详细了解病史,评估心悸的诱发因素、发作频率、病程长短、伴随症状,患者的用药史、既往史等可以帮助辨别病情轻重。如惊恐而发,时发时止,伴有痰热内扰、胆气不舒者为轻;心悸频发,病程已久,脏器虚损,痰瘀阻滞心脉者为重。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异征象,故辨脉象可以帮助判定心悸,心悸发作时脉象常表现为数或迟,或乍疏乍数,或见结脉、代脉、促脉、涩脉等变化。
导致心悸的原因很多,包括功能性疾病和器质性疾病,常见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情志刺激如惊恐、情绪紧张及疲劳过度、饮酒、饱食等是心悸的主要诱发因素。一些药物,如中药附子、乌头、雄黄、蟾蜍、麻黄等,西药奎尼丁、肾上腺素、洋地黄等,或静脉输液过多过快均可引起心悸。
根据心悸的病因、病理性质及病情轻重不同,分为惊悸和怔忡。惊悸以实证居多,多因情绪因素诱发,如遭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或过度紧张等,发病迅速,多呈阵发性,病情较轻,病势较浅,可自行缓解,不发病时如常人;怔忡多属虚证,或虚实夹杂,多因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无精神因素也可发生,表现为持续的心悸,心中惕惕不安,不能自控,动辄加剧,病情较重,病势较深,平素也可见脏腑虚损的表现。
心悸患者多因思虑过度,情志内伤所致,多存在焦虑、抑郁、恐惧等,应早期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应特别注意对精神心理和社会支持情况的评估,分析判断心理异常和心悸的因果关系,使患者充分认识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对缓解心悸症状的重要性。存在严重焦虑状态的患者应转至身心医学专科治疗,可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