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感冒

孙某,女,61岁。1989年7月28日,初诊:

全身乏力,肢体疼痛,头昏冒不适。大便干结。冠心病史。舌淡,苔白厚,脉细无力。证属风寒外感,治先疏风散寒。

苏梗10g 桑枝30g 桑叶10g 桔梗10g

羌独活各10g 细辛3g 藁本15g 蔓荆子15g

白芷10g 生姜5片

6剂,水煎服。

【笺疏】 感冒既有可能以呼吸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亦常见以乏力、肢体疼痛或酸楚不适、头昏冒为主要表现。本案主诉为全身乏力、肢体疼痛,师父断为“风寒外感”。风寒外感的辨别依据是什么?从病历记载看,只有舌淡、苔白两项指征最为明确。笔者认为在此二项指征之外,一定并无任何热证,面无热色,或者也可能面部显现或轻或重的寒色,如此方可确定为风寒外感。当然,本案病历还漏记了病程这样一项关键信息。从案中记载“治先疏风散寒”6个字来看,本例应该属于新起之病,其乏力、身痛、昏冒不过数日。如果其病已经年累月,那还未可断言风寒外感。因为在风寒外感之外,也存在寒湿内生、外浸肢体的可能。另外,本病例还有两个疑点:一个是大便干结,一个是脉细无力。大便干结多为热结,而本案并不辨为热结,也不因为大便干结而诊断为风热外感。我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其色、舌与脉象并无热证。脉细无力一般反映气血虚弱、正气不足。而本案处方是一派疏风散寒之品,并不用补虚药物。之所以如此,我料患者之形象一定是形气俱实的特征。须知脉细无力并非皆由正气不足,湿阻气血也可导致脉细无力。

本案虽然只言风寒外感,未言湿邪,但祛湿也是处方的一个重点。苔厚乃湿邪的特征。湿胜者,首如裹。湿胜者多见身体沉重,而身体沉重的感觉也会被患者诉说为身体乏力。处方用羌活、独活、苏梗、苏叶、白芷、藁本、蔓荆子辛温发散,疏风散寒,祛湿止痛,其中有治风寒湿痹阻所致身体疼痛之经典名方羌活 胜湿汤的身影。方中桑枝的用量较大,为30g。桑枝甘辛、平,具有祛风胜湿、疏通经络的功能,常用于治疗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肢体麻木、水肿、皮肤瘙痒等症,用量宜大不宜小。生姜用量仅5片。当年师父用生姜常以“片”计,其1片约计为1g。不过我认为对于风寒湿痹阻所致身体疼痛的治疗,5g生姜的用量似略嫌过小。薛钜夫师兄临床用生姜亦常以“片”计。一次笔者问其具体重量,薛兄答曰可以按4g计。虽然生姜兼具食物性质,我认为在处方上还是以采用标准计量单位“g”计量为宜。

刘某,男,60岁。住昌平羊坊。1988年12月26日,初诊:

恶寒,发热,咳嗽,痰白,胸闷,二便调。病已10余日。脉微浮,舌苔白。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10g 大枣7枚

炙草6g 麻黄3g 杏仁10g 厚朴12g

5剂,水煎服。

【笺疏】 疾病初起,恶寒与发热并见,二便自调,其脉微浮,基本上可以判定病在肺卫。胸闷有痰者,肺气失宣故也。痰白、苔白,说明病邪非热,宜从寒治。若患者形气俱实,可选用小青龙汤。若患者形气不足,那就宜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从病历记载的脉证难以看出患者形气之虚实,然从处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再加麻黄,且麻黄的用量很小来看,则形气不足而表实无汗的可能性很大。桂枝汤开鬼门、开皮肤的力量很柔和,宜于风寒在表、营卫不足且表虚不固的病证。所以如果皮肤腠理闭而不开,无汗,那就可以另加适量麻黄发表。

