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信念模式(health belief model,HBM)是运用社会心理学的方法解释健康相关行为的理论模式,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霍克巴姆于1958年提出,后经贝克等学者完善。该理论是综合了行为主义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与认知理论而形成的。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行为的后果决定其发生的频率。而认知理论强调主观期望的作用,认为对行为结果的强化主要是通过影响主观期望而产生重复行为,并不直接影响行为。
健康信念模式强调感知(perception)在决策中的重要性,指对相关疾病的威胁和行为后果的感受和认知。该理论认为,信念是人们采纳健康行为的基础,人们如果具有与疾病、健康相关的信念,他们就会采纳健康行为,改变危险行为。该模式还遵照认知理论原则,首先强调个体的主观心理过程,即期望、思维、推理、信念等对行为的主导作用。人们在决定是否采纳某健康行为时,首先要对疾病的威胁进行判断,然后对预防疾病的价值、采纳健康行为对改善健康状况的期望和克服行动障碍的能力做出判断,然后才会做出是否采纳健康行为的决定。其中,健康信念是人们接受劝导、改变不良行为、采纳健康行为的关键(图2-3)。
图2-3 健康信念模式图
1.感知疾病的威胁(perceived threat) 感知疾病的威胁主要包括感知疾病的易感性和感知疾病的严重性两大部分。对疾病易感和严重性的感知程度高,对疾病威胁的感知程度就高。提高人们对某一疾病的易感性和严重性的感知程度是形成健康信念的前提。
(1)感知疾病的易感性(perceived susceptibility) 指个体对自身患某种疾病或出现某种健康问题的可能性的判断。对感知疾病的易感性程度的把握主要取决于个人对健康和疾病的主观知觉。个体越是感到自己患某疾病的可能性大,越有可能摒弃不良行为,采取健康行为,从而避免疾病的发生。所以,如何使患者结合实际对疾病或危险因素的易感性做出正确的判断,形成易感性的信念是健康教育成败的关键之一。
(2)感知疾病的严重性(perceived severity) 指行为者对自己罹患某种疾病、暴露于某种健康危险因素或对已患疾病不进行控制与治疗可导致后果的感知。感知疾病的严重性包括对疾病生物学后果的判断和对疾病引起社会后果的判断。对疾病生物学后果的判断,如疼痛、伤残甚至死亡。对疾病引起社会后果的判断,如个人形象、经济负担、工作烦恼、人际关系、社会舆论与歧视等。个体要充分意识到疾病可能产生的医学或者社会学的严重后果,才有可能采纳健康行为。
2.行为评价(behavioral evaluation) 行为评价是指对采纳某种健康行为的益处和障碍的感知,即对采纳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带来的益处和障碍的主观判断,也就是对采纳健康行为利弊的比较与权衡。因此,个体对健康行为益处的感知越强,采纳健康行为的障碍越小,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1)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perceived benefits of action) 也称有效性,指人体对采纳行为后能带来的益处的主观判断,包括保护和改善健康状况的益处和其他边际收益。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使个体坚信一旦改变不良行为,便有可能得到非常有价值的后果。如青少年认识到不吸烟对身心的好处,才有可能采取不吸烟或戒烟的健康行为。
(2)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perceived barriers of action) 指行为者在采纳健康行为的过程中对困难和阻力的感知,包括克服这些困难与阻力的有形成本与心理成本。感知的障碍越多,越会阻碍个体采纳健康行为。
3.自我效能(self-efficacy) 自我效能在这里是指行为者对自己成功实施或放弃某种行为能力的自信,即对自己行为能力有正确的评价和判断,相信自己一定能通过努力,成功地采取能达到预期结果的行动。个体自我效能越高,越有可能采纳并坚持所建议的健康行为,反之亦然。
4.行动线索(cues to action) 行动线索也称提示因素或行动诱因,是指采取行动所需要的刺激或改变行为必要的契机,是激发或唤起行为者采取行为的“导火线”或“扳机”,是健康行为发生的决定因素。一般来讲,行动线索可以是事件或人,刺激人们改变他们的行为。总之,行动线索越多,权威性越大,个体采纳健康行为的可能性越大。
5.社会人口学因素 社会人口学因素由人口学特征、社会心理因素、结构因素等构成,包括年龄、性别、民族、人格特点、社会阶层、同伴影响、个体所具有的疾病与健康知识,以及传媒活动、他人忠告、医务人员提醒等。这些社会人口学因素可能会影响观念,进而间接地影响健康相关行为。对不同类型的健康行为而言,不同年龄、性别、个性特征的人采纳行为的可能性相异。
健康信念模式作为健康教育常用的一种行为改变模式,在实践中多用于健康行为干预。下面以原发性高血压的低钠盐饮食行为为例,以此来介绍健康信念模式的实践与运用。60岁的刘某近期查体发现患有原发性高血压,由于其长达20年高盐的不良饮食习惯,医生从改变其不良日常行为习惯着手,建议刘某每日逐渐减少饮食中钠盐的摄入量。如果刘某意识到自己高盐的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高血压(感知疾病的易感性),高血压可能引发众多并发症,如脑卒中、高血压性心脏病等,严重者死亡风险极高(感知疾病的严重性)。他相信通过减少钠盐的摄入量对控制血压有效果(感知健康行为的益处),并觉得要想改掉20年的高盐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困难和阻碍(感知健康行为的障碍),但是他相信自己有能力改变高盐的不良饮食习惯(自我效能)。在此情形之下,医生的建议或者身边有高盐不良饮食习惯且患有高血压的亲朋好友(提示因素)刺激他采取减盐的行动。综合以上因素,这位患者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增强减盐控制血压的信念,可能逐渐采纳低钠盐的健康饮食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