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中指出:“健康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不虚弱,而是身体、心理与社会适应的完好状态。”具体来说,WHO定义中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良好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身体健康,又称生理健康或躯体健康(physical health),即躯体的结构完好、功能正常,躯体与环境之间保持相对的平衡。第二,心理健康,亦称精神健康(mental health),指人的心理处于完好状态,包括正确认识自我、环境和及时适应环境。第三,社会适应能力良好(social well-being),指个人的能力在社会系统内得到充分发挥,人能够有效地扮演与其身份相适应的角色,个人的行为与社会规范一致,和谐融合。WHO对健康的定义体现了积极、多维的健康观,是健康的最高目标。
健康管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和医学服务理念,尚无公认的定义,国内外也未形成系统、公认的健康管理理论体系。
美国职业和环境医学学会(ACOEM)把健康和生产效率放在一起考虑,将健康和生产效率管理定义为“针对员工全面健康的各种类型的项目和服务的联合管理,包括所有预防项目和服务及员工在生病、受伤或生活和工作关系失衡时会寻求的各种项目和服务,如医疗保险、伤残保险、员工赔偿、员工生活和工作关系失衡协助项目(EAP)、带薪病假、健康促进和职业安全项目。健康和生产效率管理也指所有能够促进士气、减少离岗、提高岗位工作效率的所有活动”。
韩启德教授在2004年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对个人及人群的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及预防的全过程”。李晓淳主编的《健康管理》中,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在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下,以健康概念为核心(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通过采用医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危险因素的全面检测、评估与干预,科学有效地调动社会资源,实现全人全程全方位的医学服务,达到以最小成本预防疾病发生、控制疾病发展、提高生命质量、获得最优效益的学科”。
郭清主编的《健康管理学》中,认为健康管理是以现代健康概念为指导,运用医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技术和方法,对个体或群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进行全面、连续的检测、分析、评估及健康咨询、指导和健康危险因素干预,实现以促进人人健康为目标的新型医学服务过程。
陈君石和黄建始主编的《健康管理师》培训教材将健康管理定义为“对个体或群体的健康进行全面监测、分析、评估,提供健康咨询和指导及对健康危险因素进行干预的全过程”。
健康管理的宗旨是调动个体、群体及整个社会的积极性,有效地利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健康管理的具体做法就是为个体和群体(包括政府)提供有针对性的科学健康信息并创造条件采取行动来改善健康。这一概念是目前较为公认的健康管理定义。
健康管理有以下4个特点。
1.以人为本 人是健康管理的核心要素,健康管理项目的实施,应当以人为中心,重视人的健康需求,培养人群正确的健康理念,充分发挥健康管理师的健康助手作用。要因人而异,针对不同个体或者人群的健康信息,制订个体化、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方案,充分地调动个体和群体的积极性,实现有限医疗资源最大化,提高人的健康水平。
2.防治结合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对健康认识的深入,医学发展战略从“以治疗疾病为目的的高技术追求”转向“预防疾病的损伤,维持和促进健康”。医学的目的正从“治疗疾病”转向“维护健康”。健康管理学在临床治疗及康复之外,强调防治结合,关注健康维护、疾病预防、疾病管理,形成兼顾个体性、具有操作性及可持续性的疾病综合防治机制。
3.全程管理 全程健康管理是一种促进人体身心健康的医学新模式,全程健康管理的“全程”包括全面性和连续性,科学量化评估个体和群体的健康状况,实时分析和确定健康风险及干预效果,这就决定了全程健康管理具有明显的普遍性、可操作性和经济实惠性。全程管理强调对人们在健康方面所涉及的日常事件进行全面管理,增强服务对象的健康意识和健康知识,自觉地参与管理计划的制订,并严格按照计划,定期到医疗点或利用移动客户端进行健康状态的评估与监测,从而让每个人成为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
4.系统管理 要保证所提供的健康信息科学、可靠、及时,没有一个强大的系统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真正的健康管理服务是系统化和标准化的,其背后需要一个高效、可靠、及时的健康信息支持系统。健康管理服务的标准化和系统化是建立在循证医学和循证公共卫生的标准和学术界已经公认的预防和控制指南及规范上的。健康评估和干预的结果既要针对个体和群体的特征和健康需求,又要注重服务的可重复性和有效性,强调多平台合作提供服务,多部门联动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