此案还带给我们两个思考:其一,按照《伤寒论》,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治喘。如果患者咳而不喘,该方是否适用?其二,谚云“无汗不可用桂枝,有汗不可用麻黄”。这句话容易让读者将桂枝汤与麻黄汤截然对立起来,仿佛麻桂不两立,虚实不相容。这样一种观点是片面的、极端的。我们知道在《伤寒论》中,桂枝汤与麻黄汤是可以合方应用的,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是也。桂麻各半汤证无汗,亦未曾出汗;桂枝二麻黄一汤证有大汗出的经过。如果按“无汗不可用桂枝,有汗不可用麻黄”的教条,此二证该如何投方?《伤寒论》将桂枝汤与麻黄汤合用,就示人以临床应用的灵活性。本案处方用桂枝加厚朴杏子汤再加麻黄,也具备了麻黄汤与桂枝汤合方的药味组成。由此可见,师父他熟知如何应用麻黄、桂枝,如何应用麻黄汤和桂枝汤。

李某,女,23岁。住密云不老屯。1989年4月14日,初诊:

四肢疼痛半年余。经常头晕、头痛,素日多汗,易感冒,反复发作。苔白,舌质淡嫩,脉滑微数。证属风寒外感,治宜散风透邪。

桑枝20g 桑叶10g 藁本10g 蔓荆子10g

白芷10g 细辛3g 苏梗10g 连翘10g

生姜5片

7剂,水煎服。

1989年4月24日,二诊:

双上下肢关节疼,尿时黄,白带多,口苦,心烦,胸闷,舌红,苔白,脉沉弦。

生石膏30g 桂枝12g 海桐皮12g 片姜黄12g

葛根12g 防己12g 杏仁10g 通草10g

滑石12g 薏米30g 苍术10g 白术10g

桑枝12g 红花10g

7剂,水煎服。

1989年5月8日,三诊:

左侧上下肢骨缝发凉,舌红,苔白。

麻黄5g 杏仁10g 薏米15g 炙草3g

4剂,水煎服。

【笺疏】 本案初诊时四肢疼痛半年。四肢属表,其病在表。患者经常感冒,多汗,头痛,此皆为表证。头晕既常见于内伤杂病,亦可见于外感,如少阳病见目眩是也。由此可见,本案病证属于表证。舌苔白,舌淡嫩,而不是舌红、苔黄,此提示本证的病因为风寒。所以师父断曰:“证属风寒外感,治宜散风透邪。”肢体疼痛是本案的主症,故处方重用桑枝20g散寒通络而止肢体疼痛;用藁本、蔓荆子、白芷、细辛疏风散寒而止头痛,并以桑叶、苏梗、连翘、生姜增强疏风散寒之力。

二诊时四肢疼痛未见缓解,且出现若干热象:口苦,心烦,尿黄,舌红。这说明风寒在药物的作用下化为热邪,或者初诊时所见到的舌苔白、舌淡嫩其实并非寒象,而是湿邪郁阻的表现。而初诊时的脉滑微数正是内热的显露。胸闷、白带多者,水湿也。故治疗方向应该相应改变,宜用清热除湿、蠲痹止痛之法。处方以加减木防己汤为基础方,加海桐皮、葛根、红花、白术、片姜黄诸物,以加强清热除湿、蠲痹止痛的药力。在此我们可以看出先生不固执、不拘泥的灵活性,以及见寒治寒、见热治热、随证治之的原则性。

笔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观察到,如今临床所见痹证以湿热证居多,寒证占比较少。在湿热痹证,水湿常常有掩盖热邪的现象,医生对此应该予以足够注意。

三诊时四肢疼痛好转,但患者感到骨缝发凉。这说明热去湿存,不宜再用寒凉。故师父转方用治风湿在表的麻杏苡甘汤。邪气已微,故处方药味甚少,且用量较小。病退药退,这是临床通常的做法。

安某,男,30岁。1989年12月11日,初诊:

