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40年代中期,我出生在一个中医家庭里。父亲毕业于新中国成立前的“成都市国医学校”,是一位理论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的中医老大夫。多年耳濡目染父亲精湛的医术和对患者的谦和态度,使我从小就喜爱中医,立志长大以后要当一名医术出众的中医大夫。
1965年,我考上了成都中医学院(现成都中医药大学)。但刚进校一年,就遇到了“文革”。只好到父亲诊所,跟随父亲和他的同事们在实践中学习中医和针灸。1970年参加工作后,我在四川基层医院当过几年临床大夫,后又在县卫生人员进修学校从事过乡村医生、赤脚医生的教学培训工作。1983年,随着四川“振兴中医”工作的开展,我又被推荐到县卫生局,从事中医的行政管理工作。在此期间,我深刻了解到了广大农村缺医少药的状况,也体会到了针灸疗法能治疗很多疾病,特别是一些疑难病。因其具有操作简单、使用方便、花费很少、疗效显著的特点,对各科疾病,特别是在治疗疼痛性疾病时,只要配合针灸,往往都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1986年,我被调入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并执意要到针灸系从事针灸的教学工作。同时利用休息时间,坚持每周在学院的“针灸专家咨询门诊部”坐诊三个半天。为了探索针灸治疗疾病的机制,几十年来,在领导和同事们的支持和帮助下,在研究生的协助下,我主持完成了省级科研项目4项,主持编写和参加编写著作7部(主编4部,参编3部),公开发表或指导学生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文章40多篇。1999年退休,一年后又被学校返聘,主要负责甘肃中医学院(现甘肃中医药大学)针灸学科的建设,以及本科生、研究生教学和相关的科研工作。“院系合一”后,我又被任命为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的针灸科主任,直至2010年真正退休。
我是学院“针灸基础教研室”的老师,主要担任针灸系“经络学”“腧穴学”“针灸治疗学”等课程的教学,也给中医系学生讲授“针灸学”。我常常对学生们讲,针灸学的内容很多,包括经络、腧穴、针刺手法、临床应用等。虽然各部分的内容都很重要,不可偏废,但经络、腧穴却是其他内容的基础。可以设想,一位针灸大夫,如果不知道经络的循行路线、分布部位及其循行过程中联系的脏腑、组织、器官,就不知道病在何经、何络、何脏、何腑,手法再好也治不了疾病;同样,如果搞不清楚腧穴的治疗作用,针灸治疗时该取什么穴位、穴位取得准与不准,都直接影响针灸的疗效。这就是古代医家所说的“治病不知经络,开口动手便错”。
不过必须说明的是,我强调“经络学”和“腧穴学”的重要性,并不是说针刺手法不重要。而是说针刺手法疗效的好坏,必须建立在明了经络、掌握腧穴的基础上。否则手法再好,也是达不到治疗目的的。
就经络而言,它是一个系统,这个系统包括十二正经、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十二正经在体内要“络”“属”特定的脏腑和组织器官,在体表有特定的分布部位;奇经八脉循行于十二经脉之间,进一步加强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十二经别是十二经脉别出的部分,主要突出了十二经脉在体内的联系;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在外的连属部位。这个系统的各个内容缺一不可,才能将人体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就腧穴而言,人身上有362个“经穴”,另外还有几十个经外奇穴。几百个穴位,包括每个穴位的名称、所属的经脉、取穴方法、刺灸方法、主治病症等,这么多的内容,如何让学生在一个学年内学会它,掌握它,并会使用它,就是授课老师研究的课题。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都采用歌诀、示意图、表格的形式,对“经络学”和“腧穴学”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找出其共性和个性,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经络学”和“腧穴学”的内容,为他们今后从事针灸的临床工作打好基础。
我也是一位从事了几十年针灸临床的针灸大夫,体会颇深。所以在教学中,我谆谆告诫学生,临证时必须注意以下几点:①针灸疗法是一种实用性很强的治疗方法,临证时必须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而且辨证方法要以经络辨证为主。②特定穴既有特殊的名称,又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它们大多分布在四肢,操作方便,也相对安全。所以临证时,必须注重使用特定穴。③对于针灸临床的各科疾病,对其病因、病机、病位、病性都要做到心中有数;治疗每一种疾病,要有一个相对固定的针灸处方。④在针灸临床中,不能只用毫针针法和艾灸疗法治疗疾病,还要配合以经络和腧穴为依据和基础而演绎出的刺血疗法、刮痧疗法、拔罐疗法、皮肤针疗法、头针疗法、耳针疗法等,效果才会更好。⑤“时间医学”疗法,突显针灸特色。虽然“子午流注”和“灵龟八法”难学,并不好推算开穴,但这是宝贵的中医学遗产,在遇到疑难病症时,必须会使用。
此外,对于针灸学的研究,我认为应该为临床服务,是针灸临床的验证和补充,否则就失去了研究的价值。和其他学科的研究一样,如果没有应用的价值,再好的研究也是没有意义的。所以在甘肃中医学院从事教学、临床的几十年工作期间,为了证明针灸疗法的可靠性和实用性,以便为针灸的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我在几届研究生的帮助下,主持完成了以下几项研究课题:①通过实验证明针灸以督脉和手足阳明经穴为主治疗格林巴利综合征(GBS)后遗症,在改善肌肉萎缩和提高肢体肌力方面有极显著差异,是治疗GBS后遗症的有效治疗方法;②通过对“咳喘宁”贴膏的药物制剂学研究、药效学研究、毒性学研究等实验,从理论上证明了该贴膏疗效的可靠性、实用性和安全性;③通过观察传统“热补针法”对家兔痛阈的影响及中枢镇痛效应和外周镇痛效应,揭示了传统“热补针法”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镇痛机理,从而为针灸临床使用“热补针法”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传统针刺手法的继承和发扬做出了贡献;④经过多年的观察、分析、研究、总结,发现只要结合患者就诊当时的日、时干支,就能于数分钟内掐指推算出“子午流注”针法应开的穴位,从而总结写出了《掐指推算“子午流注”简便开穴法》一书,于2007年9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掐指推算“子午流注”与“灵龟八法”》一书,也于2013年6月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首次出版发行。
我早已过了“古稀”之年,本该好好休息,到处玩玩。但当学生对我说“老师,您既搞针灸教学,又搞针灸临床,还搞一些针灸内容的研究,一定体会不少,把它写出来,肯定对我们有很大的帮助”时,确实觉得应该将自己几十年切身的教学体会和临床经验进行总结,相信对学习针灸的学生和针灸爱好者会有所帮助,也对针灸方面的研究生设计课题和做实验有所启迪。更重要的是目前提倡养生,必要的针灸知识不可不知。于是,由我的学生王忠和张亮帮助总结,编著本书。
刘世琼
2024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