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校注说明

中医药在经过废医存药、实验验证、与现代基础科学研究嫁接等诸多争论、尝试之后更加重视继承整理和文献研究,目前的共识至少是:不论采取何种方法,向着哪个方向发展,如何发展,继承整理都是前提和基础。换言之,也许学界在是否发展、如何发展问题上目前仍莫衷一是,但对继承与整理是没有争议的。纵观中医药学发展历史,也许继承与整理本身就是该学科最基本的发展途径。

“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系《扁鹊心书》的学术思想,灸法为该书所习用,32条治验,几乎无病不灸。灸法主要作用在于温通气血,扶正祛邪,在具体使用中,窦材尤重视命关、关元二穴。命关补脾,“此穴属脾,又名食窦穴,能接脾脏真气,治三十六种脾病;凡诸病困重,尚有一毫真气,灸此穴二三百壮,能保固不死;一切大病属脾者并皆治之;盖脾为五脏之母,后天之本,属土,生长万物者也;若脾气在,虽病甚不至死,此法试之极验”。关元温补肾阳,此穴又称丹田,功能培肾固本,补益精血,为人体一大强壮穴,该书使用或推荐使用近百次。

《扁鹊心书》独特的观点和应用的灸法,是本书重新现世后流传广布的根本原因,也是整理者整理推荐的理由。

一、作者生平

《扁鹊心书》,宋代窦材辑。

关于作者窦材,《中医大辞典·医史文献分册》“窦材”条载:“宋代医家,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曾任武翼郎职。”张宗栋、陈婷考证认为,窦材籍贯并非山阴。《扁鹊心书·进医书表》言“臣河朔真定之寒士”。河朔泛指黄河以北一带地方。宋·王存《元丰九域志》载:宋之真定府治在真定县,属河北路西路。清雍正元年,因避讳更名正定,即今河北省正定市。光绪十年所修《畿辅通志》卷一百三十五《艺文略》称窦材为真定人。查《浙江通志》《绍兴府志》《山阴县志》均不载。因此推断,窦材籍贯为今河北省正定市。

《扁鹊心书·奏玉帝青辞》云:“臣苦志五十余年,悟得救人秘法,已十余年矣。向因薄宦,奔走四方,今年过不逾,常虑身填沟壑,其书失传,遂欲考订发梓。”“不逾”,据《论语·乡党》系指70岁。《序》称“绍兴十六年武翼郎前开州巡检窦材谨序”,绍兴十六年即公元1146年,可推知窦氏生于公元1070年前后,卒于1146年之后。

《扁鹊心书·序》称“余业医四世”,又《进医书表》称“世祖隶传于医学,内舍相传”,可知其为世医之家。

又说“向因薄宦,奔走四方”,署衔为“武翼郎前开州巡检”,可见其曾当过一段时间开州(今重庆开县)巡检武官。

张宗栋推测窦材50多岁前生活于北宋,汴京沦陷,流寓江南。《扁鹊心书·三世扁鹊》曾记载其在衢州(今浙江衢州市)野店行医情况。晚年,“遂将追随先师所历之法,与己四十余稔之所治验”编成《扁鹊心书》,于南宋绍兴十六年(1146)刊行。

二、主要内容

《扁鹊心书》书分上中下三卷共131篇。上卷计论述10篇,灸法3篇;中卷载病64种,计64篇;下卷载病53种,《周身穴道》1篇,计54篇。卷首有《序》《奏玉帝青辞》及《进医书表》各一篇;卷末有附方94首,《金线重楼治证》《服金液丹各种引药》《神治诸般风气灵膏》《汗斑神效方》各一篇,王琦所作后记三段。

此书上卷突出体现了窦材的学术思想,10篇论述着重阐发了窦材“为医者,要知扶保阳气为本”的认识。陈婷研究全书后认为:窦氏重视扶阳,尤其注重扶脾肾二脏之阳,“脾为五脏之母,肾为一身之根”,因此,在临证施治上重要的是温补脾肾之阳。从《扁鹊心书·附窦材灸法》所列五十余种病证的辨证来看,其中三十余种病证为脾肾阳虚;再从书中所载四十余则医案分析,也有一半以上是用温补脾肾之法,可见其对脾肾二脏的重视程度,其间贯穿的五脏辨证思想甚为明朗。