心慌,口干欲饮,近日感冒,咳嗽,流涕,二便调,眠少,舌红,苔薄白。

桂枝10g 白芍10g 生姜6g 炙甘草10g

桔梗10g 生地10g 丹参15g 麦冬12g

沙参10g 大枣5枚

7剂。

1989年12月18日,二诊:

心慌,一月发作两次。眠少,二便调。苔白,脉弦。

茯苓30g 桂枝10g 白术10g 炙甘草10g

丹参12g 沙参10g

7剂。

【笺疏】 本案患者以心慌为主诉。由于近日感冒,故师父用小建中汤治之。我之所以将本案编入感冒是别有用心的。心慌用小建中汤,用炙甘草汤,人皆知之。然而对于感冒的治疗,有时也可能需要用小建中汤、用炙甘草汤,这容易被人们忽略。《伤寒论》第102条云:“伤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烦者,小建中汤主之。”桂枝汤亦寓小建中汤意,我们不必因为处方中的芍药与桂枝等量,而认为它与小建中汤相距很远。要知道书本上的、配方上的量是固定的,而临床用量应该是灵活的;要随证定量。处方加生地黄、麦冬,此为合用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炙甘草汤之意。用炙甘草汤,去麻仁、阿胶不用,其理由有二:一是因为患者二便自调,二是因为患者尚有感冒流涕等表邪症状。人们都知道治感冒应该以疏散表邪为主,倘若患者是里虚之人,那就应该兼扶正气。丹参养血活血,沙参益气养阴,共同加强处方的扶正之力。此二物代替炙甘草汤原方的人参。按照我的经验,此处沙参最好用南沙参;因为南沙参是桔梗科植物,在益气的同时,尚具有清热祛邪的功能。老年人、体弱者、气虚有寒者,如果正虚特征显著,形气不足,不妨径用人参。如果正气虚衰的情况不很严重,那就用党参即可。党参 为桔梗科植物,与五加科植物人参相比,虽然其益气功力逊色许多,但性质却是比较平和。处方加用一味桔梗,也是因为本案病例毕竟感冒外邪,呼吸道存在外入的邪气。从小建中汤的角度看,炙甘草用量稍大;从炙甘草汤的角度看,生地黄的用量较小,这都反映师父的在药物用量上的权衡。

二诊转方用苓桂术甘汤加丹参、沙参,专治心悸。师父治心脏病之气虚有寒者,善用以苓桂术甘汤为基本方的苓桂剂。苓桂术甘汤加丹参、沙参、太子参为师父自创的“苓桂三参汤”。他的苓桂三参汤之“三参”有三个版本,或者说由两种药物组成:其一是党参、太子参、沙参,其二是党参、丹参、沙参,其三是党参、太子参、沙参。我注意到他的临床应用事实是“四参选三”,即于党参、太子参、沙参、丹参四参之中选三味。“随证治之”是临床应该遵循的原则;根据具体病情选用药物也是随证治之原则的体现。在临床上,师父还有可能四参选三,或四参选二。苓桂三参汤的苓、桂、术、甘四味是相对固定的,不过此四味也偶尔随具体病例的实际病情而改变。

张某,男,47岁。住回民营。1989年9月1日,初诊:

外感十余日,头晕,头痛,恶寒,周身酸懒无力,纳不香。舌淡苔白,脉缓。风寒外感。

藿香10g 苏梗10g 羌活10g 白芷10g

藁本10g 蔓荆子15g 细辛3g 菊花10g

生姜5片

6剂,水煎服。

【笺疏】 外感十余日,头痛,恶寒,周身酸懒无力,此皆为表证。头晕既常见于内伤杂病,亦可见于外感疾病,如少阳病见目眩是也。所以此时的纳谷不香并非邪气入里所致,而是邪郁于外,引起胃失和降,这与《伤寒论》太阳伤寒之呕逆的机制相似。舌淡苔白,脉缓,显示是风寒表证。周身酸懒无力,纳谷不馨,应该是兼有湿邪。故治以疏风散寒,兼以化湿之法,处方似从藿香正气散、羌活胜湿汤化裁而来。时在9月,秋气当令,故方中添用一味菊花,以清利头目而止眩晕。

