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五、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一)耳穴贴压

耳穴贴压是指用王不留行籽贴压于耳穴,刺激耳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中医学认为耳穴是耳郭表面与人体脏腑经络、组织器官、四肢躯干相互沟通的部位。耳穴埋豆法是通过刺激这些反应点以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咳嗽可选肺、气管、大肠、脾等穴。但严重器质性疾病(如心脏病)及伴重度贫血者不宜采用,外耳有湿疹、溃疡、冻疮破溃等者不宜采用,妊娠妇女、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宜慎用。教会患者自我按压已贴的耳穴,每穴每次最少按30下,每天3次。嘱患者自我按压时持续时间不能超过1分钟,因耳郭血液循环差,容易导致耳郭软骨坏死、萎缩、畸变。患者自我按摩有效的表现为局部酸、麻、胀、痛、灼热感等。一般每次耳穴贴压后保持3~7天。夏天出汗者,贴压耳穴时间不宜过长,建议3天更换1次,以防胶布潮湿或皮肤感染。

(二)穴位贴敷、穴位按压

根据病情可辨证使用疏风宣肺、止咳化痰药贴敷胸背部腧穴,可选天突、膻中、肺俞、定喘、风门、脾俞等。观察局部及全身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过敏现象,停止使用,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理。贴敷期间,应避免食用寒凉、过咸的食物,以及海味、辛辣、牛羊肉等食物,避免吸烟饮酒。女性患者妊娠期禁用。

穴位按压取穴:肺俞、膻中、膈俞、脾俞、中府、云门、孔最、合谷、肾俞等。根据对疼痛的耐受程度进行穴位按压,女性患者月经期或妊娠期禁用。操作者应修剪指甲,以防损伤患者皮肤。操作时用力要均匀、柔和,注意为患者保暖及保护隐私。操作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如有不适应停止按摩并做好相应的处理。

(三)艾灸

艾灸是借灸火的温和热力及药物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温通经脉、调和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的功效。咳嗽艾灸取穴:膻中、肺俞、脾俞、足三里等穴。凡属实热证、阴虚阳亢、邪热内炽,如发热、高血压、咳嗽吐血等不宜施灸;头部、颜面部、血管表浅部位、孕妇的腹部及腰骶部、有破溃或溃疡的皮肤局部不宜施灸;对于极度疲劳、体质虚弱、空腹和对施灸恐惧者,应慎施灸。施灸时取穴要准,灸穴不宜过多,热力充足,火力均匀;施灸过程中,严防灸火、艾灰烫伤患者皮肤和衣物,施灸完毕,必须将灸火彻底熄灭;施灸过程中患者勿随意更换体位,以防烫伤;灸后注意保暖,避免受风,半小时内勿洗浴。

(四)中药泡足

中药泡足是通过足浴和足部按摩刺激,促使全身血液循环改善,调节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改善内脏产生的病理变化,提高机体自我防御及免疫力。可同时按摩涌泉、太冲穴。凡烧伤、脓疱疮、水痘、麻疹及足部外伤者不宜足浴。泡足过程中若药液冷却,应加热后再用。饭后不能立即进行足浴,以免影响消化。因为足浴可加强胃肠蠕动,为保证足浴的治疗时间,足浴前应排尽大小便。水温保持温热,太冷易引起感冒等不适,太热会烫伤皮肤,尤其是糖尿病患者浸泡水温更不宜太高。足部皮肤皲裂者水温不宜太高,泡洗完擦干后应涂上凡士林等。冬天应在膝盖上加盖大毛巾保暖,足浴后立即擦干双脚,注意足部保暖。足浴过程中应加强观察病情,注意患者神志、面色、汗出等情况,发现异常应立即停止并报告医生处理。

(五)中药离子导入

中药离子导入是利用直流电场的作用,使药物离子经过皮肤或黏膜进入人体到达组织间隙,使药物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又称为直流电离子导入。咳嗽中药离子导入的部位为背部听诊湿啰音最明显处。孕妇、婴儿、高热、出血疾患、活动性结核、严重心功能不全、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或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慎用,药物、皮肤过敏者慎用。遵医嘱选择处方并调节电流强度,治疗过程中询问患者的感受,如有不适及时调整电流强度。观察患者局部及全身的情况,若出现红疹、瘙痒、水疱等情况,立即报告医师,遵医嘱予以处置。患者不可触动仪器,不可移动体位,不能移动衬垫和入睡,不能触摸金属物体,治疗前排空膀胱。

(六)刮痧、拔罐

用刮痧油涂搽后背膀胱经、督脉,用刮痧板反复刮、擦,以微现红瘀为度,可配合大杼、肺俞、定喘、风门、脾俞等部位拔罐治疗。

凝血机制障碍、高热抽搐患者,溃疡破溃处、皮肤过敏、肿瘤、水肿和大血管处,孕妇的腰骶部和腹部等不宜拔罐。拔罐时使患者取合理、舒适的体位,避开骨骼凹凸不平和毛发较多处,选择肌肉较丰富、富有弹性的部位拔罐,拔罐时动作要稳、准、快,避免酒精灼伤皮肤,走罐时切勿强拉或扭转,以免损伤皮肤。拔罐过程中密切观察局部皮肤反应和全身情况,注意患者有无不适及晕罐先兆。出现晕罐先兆如头晕、心悸、恶心、呼吸急促、面色苍白、四肢厥冷、脉细数等表现,应立即起罐。 dkUnSpoxH3RT42ZPVgSTcooVMtMPWD99CdlTIdlwkfCSZrc3W5F7EWKL5Nj4gMy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