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第三节
中医健康风险评估

一、中医健康信息采集与健康体检

中医健康信息采集是中医健康风险评估和健康干预计划制订的基础,全面、客观的健康信息是健康管理工作的保障。中医健康信息采集方法与途径多样,可在传统信息收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智能手段和方法采集信息。

(一)中医健康信息采集内容

中医健康信息采集就是运用科学的方法采集与健康相关的信息,包括身体健康信息及影响健康的中医饮食、运动、睡眠、情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等信息。通过对中医健康信息的采集,可以帮助医生评估个体健康状况及影响健康的风险因素,掌握个体的健康状态,确定中医健康管理重点和干预策略,制订个性化的健康干预方案,同时为今后评估健康管理效果提供依据。

中医学关于健康的天人合一观、形神合一观充分反映了中医学对健康认识的整体性。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的脏腑、经络、气血、形体官窍等之间相互联系,人体自身、人与社会、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影响健康的因素也是多样的,有来自人体生理的、心理的,还有来自自然界(如气候、地理环境、温度和湿度等)和社会的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涉及人体多器官、多系统、多层面的物质和功能的变化。因此,从中医学上看,人体健康状态受体质、年龄、性别、环境、气候、季节、情志、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对健康的影响具有非特异性、联合性的特点。所以,仅依靠少量的特异性指标是不够的,从多个视角去测量、审察、判断人体的健康状态是十分必要的。基于中医学的整体健康观,可以将中医健康信息分为三大类,即宏观参数、中观参数和微观参数。

1.宏观参数 由各种宏观物体、宏观现象所组成,主要包括与健康状态相关的“天、地、时”3个部分。“天”主要包括运气特点、天文现象、气候特点、天气现象、气象要素(如气温、气压、风、湿度、云、降水、蒸发、能见度、辐射、日照等)、空气质量、大气污染、自然灾害等;“地”主要包括地域地形、海拔、植被、土壤、水源、环境污染等;“时”主要包括季节、节气、日期、昼夜、时辰、时差等。人类居住在自然环境中,环境的好坏必然会对人体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产生影响,如《素问·异法方宜论》指出,东方傍海而居之人易得痈疡,南方闷热潮湿之地易生挛痹。

2.中观参数 指人类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世界,主要包括与健康状态相关的生、心、社等表征参数。“生”主要包括中医传统四诊采集的症状、体征、病史及各种量表,如中医体质量表;“心”指中医情志,中医学认为情绪过度变化可以引起疾病,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与《素问·五运行大论》均指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社”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工作环境、生活压力、生活条件、家庭环境、人际关系、社会适应力等。中观参数的采集主要依靠中医四诊、个人自评等方法来收集。

3.微观参数 指借助现代技术手段采集的参数,主要包括理化指标、病理检查及部分中医可以量化的信息。物理检查方法如B超、X线、CT、MRI、内镜检查等;生化检测如血常规、血生化、免疫学检验、痰液检查、尿常规、粪便常规等;病理检查如组织学病理检查、细胞学检查、分子病理检查等;中医可以量化的信息如脉诊仪、舌诊仪等采集的信息。

(二)中医健康信息采集方法

1.常见中医健康信息采集方法 中医健康信息的采集是一个综合运用多种方法的过程,主要依托于医生的感官观察和患者对病情的主观描述,如四诊合参(望、闻、问、切)和辨证论治等传统手段。这些方法的有效性往往取决于中医师的个人经验、诊断技巧及专业知识。常见的健康信息采集方法还包括健康体检、问卷调查、访谈法及医疗服务记录与相关统计报表的形成。健康体检根据中医四诊原则进行,强调专业性及与患者的有效沟通;问卷调查旨在准确理解特定人群的健康状态,需设计语言准确、结构合理的问卷;访谈法通过个人或集体访谈收集信息,注重问题的明确性与交谈的礼貌性;而医疗服务记录和统计报表则是通过正式的医疗卫生单位收集与整理,如《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这些方法共同构成了一个全面、准确地收集健康信息的体系,为中医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智能中医健康信息采集方法 随着信息化、远程医疗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现代化的中医诊疗设备将在提高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健康服务需求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也大力支持发展常见病和多发病的移动式诊疗服务设备、远程诊疗和技术服务系统。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的大数据、云计算等新技术,特别是诸如嵌入式数据采集系统,包括计算机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将中医健康信息与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智能设备来采集健康信息,并自动做出更加客观、可靠的中医学诊断,称为智能中医健康信息采集。该采集方法需要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通过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症状、体征等辨证资料的全部信息,运用现代科学的技术手段与成果进行诊法与辨证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并进行数据统计处理和分析,达到审查病因、辨明病态、阐述病机、指导和评价治疗等目的。如中医舌象仪、脉诊仪等的开发,改进了传统四诊中存在的缺陷,为中医辨证客观化、数字化创造了条件。智能中医健康信息采集可以减少主观因素带来的偏差,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还有待进步,该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1)智能中医望诊信息采集 望诊是中医师通过观察患者形态、神色等,以发现异常表现、了解病情的诊察方法。可以将现代面部识别技术和热成像技术作为中医望诊的客观信息采集工具,如望诊仪。同时,亦可采用人工神经网络和图像分析算法为所采集的面象信息进行分析诊断。

