咳嗽,是指由于邪客肺系或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肺失宣降,肺气上逆作声,或咳吐痰液的一种肺系病症。有声无痰为咳,有痰无声为嗽,有痰有声为咳嗽,临床因声痰并见,难以截然分开,故以咳嗽并称。咳嗽既是一个症状,又是中医学中一种独立的病证。咳嗽之名始见于《黄帝内经》,并以脏腑命名,分为肺咳、肝咳、心咳、脾咳、肾咳,认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肺气不清,失于宣肃,上逆作声而引起咳嗽为本证的主要表现。由于感邪性质、痰的寒热、火的虚实、影响的脏腑等不同,咳嗽有不同的临床表现。咳嗽的节律、异常感觉、病程长短、发作程度,咳声的音调、音色、音量等属性,咳痰或无痰,以及与咳嗽具有稳定搭配关系的诱发、加重因素或发生、加重时间等限定因素均为咳嗽的临床特征。
咳嗽之病因有外感六淫和内邪干肺两大类。六淫之邪从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袭肺系;或吸入烟尘、异味气体,使肺气壅遏,气道不利,肺失肃降,肺气上逆而引起。六淫皆能令人咳,但风为六淫之首。内伤咳嗽总由脏腑功能失调、内邪干肺所致,包括肺脏自病和他脏及肺。中医学认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肾为生痰之本”。脾阳根植于肾阳,肾阳充足是脾阳健旺的根本;脾主运化,伤脾而使其失去运化功能,造成水湿内停凝结成痰;肺主呼吸,调节气的出入和升降,邪气袭肺,致肺内津液凝聚成痰。
咳嗽的病位主要在肺,与肝、脾、肾关系密切,后期病及心。其主要病机为内外邪气犯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外感咳嗽与内伤咳嗽可相互影响与转化。外感咳嗽以风寒、风热、风燥为主者,多属实证,其病尚浅而易致,但燥与湿两者较为缠绵;内伤咳嗽多为宿病,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常兼其他脏病证,其中,痰湿、痰热、肝火多属邪实,日久伤肺,津液失布,血行不畅,痰瘀互阻而有痰饮咳喘之变。一般而言,咳嗽的轻重可反映病邪的甚微,但在某些情况下,因正虚不能祛邪外达,咳虽轻微,但病情却重,应加以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