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卫生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医院的市场化程度日趋增高的情况下,深入研究住院患者的潜在需求,通过有效管理,为患者提供超出希望的护理,提供令患者满意的服务,能体现管理的手段,也是思想观念从医院管理者到医院经营者的转变。需求是指人们在某一特定的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下愿意并且能够购买某个具体商品的数量。患者就医标志着医院与患者建立合同关系,彼此都具有了权利和义务。患者是市场消费的特殊群体,在接受医疗消费过程中,享有人身财产不受损害的权利。患者对医院环境的关注与得到及时、准确的治疗占需求的首位,对安全有效的护理需求胜过对生活照顾的需求。每个住院患者对医护人员的医疗技术、服务态度、用药原则等有强烈的需求,但这种需求又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有显著的不同,在住院过程中,患者对医院的需求,对护理工作的关注与感受十分深刻。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需求阶段,实施相应的护理服务。
患者在入院之初对自己的主管医生与责任护士较为关注,因为人在考虑问题时会把与自己现阶段关系最密切的事情作为首选,并愿意通过建立新的人际关系以尽快适应医院生活,适应与自身健康息息相关的医疗护理。部分患者因住院而产生不同的心理问题,不只是环境或硬件问题,也不局限于制度要求与个人的习惯冲突,患者更重视自己的心理感受,重视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在传统的功能制护理模式下,在为患者进行各项护理特别是生活护理时,很少考虑到患者的心理感受,患者对护理服务内容也没有选择权利。在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整体护理要求护士在工作中必须尊重患者的心理感受,尊重患者的权利和人格。入院宣教可尽快消除患者的陌生感建立亲切感。住院患者刚进入病房,医护人员的态度是其与医院建立首因效应的主要指标,护理人员作为最先与患者接触者应主动热情地接待患者,在患者入住时,要根据患者具体情况灵活应用“五个一”,即一个微笑、一声问候、一壶开水、一张整洁的床铺、一次热情详细的入院宣教,通过亲切的交流使患者很快进入医院环境,在心理上建立安全感。
医务人员与住院患者要建立互动性共同参与型护患模式,因人施教、形式多样地开展健康宣教。住院期间患者所关心的是自己的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人员要根据患者的病情轻重缓急,及时配合医生做好抢救及常规护理工作,根据患者的个体差异,深入病房多与患者交流,根据患者的病情及健康状况做出评估,告知患者现存的和潜在的健康问题,鼓励患者对自己的病情发表个人意见,在探讨与相互借鉴中共同参与,实现护理目标,建立共同参与型的护患关系与模式,充分调动患者的主观能动性,增强治疗效果。
患者生理机能和心理创伤的恢复都离不开家庭成员的支持,家庭成员对待患者病情的态度对患者病情的转归会产生很大影响。患者住院期间家属对疾病和康复等知识的需求直接影响患者的预后。护理人员应根据家庭成员的知识水平等积极说服患者及家属参与,建立指导-合作型模式,进行疾病知识、保健知识、心理等方面的指导,使患者的家庭成员对患者病情的转归有全面认识,从而以更宽阔的胸怀包容患者,以更大的爱督促患者进行遵医行为,强化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重视家庭成员在患者疾病康复中的重要性既是整体护理的内涵要求也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
1.创造有益健康的外部环境,以广泛的联盟和支持系统为基础,与有关部门及其他医务技术人员协作,共同努力,逐步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并制定各项促进健康的制度。
2.为患者、家属和社会人群提供健康相关信息,提高个人自控能力,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使之在面临个人或群体健康相关问题时,能明智且有效地做出正确决策。
3.深入开展健康教育,引导患者、家属和社会人群破除迷信,摒弃陋习,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倡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培养健康的心理素质,提高患者的健康素质和科学文化水平。
1.为了预防和妥善处理医疗纠纷,保护医患双方合法权益,维护医疗秩序,保障医疗安全,改善医疗服务质量,在诊疗过程中,医患双方应当互相尊重,维护自身权利,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防止不必要的医疗纠纷的发生。
(1)应当遵循公平、公正、自愿原则,实事求是,依法处理。国家建立完善医疗风险分担机制,发挥保险机制在医疗纠纷处理中的第三方赔付和医疗风险社会外担作用,鼓励医疗机构积极参加医疗责任保险,指导患者参加医疗意外保险。
(2)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医疗卫生法律法规和医疗纠纷处理常识的宣传工作,引导公众理性对待医疗风险。报道医疗纠纷时,应当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恪守职业道德,做到真实、客观、及时、公正。
(3)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始终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加强人文关怀,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卫生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诊疗规范的培训,并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工作。
(4)医疗机构应当制定并实施医疗质量安全管理制度,设置医疗服务质量监控部门或配备专(兼)职人员,加强对诊断、治疗、护理、药学、检查等工作的规范管理;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水平。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医疗风险管理,完善医疗风险的识别、评估和防控措施,定期检查落实情况,及时消除安全隐患。
(5)医疗机构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制定的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规定,开展与其技术能力相适应的医疗技术服务,保障诊疗安全,降低医疗风险。使用医疗新技术前,应开展技术评估和伦理审查,确保安全有效、符合伦理。
(6)医疗机构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严格执行药品、医疗器械、消毒药剂等的进货检查。禁止使用无合格证明文件、过期等不合格的药品、医疗器械、消毒药剂等。
(7)医务人员在诊疗活动中应当向患者说明病情和医疗措施。需要实施手术,或者开展临床试验等存在危险性,可能产生不良后果的特殊检查、特殊治疗等,医务人员应当及时向患者说明医疗风险、替代医疗方案等情况,并取得书面同意;在患者处于昏迷等无法自主做出决定的状态或者病情不宜向患者说明等情形下,应当向患者的直系亲属说明,并取得书面同意。
(8)紧急情况下不能取得患者或其直系亲属的意见,经医疗机构负责人或者授权的负责人批准,可以立即实施。
2.随着人们自我保健意识不断提高,患者在就医过程中,对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技术水平及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护理人员如何避免和防范医疗护理纠纷,是我们面临的新任务。护理健康教育是指护理工作者通过对患者及家属的系统教育,促使患者自觉地配合治疗和恢复健康行为,从而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尽快提高治疗效果,促进患者疾病的恢复。早在南丁格尔所在的时代,护理工作就包括健康教育。近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及疾病谱的转变、人们保健意识的增强等诸多因素,促进了护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1)宣教方式
1)直接宣讲。医务人员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由浅入深向患者及家属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热情解答患者及家属提出的疑问,以取得信任与支持。
2)利用文字宣传、挂图、观看录像等直观方式宣教。可以在门诊、病房播放疾病健康教育科普视频等。
3)让患者及家属与病区已经康复的患者进行面对面交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宣教内容
1)治疗处置前宣教:护士在进行每一项护理操作前,都要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如操作的目的、意义、注意事项、配合方法等,部分操作还需签订知情同意书。在整个操作过程中应始终与患者保持积极有效的沟通交流,从而消除患者的各种顾虑及紧张等不良情绪,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信任,从而提高操作的成功率。
2)治疗处置中宣教:操作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反应,监测生命体征状况,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减轻患者的痛苦。
3)治疗处置后宣教:操作结束后再次核对患者信息,确保无误。及时做好项目记录,对患者进行疾病相关的健康指导,定期观察操作效果,按级别护理要求巡视病房,发现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给予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