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了解病史,发病的节气、节律、病程长短、既往病史及伴随症状等有助于辨别发热的起因、病位和病情轻重。如受季节影响而发,多与外感六淫、疫疠之邪入侵有关,病位在表;久病不愈者可由表及里,甚者可入营血,危及生命;有外伤史者,可考虑是否与感染有关;寒热交替者,多与暑湿和疟蚊叮咬有关;有输血史者,多与血制品有关。
发热是机体抵抗疾病的一种防御反应,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大致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由各种细菌、病毒、支原体等感染引起的发热为感染性发热,临床最为常见;由结缔组织病、恶性肿瘤、中暑等引起的发热为非感染性发热。发热的诱因可有受寒、饮食不洁、过度疲劳等。因此通过评估引起发热的相关因素便于查找对应病因,指导对症护理。
1.发热的临床分级 以口腔温度为例,发热可分为低热(37.3~38℃)、中等热(38.1~39℃)、高热(39.1~41℃)和超高热(41℃以上)。
2.常见热型 稽留热(体温维持在39℃以上,持续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波动范围不超过1℃),弛张热(体温维持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温差可以达到2℃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间歇热(体温骤然升至39℃以上,持续数小时或更长,然后下降至正常或正常以下,经过一个间歇期,体温再次升高,并反复发作,即高热期与无热期交替出现),回归热(体温升至正常范围以上,数天后再回降至正常1~2天再升高,如此交替出现),不规则热(发热无一定规律,持续时间不定)。
因受到病情的影响,发热待查患者常会出现紧张、焦虑、睡眠状态紊乱及恐惧等负面情绪,应及早通过观察患者的言语、情绪、神志及睡眠时间情况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一方面协助医生做好发热原因查明工作,另一方面为患者提供精神心理支持和社会支持,分析心理异常与发热的因果关系,使患者认识到配合医护人员检查治疗、及早确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