白某,女,27岁。住南法信。1989年9月1日,初诊:

低热恶寒三四日,少腹痛两天,月经淋沥,量不多,腰酸痛,大便干,尿频,时有膀胱刺激症状。形瘦,颜面苍黄。膀胱炎,附件炎。舌淡苔白,脉细。治先疏风散寒。

柴胡10g 荆芥10g 苏梗10g 桔梗10g

白芷10g 细辛3g 元胡15g 川乌10g 先煎

干姜6g 香附10g

6剂,水煎服。

【笺疏】 低热恶寒三四日,此为新感外邪所致。原案曰“治先疏风散寒”,说明师父断其病因为风寒。风寒的辨别依据是什么?从病历文字看,只有舌淡、苔白二项指征最为明确;颜面苍黄也具有一定的辨证价值。苍者青也,面色青者为寒,面色黄者无热。此外无任何一项可以作为风寒的特异性诊断指标。所以笔者推定师父采用的是反证法:既然未见热性现象,那就可能是寒证。更何况还见有舌淡、苔白,以及面色苍黄,这三个特征高度提示风寒外感。

在发热恶寒的风寒表证之外,本案病例还有由外邪引发的少腹疼痛;加之经水适来,经血淋沥,经量不多,这些情况都说明表寒已经影响到了血室。经血淋沥,经量不多,这样的症状既有可能是由寒邪凝涩血液导致,也有可能是由于血室空虚导致。从常理上看,经水适来之际,总是血室空虚之时。患者形瘦,颜面苍黄,脉细,由此可以判断其身体处于血室空虚、气血不足的状态。当此之时,似乎应该按照《伤寒论》的方法,投小柴胡汤,或者像后世医家那样,用小柴胡汤合四物汤一面疏解外邪,一面养血和血。小柴胡汤合四物汤名“柴胡四物汤”。似乎也可以采用《医宗金鉴· 妇科心法要诀》的方法,表实者用麻黄四物汤,表虚者用桂枝四物汤,阳明里实者用玉烛散。师父对《医宗金鉴》的这些方法烂熟于心,但他遵循先表后里的原则,先治其表,暂缓治里。师父治病从来都是把握主要目标,遵循先后次第原则,不欲处方杂乱。

本案病例的里证还有大便干,由膀胱炎引起的尿频等膀胱刺激症状。大便干一般多认为属于阳明燥热,治之宜清泻阳明、润燥通便;膀胱炎一般多认为属于下焦膀胱湿热,治之宜清热祛湿、利尿通淋。但本案处方既未用通便药物,也未用清热利尿药物,反而用了川乌、香附等温热散寒药。之所以如此处方,是因为本案病例并不见热结或湿热现象。见寒治寒,无热不治热,这很好理解。

乌头一物,师父在临床应用并不多。整理此案时,一开始我以为处方用的是川芎,仔细核对后明确是川乌。本案处方之所以用乌头,目的主要是治疗腹痛、腰痛。对于本案处方用乌头的理解,可以参考《金匮要略》附方《外台秘要》乌头汤的功效主治:“治寒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 时,使人阴缩,手足厥逆。”不过乌头汤在乌头以外,还有麻黄、芍药、黄芪、炙甘草四味。其实膀胱炎也有属于阳虚寒凝者,也可以用含有附子或乌头的药方治疗,看《金匮要略》肾气丸、瓜蒌瞿麦丸的应用,即可明白这一道理。 EkSkTfaL/88xMjsNE87jEfFmknau1fRWRuylsenfMSWluaT+UhIl3tlUSiWRvQxM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