舌诊是中医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传统技法上来讲,舌象采集是指中医师通过肉眼观察舌质(包括舌神、舌色、舌形、舌态)和舌苔(包括苔色、苔质),进行舌象的采集及文字描述。现代舌象采集和记录主要是将舌象的光学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后,对采集到的舌象信息进行分析,并与已有的函数模型进行匹配诊断。现代技术用于舌象的采集,有重现性好、可存储、可详细分析等明确优势。

(2)智能中医闻诊信息采集 闻诊的第一个要素是“听声音”,属于声诊范围,也是中医临床重要的诊法之一。闻诊主要包括闻听语声、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呵欠、肠鸣等的改变并辨识其临床意义。临床可通过闻听患者发出的声音来判断疾病的病位和性质,但由于每个人的听觉认知不同,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同时也受到中医师听力水平的限制。因而,近年来研究运用声谱仪、语声仪、喉声气流图仪、频谱分析仪等,结合电子计算机对语声、咳嗽声、肠鸣音、呼吸声等的频率、振幅、持续时间进行初步分析,为闻诊的客观化积累经验。闻诊的另一个要素是“闻气味”。借助化学方法,找出各种气味的物质源,再根据这些物质源的化学信息,用颜色光谱、pH试纸,乃至电子鼻等气味分析方法将其辨别,并与相关疾病或病证进行相关性分析。将中医闻诊与现代诊断检测方法相结合,会为中医闻诊提供一种新型客观化研究工具和方法,有助于建立无损、便捷的临床检测新途径。

(3)智能中医问诊信息采集 问诊是获取患者主诉的重要途径,通过主诉可以了解患者就诊时的症状或体征,得到诊断疾病的重要信息。在问诊时给予适当的提示,还可以帮助患者补充遗漏的症状,让患者表述出较为复杂的感觉,为疾病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简便易行的智能化问诊系统既可以辅助医师提高诊断的精准性,也可以满足人们就诊信息采集的需求。但由于受中医问诊理论、智能化方法技术、人文关怀等因素的制约,中医问诊系统尚处于起步阶段。其一,中医问诊理论受标准化、客观化、规范化等因素的制约,没有统一、规范、量化的症、证,无法得到准确的诊断结果,应用范围和价值会受限。其二,智能化过程中的信息获取、信息库的复杂、推理机制的单一、中医专家系统研究的重要技术等问题制约了中医问诊智能化。其三,传统的医生与患者直接对话的问诊方式不仅是中医师根据经验,以中医辨证论治的思想来进行诊断和治疗,而且可以融洽医患关系,为患者康复提供良好的心理支持,智能化问诊系统尚需要在人文关怀上予以完善。

(4)智能中医脉诊信息采集 中医脉象诊断是中医学诊断疾病的重要辅助手段,也是中医诊断的重要标志性方法。作为中医四诊中最具特色的一种诊断方法,脉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中医脉诊中,可以为传统中医脉诊注入新的动力,实现脉诊客观化。脉诊的数字化诊断起步较早,发展已经较为成熟。脉象仪是描记脉象的主要设备,一般由前端传感器、信号处理装置、模数转换器、微控制器等组成,对脉象信息进行采集、分析、处理,实现脉象的客观分类。传感器采集人体桡动脉寸、关、尺3个部位的脉搏信号,信号处理装置对脉搏信号进行放大、滤波等处理,模数转换器将处理后的脉搏信号输入微控制器,微控制器承担脉象信息的存储、分析及输出到通讯串口的工作。智能中医脉象信息获取的关键是运用采集到的桡动脉脉搏信息,进行综合研判,实现信息的自动分类,以期得出准确的中医脉象,这也是脉诊智能化的重点研究方向。

中医学理论强调通过望、闻、问、切获取健康信息后进行四诊合参,因而不少研究机构开发出进行四诊合参的辅助诊疗仪,以便采集数字化四诊合参数据,形成数字化、量化四诊合参数据集。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人脸识别技术、虹膜检测技术、指纹识别技术、图像分析技术、声音识别技术、电子鼻气味检测技术、神经网络、模式识别等智能传感与多信息融合技术等诊断关键技术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借助智能计算机建立中医数字化诊断的技术平台,有利于推动中医望、闻、问、切四诊健康信息收集方法的发展,从而提高中医健康管理水平。 yIlOouzb8IuO7zYrbMccPmD2dzaUw+k9HFzKedVvOREd3qY4lPF2m9vAC34MgEr8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