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三、自我效能理论

(一)概念与理论框架

自我效能(self-efficacy)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1977年提出来的。它从社会学习的观点出发,用以解释在特殊情景下动机产生的原因。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行为并达到预期结果的能力的主观判断。从健康教育的角度来看,自我效能是个体对自己是否有能力控制内、外因素而成功采纳健康行为并取得期望结果的自信心、自我控制能力的判断。自我效能作为一种动机因素,对个人的行为产生了较大的影响。该理论认为,只有个体相信自身的行为能够达到预期结果,才愿意付诸行动,即更加重视人的主体意识对行为的控制作用。自我效能高的人更有可能采纳所建议的健康行为。

自我效能是认知与行为的中介,是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个体是否积极参与某项活动的先决条件。自我效能主要通过以下3个方面来调控行为的发生与改变:①影响人们对行为的选择与行为的坚持性,即人们在某一方面的自我效能越强,预测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就越有可能从事这方面的活动,新行为持续的时间也越长;反之,就会逃避那些自己认为不能胜任的活动,行为的坚持性也就越差。②影响人们的努力程度和对困难的态度,支配着人们在实施行为过程中的记忆、判断、思考与选择。③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效率,影响人们采取行动及新行为的形成和习惯性行为的表现。

(二)提高自我效能的途径

班杜拉认为,个体的自我效能感主要来源于个人直接的经验、他人间接的经验、语言说服、情绪唤起4个方面,其对自我效能的影响力各不相同,且不能自动产生作用,需经过个体的认知加工,将这4种信息整合起来才能发挥功效。

1.个人直接的经验 该因素是自我效能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指自己成功完成过某行为,一次成功能帮助人们增加其对熟练掌握某一行为的期望值,是以个体多次亲身经历某一种行为而获得的直接经验为依据,从而可能具备相应的经验和能力。

2.他人间接的经验 个体通过观察能力水平相当者的活动,获得的对自己能力的一种间接评估。观察者通过看到别人成功完成了某行为并且结果良好,相信自身处于类似的活动情景或采取类似的行为,也能达到良好的效果。

3.语言说服 通过他人的指导、建议、解释及鼓励等来增强自身采取相关行为的自信心,改变人们的自我效能感。此因素具备简便、有效等优势,因此获得广泛运用。

4.情绪唤起 在充满紧张、危险的场合或负荷较大的情况下,高度的情绪唤起和紧张的生理状态会妨碍行为操作,降低对成功的预期水准。因此,可通过一些手段来消除自身的不良情绪,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从而提高人们对采取相应行动而达到预期效果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理论在慢性病的健康教育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自我效能理论通过激励坚持健康行为,实施慢病自我管理,以期保证疾病防治的有效性。有研究把该理论运用于糖尿病的健康教育中,采取直接经验、间接经验、目标设定、监控和强化等一系列措施来提高患者的自我效能,从而提高患者防治糖尿病的信心及自我管理能力,激励患者自我决策。通过为期1年的对照实验,发现采用自我效能理论对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水平、用药依从性、控糖依从性等效果显著。

根据自我效能理论所提出的自我效能对行为的作用及自我效能的4种获取途径,一般可按图2-4所示确定相应的措施,来帮助人们建立行为。

图2-4 自我效能理论框架图 SLUX4Kw2FOwmdp+rKyTJP5VUDAxIBpQwqKhaB+Wwq4y8AZD6G8vVhFavQIB/oV1g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