上卷还有3篇论及艾灸,可以视为窦氏扶阳思想的体现,而将《当明经络》置于首篇也体现了作者注重经络的学术特点,与下卷最后一篇《周身各穴》呼应。

中卷提出伤寒只有四经,无少阳、厥阴二经。“夫寒之中人,如太阳主皮毛,故寒邪先客此经;阳明主胃,凡形寒饮冷则伤之;太阴主脾,凡饮食未节,过食寒物则伤之;少阴主肾,寒水喜归本经也。故伤寒止有四经,若少阳、厥阴主肝胆,如忧思喜怒方得伤之,寒病最少。”

附方记载了用睡圣散进行麻醉。为使病人免受艾灼之痛,窦氏首创睡圣散(由山茄花与火麻花二味组成),并先自用以验其功效,然后用于患者,使患者临灸服之几昏不知痛。

本书载有治验32条,作为典型病例,集中体现了该书温补脾肾的学术思想。所载病例,其病因、病机、辨证均交代得较为清晰明了。据此可以推断:第一,《扁鹊心书》已经能够熟练运用脏腑辨证,并且能够在病因、病机方面提供系统的支撑;第二,脾肾阳虚的辨证结果较为典型地体现着该书的学术倾向。

全书尊《内经》而非《伤寒论》,持论独到,针对时弊,从侧面反映了当时的中医学术状况,不可仓卒之间定其是非;其五脏辨证上承钱仲阳,下启张元素、李东垣,生卒年代基本契合,并无矛盾;温补思想贯穿始终,脾肾并重的观点几同明代薛立斋。

三、版本源流

《扁鹊心书》托名扁鹊所传,北宋·窦材辑,清·胡念庵参论,目前所见版本为清·王琦(琢崖)首先印行,《医林指月》《中西医学劝读十二种》有收。《中国医籍考》《四库全书》不载。

据《扁鹊心书》之《序》《进医书表》以及王琦的后记,可以窥见本书的流传:窦材(绍兴十六年)→……(不详)→胡钰(念庵)→胡道周→胡纪云(手录副本,有胡钰参论)→王琦(琢崖,乾隆三十年)。《序》起句言“《灵》《素》为医家正传,后世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孙兆、初虞世、朱肱,皆不师《内经》,惟采本草诸书”,所列医家截至朱肱[字翼中,浙江吴兴人,宋元祐三年(1088)进士,徽宗朝授奉议郎、医学博士等职,为当时著名伤寒学家,著有《南阳活人书》],未及其后刘完素(河北河间人,约1110—1200)一系,如果序言可信,则可以佐证其成书于南宋绍兴年间。然自该书12世纪成书,至18世纪重现于世,除《序》中自述外,600年中,并无其他旁证,《宋史·艺文志》也无载,颇为可疑。其卷首《奏玉帝青辞》信誓旦旦,卷末王琦后记言之凿凿,其书之成书年代,似不可卒定。《进医书表》语气行文颇类诸葛《前出师表》气象,也为可怪,联系其论述多有自得之辞,旁征不避粗俚之事,《序》《词》《表》次序不伦,或为戏作,以申作者之志也未可知。

《扁鹊心书》三卷(附神方),现存版本较多,主要有清乾隆四十七年壬寅(1782)王琢崖刻本、清乾隆刻本、清光绪七年辛巳(1881)上海王氏刻本、清光绪二十二年丙申(1896)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医林指月》本、清光绪二十三年丁酉(1897)刻本、清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赞文化社刻本、清青莲书屋刻本、清浙衢三余堂刻本、清上洋江左书林刻本、清刻本、清抄本、上海千倾堂书局石印本、1917年上海蜚英书局石印本、1928年江阴保文堂刻本等。

四、整理原则

本次整理选择民国初年上海千倾堂书局石印本为底本,清光绪二十二年图书集成印书局铅印本《医林指月》为校本,校补异同、遗缺,繁体字改为简体字,加现代标点,划分段落,并以本书前后互证本校,参以其他有关的书籍进行他校。

原著及参论用语均较为浅白,但涉及现今较少出现的人名、道家术语,择其必要如“彭篯”等加以注释。

根据正文重新厘定目录。

参考文献

[1]张宗栋,窦材考,Chin.J.Med.Hist,October 1996,Vol 26,NO4:230.

[2]陈婷,论窦材学术思想,北京中医,2000,(3),53-54. Elpt8+WdcEKuUpEKM3SgJg/l9zW9WjWBTe1w9fbHYM8sKG5abNtxnIveqIZPKkBx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