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某,女,60岁。1988年2月9日,初诊:
冠心病五年,最近睡眠困难,恶心,手麻木。
茵陈12g 通草10g 菖蒲10g 滑石10g
薏米12g 射干10g 大贝10g 郁金10g
丹参10g 香附10g 竹叶10g 竹茹10g
芦根10g
12剂。
苏合香丸2丸,每日服1丸,夜间服。
1988年2月22日,二诊:
服药症见好转,恶心愈,舌黄腻。
栀子10g 滑石12g 包煎 通草10g 杏仁10g
薏米20g 丹参12g 冬瓜仁15g 芦根12g
半夏12g 射干10g 竹茹叶各10g 桃仁10g
菖蒲10g 厚朴10g 茵陈12g 白蔻仁10g
7剂。
苏合香丸1丸,每晚服半丸。
【笺疏】 观本案处方用甘露消毒丹为基本方,另加丹参、郁金、香附等理气活血药以治冠心病,可知初诊时应该见有舌苔厚腻。舌苔厚腻是师父用甘露消毒丹的最重要指标。故其恶心、手麻木、眠差皆被认为是由痰湿热阻碍所致。加芦根、竹茹、竹叶是为了增强甘露消毒丹祛除痰湿热邪的力量。用苏合香丸芳香宣散,通络开窍,以治痰浊阻窍的病变。处方思想十分明确,用“宣散开通”四个字可以概括。二诊病情缓解,守初诊方法进退,变化少数药味,以避免身体对药物反应敏感性下降。芦根、冬瓜仁、桃仁三物应该来自经方苇茎汤。
苏合香丸是一个传统老药,其主要药物成分为苏合香、安息香、冰片、羚羊角、麝香、檀香、沉香、丁香、香附、木香、乳香、荜茇、白术、诃子肉、朱砂 等,其主要功能是芳香开窍,行气止痛,主治痰迷心窍、痰瘀阻络所致的各种病证,如痰厥昏迷、中风偏瘫、肢体不利、心腹疼痛、中暑、中恶等。当代基于传统的苏合香丸,开发出治疗冠心病的冠心苏合丸,专治寒凝气滞、心脉不通所引起的冠心病。本案用苏合香丸,也符合宣散开通思想。之所以安排在夜晚服苏合香丸,是因为夜间属阴,气血被抑郁的危险更大,更需要宣散开通。二诊病情已经缓解,故改为每次服半丸。
孙某,女,56岁。1987年12月7日,初诊:
心悸年余。一年来心悸心慌,口干夜甚,肝区时隐痛,二便调。1987年11月7日报告肝功、血糖异常。西医诊断:冠心病,糖尿病,肝炎,高血压。
炙甘草10g 麦冬30g 生地10g 白芍15g
龟板12g 鳖甲12g 牡蛎30g 花粉10g
太子参15g 茵陈10g
6剂,水煎服。
1987年12月14日,二诊:
心悸,肋胀痛等症状略减。近日颜面肢肿,乏力,大便溏薄。
柴胡12g 黄芩6g 茵陈12g 凤尾草12g
大腹皮10g 茯苓30g 泽泻15g 通草10g
牡蛎12g 枳壳9g 枇杷叶9g
6剂。
1987年12月21日,三诊:
颜面肿胀已退,肋仍胀痛,大便溏薄,晨起即泻。
柴胡12g 黄芩9g 桂枝10g 干姜6g
牡蛎20g 花粉12g 炙草6g 云苓30g
6剂。
1988年1月4日,四诊:
大便已调,颜面又见轻微肿胀,溲少,血压170/110mmHg。
丹皮10g 白芍20g 麦冬15g 鳖甲10g
牡蛎30g 玄参10g 龙牡各15g 夏枯草12g
竹茹12g 枳壳9g 大腹皮10g 蒺藜10g
菊花10g 甘草6g
6剂。
【笺疏】 本案患者以心悸为主诉就诊,西医诊断为冠心病。心悸有虚实。患者口干夜甚,是阴虚特征。故心悸为阴血不足,血不养心所致。肝区时作隐痛,反映肝阴不足、肝络不舒。高血压多为阴虚肝旺,糖尿病多为肝肾阴虚。将这些信息综合起来,可以辨证为肝肾阴虚。故处方用吴鞠通《温病条辨》三甲复脉汤为基本方,滋补肝肾,平肝潜阳。加太子参益气,加茵陈蒿清肝。重用牡蛎,不仅能平肝息风,还可镇静止悸。去阿胶、麻仁者,不欲过于滋腻润下。从二诊记录的“颜面肢肿、乏力、大便溏薄”看来,如此减味是很有必要的。加用太子参者,是为了配合炙甘草补益心气,重回张仲景炙甘草汤用参、草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方法上来。
