陆仲仁先生

讲义室主任 吴沛民先生

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教授 朱壶山先生

妇幼科学教授 姚季英先生

温病学教授 袁鹤侪先生

针灸学教授 夏禹臣先生

妇产科学教授 董天仑先生

内科学、生理学、细菌学、诊断学教授 纪剑秋先生

外科学教授 郭植三先生

内科学、药物学教授 刘盛华先生

卫生学、法医学、解剖学、病理学教授 王炳文先生

眼耳鼻喉科学、皮肤花柳科学教授 张瑞琪先生

国文教授 姚维昆先生

国术教授 许小鲁先生

施今墨重视学生对人体解剖、化验等西医基础知识和诊疗手段的掌握,以及中医临床实习。这为杨医亚走上中西汇通的革新之路奠定了良好基础。四年级时,学生在学院附属诊所或施今墨诊所跟随老师侍诊。施今墨等名医给学生详细讲解患者病情、辨证要点、处方原则和用药配伍特点。门诊结束后,老师会对当天重要病例进行系统分析,要求学生把当天病例分析记录积累成册,以作为学习的病案资料。杨医亚勤于积累病案资料。他将老师的病例分析、同学的提问和讨论都记于册中,不放过一点可用材料,以便日后随手可稽。这也使他养成好动脑和好动手的学习习惯。

华北国医学院附属诊疗所

在校期间,杨医亚学习十分努力,每门功课的成绩都是优等。他十分喜欢黄帝内经、伤寒论、辨证诊治、医案学,以及西医的解剖学、诊断学和病理学等课程。读经典时遇到不懂的问题,杨医亚一定向老师求教。名师的点拨常使他茅塞顿开、恍然大悟。这为他之后的复兴中医之路奠定了基础。而他的最爱是针灸。学习期间,针灸名医吴彩臣、夏禹臣、牛泽华的授课,常使他着迷和神驰,从此他便对针灸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发觉针灸貌似简单但学问很深,是一个开采不尽的知识宝藏。课后,他研读针灸古籍,如宋代王惟一的《铜人腧穴针灸图经》、金元时期滑寿(伯仁)的《十四经发挥》等。遇到不懂或有疑惑的地方,他便向3位针灸大家请教。因此,他在大学期间便得3位名医的真传,针灸学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也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

1938年夏,杨医亚从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开启他人生的新篇章。

全院师生合影

华北国医学院第四届部分毕业生签名

华北国医学院第四届毕业生合影

担任编辑

《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1期

自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医学受到始料未及的冲击,特别是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总长汪大燮公开宣言废止中医,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卫生部第一届中央卫生委员会提出《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使中医事业几近灭顶边缘,中医界的志士仁人莫不痛心疾首。

1935年12月1日,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文医半月刊》艰难创刊。该刊由施今墨主办,施氏入门弟子陈伯咸任社长兼主编,计魁英、岳强任编辑。该刊由华北国医学院文医半月刊社发行,社址在北平西城大麻线胡同八号,印刷方是万国道德会印刷部。撰稿者多为中医名家,如彭承祖(彭子益)、时逸人、徐恺、丁福保等。

但是该刊思想开放,认为在西学东渐的大环境下,“无论中医、西医,凡是其具体理论与实际治疗有效者,皆信任之。反之,摒弃不用也”。该刊表明的态度是应结束有关中医与西医科学与否等无谓的争吵,重点是在实际上推动医学的进步。

《文医半月刊》主要发表中医论文、医案,普及中医常识,联络中医同行研讨学术,设有“专著”“论著”“自由谈论”“译作”“医案”“良方介绍”“药物”“医药问答”“社讯”等栏目。

姚季英题词

注:此图为华北国医学院妇科学教授姚季英的题词。他对该刊的“文医”两字做了解读。同时,该刊又以半月刊的形式发行,故名《文医半月刊》。

施今墨与中央国医馆焦易堂馆长挥毫为《文医半月刊》题签

文医半月刊社徽章式样

1935年,适逢《文医半月刊》招聘编辑,入学刚刚1年多的杨医亚成功应聘。这件平常的事,却改变了其人生轨迹。1936年,在担任编辑的同时,其还兼任文医半月刊社总务主任一职。《文医半月刊》为他发挥文理才华和组织能力提供了舞台。他策划稿件时始终坚持施今墨制定的办刊方针,即“不拘门派,百家争鸣”。他常根据读者需求调整栏目建设,如增设“医论”“施今墨治案例”“杂文杂论”“读者来信及回复”等栏目,使刊物办得有声有色、文医并茂,深受学院师生和各地读者的喜爱。其也常收到各地读者发来的赞扬信函。《文医半月刊》的发行量最高达4000余份,在国内中医杂志中独树一帜。与此同时,杨医亚还不断发表论文,阐述己见。他利用撰稿、约稿、组稿的机会充分发挥文学才华,并广泛结识北平名医、名人,既锻炼了组织和社交能力,又使自己的学识因此变得丰富、眼界因此变得开阔。

