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护理。
2.喘促发作时卧床休息,取半卧位或端坐位,立即给予氧气吸入。
3.喘促缓解后,可适当下床活动。
4.观察病情,做好护理记录。
(1)密切观察哮喘发作的时间、特点、咳痰难易、痰色、痰量、神志、面色、汗出、体温、舌脉,哮喘发作与季节、气候、饮食和精神等因素的关系,以及伴随症状。
(2)突然出现呼吸急促、张口抬肩、胸部满闷、不能平卧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3)哮喘持续发作、汗出肢冷、面青唇紫、烦躁不安、神昏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夜间喘甚、咳稀泡沫痰、心悸尿少、水肿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5)服用含麻黄的汤药后,心率明显增快、血压升高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6)患者主诉鼻、咽、眼部发痒、咳嗽、流鼻涕等,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7)出现痰热闭阻、喘息不止、咳痰不利、神志恍惚、烦躁不安、嗜睡时,立即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1.观察喘促的程度及有无发绀,遵医嘱给予氧疗,观察吸氧效果。
2.取合适体位,如高枕卧位、半卧位或端坐位,指导采用放松术,如缓慢呼吸、全身肌肉放松、听音乐等。
3.指导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常用的锻炼方式有缩唇呼吸、腹式呼吸等。
4.风寒壅肺证:避免阴冷潮湿,宜偏暖环境,忌食生冷刺激性食物。
5.表寒肺热证:汤药宜温饮,衣服厚薄宜适度,药后宜微汗;空气宜洁净流通,避免粉尘和异味刺激;多饮水,以稀释痰液利于咳出。
6.痰热郁肺证: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干燥,多饮水,忌食辛辣。尤其注意大便,出现燥结及时给予通便。
7.痰浊阻肺证:注意拍背排痰,饮食宜清淡,忌食肥甘厚味,建议常服生姜、山药、薏苡仁健脾利湿化痰。
8.肺气郁痹证:宜以清淡易消化饮食为主,建议常服山药、百合、核桃、黑芝麻、木耳等补益肺肾。
9.正虚喘脱证:避免强光、噪声的不良刺激。意识朦胧、进食困难者暂时禁食,由静脉补充营养和水分。缓解后建议常服山药、白扁豆、胡萝卜等扶助正气。
病室环境应整洁、安静、空气清新、温湿度适宜。室内严禁吸烟,避免粉尘和特殊气味的刺激。风寒壅肺、虚证患者病室温度宜偏高,注意防寒保暖;表寒里热、痰热郁肺、痰浊阻肺、肺气郁痹患者病室温度适宜,空气清新,卧床休息。喘促发作时取半坐卧位或端坐卧位,必要时设置跨床小桌,以便患者伏桌休息。有痰患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痰多黏稠不易咳出者,可协助翻身叩背或雾化吸入,以利于排痰。
1.风寒壅肺者宜食葱白、洋葱、生姜、紫苏叶等辛温之品以助祛邪,忌食生冷瓜果。
2.痰热郁肺者多食萝卜、鸭梨、枇杷等凉性新鲜蔬果,多饮水,忌食辛辣、油腻、烟酒等。
3.痰湿蕴肺者注意除湿化痰,可选用薏苡仁、冬瓜、赤小豆等健脾利湿化痰之品,忌食糯米、黏甜及油腻煎炸等食物。
4.水凌心肺者宜加强营养,予少盐或无盐食物,饮水量要适宜,也可服用葶苈大枣汤。
5.肺气亏虚者可给予补益肺脾的食物,如莲子、茯苓饼、人参、黄芪、百合粥等。
6.肾不纳气者可食血肉有情之品,如甲鱼及猪、牛、羊等动物的肾脏,骨髓或脊髓等,多食核桃、黑芝麻等补肾纳气定喘之品。
喘促发作易使患者产生紧张、忧虑、悲观、急躁等不良情绪,应关心体贴患者,多与患者交谈,指导患者采取多种方法分散注意力,减轻精神压力,调适情志。因“怒则气上”,喘促患者尤当戒怒,遇事沉着冷静,避免因情志不畅加重病情。
中药汤剂寒证、虚证宜温热服,热证宜温服。病重者宜少量频服。麻黄汤不宜久煎以免降低药效,麻杏石甘汤中生石膏应先煎30分钟。服药后注意避风寒,观察气促、胸闷、咳痰、发绀等症状是否改善,注意汗出情况。喘证患者禁用镇静剂,慎用强烈的镇咳剂,以防痰液阻塞引起窒息而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