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动力理论(group dynamics theory)是由美籍德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库尔特·勒温(Kurt Lewin)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借用了物理学中的力学原理来解释群体对其中个体的影响,提出一种关于人的“心理场”的观点(图2-6),进而揭示群体行为的特点。勒温认为,个体所处的群体环境是处于均衡状态的各种力的“力场”;群体中的个体行为与个体独处时的行为是不同的,人们结成群体后,个体间会不断相互作用、相互适应,从而形成群体压力、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等,既影响和规范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也最终改变群体行为。群体动力理论包括群体规范、群体凝聚力、群体士气、群体压力4个要素。
图2-6 勒温的“心理场”示意图
1.群体规范 群体规范也叫群体常规,是指群体确立并要求群体成员共同遵守的行为标准和行为准则,可以是明文规定的,如守则、规范,也可以是不成文的、约定俗成的行为标准,如风俗习惯、群体舆论等。群体规范可以约束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也有助于形成群体凝聚力。
2.群体凝聚力 群体凝聚力指的是群体对其成员的吸引力和群体成员间的相互吸引力。群体凝聚力与群体规范有关,但还受其他人文因素的影响。在凝聚力大的群体中,个体的集体意识强,人际关系良好,产生的群体行为强度大。
3.群体士气 在行为科学中,把群体中个体对群体的满足感、自豪感、归属感等统称为群体士气。在士气高的群体中,个体对群体的满意度高,更能自觉遵守群体规范。
4.群体压力 群体压力指的是群体中形成的一种氛围,使得个体不得不按照群体规范行事,与群体中的绝大多数保持一致。
在针对以学校、企事业单位、社区等群体聚集的场所为基础的行为干预中,可以充分运用群体动力理论。例如,在开展社区居民的运动、控烟干预时,如果对个体分散实施干预,个体缺乏他人的监督和鼓励,行为改变的积极性不高,往往难以坚持下去,最终半途而废,不了了之;但若将同一社区的几十名年龄及健康问题相似的个体组织起来,成立一个小组,开展群体干预时,其效果比个体分散干预好得多。由于群体所确立的目标是全体成员的行为指向,因此绝大多数成员会积极支持和参与团体的目标行为,并成为自觉行为。群体成员之间往往具有亲密的关系,每个成员有群体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在这样的群体环境下,率先改变行为的个体可能成为群体中的骨干,起到示范与带动他人共同行动的作用。另外,由于归属感和集体荣誉感的存在,群体成员会受到群体规范的制约,形成群体压力。这种支持与压力的联合作用,能有效地促使群体中的个体形成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在群体间可以引入竞争与评价机制,利用群体凝聚力,激发群体的强大力量,促使群体成员健康行为的形成与巩固。评价、总结成功的经验,发现存在的问题,激励行为干预取得良好效果的成员,督促还存在差异的个体,最终达到集体增进健康的目的。
1.增强群体意识 在群体中提倡团队精神,使每个成员时刻意识到自己是群体中的一员,具有强烈的归属感,愿意为实现群体目标而努力。一个团结友爱的集体,能使群体成员感到群体的温暖,而感情的纽带又是促进群体绩效的动力;一个注重群体成员利益需求的集体,能提高群体的凝聚力,鼓舞成员为实现群体和个人的共同目标而奋斗;一个具有合理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的集体,有助于成员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
2.挖掘群体的潜在优点 一个群体若能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能力,则群体的绩效就能提高。因此,应该利用群体的潜在优点来促进生产绩效的提高。群体相处能促使个体通过对同行行为的观察,了解和遵守群体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当工作的性质单调乏味或工作的竞争较强时,群体成员共同工作时可以通过交谈来增添工作的乐趣,放松紧张的情绪,有助于彼此保持工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