二诊心悸、肋胀痛等症状略减。然出现颜面和手足浮肿、乏力、大便溏薄。这是水湿的表现,不宜再用滋阴方法,应当清利湿热。古代医家早就指出有一种湿热颇似阴虚。二诊处方以师父的柴胡解毒汤为基本方。柴胡解毒汤的药味是柴胡、黄芩、茵陈、甘草、凤尾草、土茯苓、草河车。去甘草,因为有水肿。去土茯苓、草河车,不欲药剂太凉。加茯苓、泽泻、大腹皮、通草、牡蛎利尿消肿。加枳壳理气;行水当同时行气。加枇杷叶宣肺,以患者头面浮肿,而肺为水之上源。
药后颜面肢体肿胀消退。仍胁肋胀痛,大便溏薄,晨起即泻。肝胆之热犹在,脾阳不足已显,上热下寒,故用经方,治疗少阳郁热、太阴脾寒的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茯苓健脾利水以治之。患者服药6剂,大便转为正常,然颜面又见轻微肿胀,溲少,且血压居高不下。肝胆阳热又成为主要病变,而水饮是次要病变,故又转到初诊治疗方向,镇肝息风,滋养肝肾,兼去水饮。
金某,女,57岁。1989年4月10日,初诊:
风湿性心脏病,胃脘痞满,小溲不利,足趾抽搐。证为气血双虚而湿热下注之象。
当归14g 防己12g 羌活3g 黄芩4g
茵陈12g 木通10g 党参6g 甘草6g
茯苓30g 车前子9g 升麻2g 苦参10g
泽泻15g 猪苓15g 知母10g 苍术10g
葛根10g
7剂。
1989年4月17日,二诊:
舌淡红嫩,苔腻。
胃苓汤
7剂。
1989年4月24日,三诊:
脘胀,口苦,便干,腿肿消。
小柴胡汤原方
7剂。
【笺疏】 本案病例以胃脘痞满为主诉,也告诉医生患有风湿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用中医药方法怎么治?还是要依据就诊时的主要临床问题来做决定。胃脘痞满就是张仲景著作中说的心下痞。心下痞的病机有多种。本案小便不利,这提示其心下痞的病机是水湿内停。足趾抽搐也常由湿邪引起,它可以支持水湿内停的判断。师父判断为“气血双虚而湿热下注”,气血双虚的依据,以及夹有热邪的依据从本案记录的文字无法看出。病位在于中焦,亦在于下肢,故处方用治疗气血双虚而湿热下注的当归拈痛汤为基本方,既能去心下湿热而消痞满,亦能去足部湿热而止抽搐。处方在用量上有几处刻意之举:茯苓用30g,是因为小便不利。升麻2g,羌活3g,用量很小,是考虑到病位在于中、下,而羌活、升麻具有升提之力,所以其用量不宜大。毕竟心下痞满,故党参、甘草两味补气药的用量也不大。当归拈痛汤原方苍术、白术同用,这里只用苍术,不用白术,应该是考虑到白术稍有壅满之嫌。
二诊转方用胃苓汤,即平胃散与五苓散合方,利尿除湿,与初诊的治疗方向一致。平胃散能除胃家湿气,主治脘腹胀满。五苓散在《伤寒论》亦用于消痞。我们知道,风湿性心脏病主要是心脏瓣膜病变,多有循环障碍。不排除心下痞、脚趾症状与心脏循环障碍有关。无论是当归拈痛汤,还是胃苓汤,利尿消痞,这就可以减轻心脏负荷,对于心脏也是有利的。
三诊仍有胃脘胀满,腿肿已消(由此可知在初诊、二诊时,是有腿肿症状的)。大便干的出现或与连续两周利尿除湿的治疗有关。此时转方用小柴胡汤原方,理由有三:其一,口苦说明存在少阳郁热,小柴胡汤能疏泄清泻少阳郁热。其二,小柴胡汤疏泄少阳,运转枢机,由此可以推动中焦气机,消除痞满。其三,小柴胡汤疏泄少阳、运转枢机,也能产生如《伤寒论》所说的“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大便得通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