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为贵州中医药大学组织编写的特色教材,主要适用于中药类(苗药特色)专业的本科教学,也可作为从事中药(苗药)研究与开发及生产与应用的专业人员的参考书。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苗族医药历史悠久,特色鲜明,是我国各民族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需要借鉴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提高药品的质量标准体系,以保证制剂的安全、有效、稳定、可控。
本教材是在中药分析学理论体系下,结合苗药的发展、现状及特色,系统介绍苗药制剂分析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研究方法及其应用。注重概念的理解与应用,强调传统理论和技术的传承,结合中药(苗药)行业及学科发展新成果,兼顾科学性、实用性、时效性与创新性。
全书共分十章。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苗药制剂分析的目的和意义、任务和内容、特点、沿革和发展趋势,以及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核心的国家药品标准和苗药标准收载情况;第二章主要介绍药品检验的一般程序,使学生了解苗药制剂的取样及样品处理、检验、记录和书写检验报告等分析检验的基本程序;第三章至第五章按照苗药质量检验程序,依次讲述苗药的鉴别、指纹图谱、检查和含量测定,内容以我国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为主线,突出苗药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和整体性的质量评价与质量控制模式;第六章讲述苗药各类化学成分分析,重点从各类成分特点及分析方法选择进行叙述;第七章为各类苗药制剂的分析,介绍不同剂型质量分析的特点及应用;第八章为生物样品内的苗药成分分析,主要从苗药成分生物样品制备、方法选择与评价等方面予以简要叙述;第九章为苗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着重介绍苗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内容、质量标准起草说明,简介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等;第十章是中药(苗药)分析方法研究进展,主要从苗药质量控制与评价的新理念和新方法入手,对中药生物活性测定、中药质量标志物、代谢组学和蛋白质组学分析方法进行简介,进一步拓宽视野,以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
本教材编写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1.及时反映行业与学科进展,各章内容均以现行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规定为依据,同时根据苗药制剂的具体品种,体现其特色和发展前景。
2.充分体现苗药制剂分析的特点、现状和发展趋势,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树立学生科学的中药(苗药)质量观,掌握苗药质量检验的程序和方法、质量标准设计与制定的原理与思路;熟悉苗药质量评价与控制的技术与方法;了解苗药分析发展趋势及研究方法。同时发挥好专业课程的育人作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培养学生依法治国理念及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提升民族医药自信、文化自信,坚定传承民族医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信念,体现教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本教材编者均为多年从事中药(苗药)教学与科研工作、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和中青年教师。其中第一章绪论由麻秀萍、张永萍编写,第二章苗药制剂分析工作的基本程序和第四章苗药制剂的检查由郭江涛、孙宜春编写,第三章苗药制剂的鉴别由朱丹、杨青波编写,第五章苗药制剂的含量测定由麻秀萍、李星编写,第六章苗药制剂中各类化学成分分析由熊荻菲菲编写,第七章各类苗药制剂的分析由徐剑、刘耀编写,第八章生物样品内的苗药成分分析由陈亮、张永萍编写,第九章苗药制剂质量标准的制定由徐文芬、刘耀、缪艳燕编写,第十章中药(苗药)分析方法研究进展由杨勇、徐文芬编写。
本教材编写得到了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高度重视和立项支持,得到了国药集团同济堂(贵州)制药有限公司、贵州百灵企业集团制药有限公司、贵州益佰制药股份有限公司的资金资助,中国中医药出版社相关领导、编辑对本教材的编写、出版给予了大力协助,在此表示衷心感谢。
为编写好本教材,编委会密切合作、发挥所长、合理分工、不辞辛劳。但限于编者水平所限,教材中难免有不妥和错误,希望广大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再版时修订提高。
《苗药制剂分析》编委会
2024年2月于贵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