杨医亚任《文医半月刊》编辑

文医半月刊社全体同仁合影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杨医亚以编辑的身份于《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1期发表《编后琐话》。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此图为杨医亚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2期中所写的卷头语。文中指出了当时中医人士的一些弊病,并呼吁中医人要团结一致、目光长远、改进国医、复兴中医,同时希望贤人达士踊跃投稿。

发表文章

杨医亚作为《文医半月刊》的编辑,除负责栏目策划、联通组稿、加工校对等工作外,还笔耕不辍,几乎在该刊第1卷的每一期中都有杨医亚的文章(第2卷中也有少量文章发表)。其在文章中多用别号,如亚、一亚等。此时,杨医亚的重心主要在伤寒经方的学习上(之后才开始向针灸转移),故发表的文章多与伤寒经方有关。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杨医亚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1期发表《伤寒六经病之传变及其治法》(并在第2期连载)。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杨医亚于《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3期发表《白喉生白之原因及其治法》。文中论述了白喉的病因病机和治法。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杨医亚于《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6期发表《虚劳症(应为证)宜防汗脱说》和《阴阳》两篇文章。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杨医亚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7期发表论文《国医》。这篇文章不仅表现出杨医亚复兴中医的伟大抱负,也是他日后成立的“国医砥柱社”之名字的由来。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杨医亚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7期发表论文《精与身体之关系》。

《文医半月刊》书影(1)

《文医半月刊》书影(2)

注:编辑《文医半月刊》期间,他发现来信最多的读者是乡镇中医。杨医亚从信中知道他们渴望从这本杂志中得到名医的指导和点拨,从而提高医治水平。他认为,泱泱中国,人口4亿多,中医杂志却区区几家,且印量很少,价格又贵,极难满足广大乡镇中医求知的愿望;况且中医杂志文字古奥,医理学术论文为其主要内容,也不利于乡镇医生阅读,故难以帮助他们充实理论、提高医术。于是,杨医亚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8期发表了《医界应到农村去努力》一文(并在第9期连载),文辞激昂,体现了杨医亚的精诚之心、报国之志、忧民之情。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当时正是中医内忧外患之际,杨医亚于《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8期发表《论国医国药之关系》一文,探讨了“废医存药”的问题,提出了国医国药的关系犹如“唇齿”,唇亡则齿寒,并强调并非排斥西医,但如果中医毁灭,国人将面临严重后果。其还在文末写下“吾绝不信国医不能超驾于西医之上也”,表明决心和抱负。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8期中,杨医亚发表了《苍白术功用之研究》一文,并在“良方介绍”中介绍两个方药。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杨医亚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10期发表论文《桂枝汤与建中汤之异》。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杨医亚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11期发表《针灸琐谈》一文。自此,杨医亚的研究重心开始从伤寒经方向针灸转移。文中道:“吾中医学之根基在针灸一科,吾中医学之精神亦在针灸一科,以针灸最为神速……处今国民困穷财尽之时,以针灸治疗疾病最合经济之原则,望吾国医士不可视其湮没,要努力亟起提倡之、研究之,使针灸一术弥漫于各地,则将来必有放异彩于世界医学中也。”这也是杨医亚之后创办针灸杂志和函授班的初衷。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杨医亚在《文医半月刊》第2卷第4期发表《读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书后(一)》一文。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杨医亚在《文医半月刊》第2卷第5期发表《读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书后(二)》一文。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杨医亚在《文医半月刊》第2卷第6期发表《医事闲谈》一文。文中重点对医德进行了讨论。

《文医半月刊》中的“良方介绍”栏目,是杨医亚的“常驻地”,这对他之后创办《验方集成》月刊和对诸多民间中医疗法的著述有重要意义。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3期“良方介绍”中,杨医亚介绍“一粒化骨丸”。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4期“良方介绍”中,杨医亚介绍“治秃疮方”。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6期“良方介绍”中,杨医亚介绍“种子神方”。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9期“良方介绍”中,杨医亚介绍“治男女大小远近咳嗽方”“治疥疮方”“肥儿丸”。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10期“良方介绍”中,杨医亚介绍“治干癣之特效良方”。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11期“良方介绍”中,杨医亚介绍“治疔疮妙法”和“戒烟神效方”。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在《文医半月刊》第1卷第12期“良方介绍”中,杨医亚介绍“治砂(应为沙)眼秘方”和“治乳汁不下五法”。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在《文医半月刊》第2卷第2期“良方介绍”中,杨医亚介绍“治喉癣方”“治缠喉风”“治鼓胀”“治鼻流臭涕方”。

《文医半月刊》书影

注:在《文医半月刊》第2卷第6期“良方介绍”中,杨医亚介绍“治诸班(疑为斑)恶疮洗方”“治小儿头疮十方”“定心补虚养血通精丸”“治砂(应为沙)眼特效方(缺)”。 YMOI2V5erfE6gOq/qykRvHQYZWVc53ejb/UsN++wdIzJA/6QC1e/yIM2OpIuJN/H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