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一、“知信行”模式

(一)概念与理论框架

“知信行”(knowledge,attitude&belief,practice,KABP&KAP)是知识、信念和行为的简称,“知信行”模式是认知理论在健康教育中的应用,最早由英国健康教育学家柯斯特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知”(knowledge)即知识、学习,主要指人们对卫生保健知识和卫生服务信息的知晓和理解,是行为改变的基础;“信”(attitude & belief)即信念、态度,主要指对健康信息的相信、对健康价值的态度,是行为改变的动力;“行”(practice)即行为,包括产生促进健康行为、消除危害健康行为等改变过程,是行为改变的目标。“知信行”模式认为人的行为改变可以划分为知识获取、信念形成、行为改变3个过程(图2-1)。

图2-1 “知信行”模式图

以戒烟为例,吸烟作为一种危害个体健康的行为已存在多年,且形成了一定的行为定式。要改变吸烟者的行为,使吸烟者戒烟,首先需要使吸烟者了解吸烟对健康的危害、戒烟的益处,以及如何戒烟的知识,这是戒烟的基础,相当于“知”;吸烟者获取了知识,才会进一步形成“吸烟有害健康”的信念,相当于“信”;对戒烟保持积极的态度,确信自己有能力戒烟,并采取行动,相当于“行”。

知识、信念、行为之间只存在因果关系,没有必然性。知识是行为转变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只有对知识进行积极思考,对自己的职责有强烈的责任感,才可逐步形成信念。当知识上升为信念以后,如果没有坚决将其转变为态度,实现行为转变的目标,照样会导致失败。因此,信念的形成和态度的转变是关键(图2-2)。

在健康教育的实践过程中,常出现“知而不信”“信而不行”的情况。“知而不信”的可能原因:传播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不足,信息来源的权威性受到质疑,感染力不强,不足以激发人们的信念。“信而不行”的可能原因:人们在建立行为或改变行为的过程中存在一些不易克服的障碍,或者需要付出较大的代价,这些障碍和代价抵消了行为改变的益处,因此缺乏行为改变的动机。由此可见,只有全面掌握知、信、行转变的复杂过程,才能及时、有效地消除或减弱不利因素的影响,促进有利环境的形成,进而达到改变行为的目的。

图2-2 信息处理与行为改变过程

(二)促进信念形成与态度转变的方法

1.增加知识的有效性 利用促进信念建立的方法,如增加信息的权威性、增强传播效能、利用恐惧因素等,适时、恰当地传播信息,有助于态度的转化。

2.有针对性的干预 如吸烟难戒,有些人是难以割舍嗜好,有些人是缺乏毅力和信心,有些人是担心招致团体的排斥,有些人是心存侥幸。针对不同原因,除采取个体化干预措施外,还可借助外力,如政策法律、经济和组织手段、公众场合秩序、公众舆论等,加速其态度和行为的改变。

3.成功者现身说法 利用教育对象身边行为改造成功的例子,强化对行为改变所获效益的宣传,特别有助于那些半信半疑和信心不足者态度的转变。

4.强制性手段 根据“服从、同化、内化”态度改变三阶段理论,对于有严重危害社会行为的人,可依法采取强制性手段促其态度转化。 Lq10PDQRFFI5vlD3yQ2dhv7el/Nxr/Mh7iUxdY6unEhcRoYkbf0XvGzG/cwSvQND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