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某,女,25岁。住枯柳树。1989年8月25日,初诊:
少腹凉痛,喜热敷,肠鸣,五更泻,病已五个月,日四五行。月经尚调。舌淡苔白,脉沉缓。下焦虚寒。
苏梗10g 木香5g 干姜10g 香附10g
肉桂3g 制附片10g 当归15g 赤芍15g
茯苓15g 五味子6g 莲肉10g 沉香面3g 冲服
7剂。
1989年9月1日,二诊:
五更泻,日三四行,腹胀且痛。舌脉同前。前法加减。
生黄芪20g 五味子6g 干姜10g 肉桂3g
制附片10g 小茴香6g 元胡15g 草蔻6g 打碎
7剂。
1989年9月8日,三诊:
五更泻,日一二行,体力增加,腹胀痛。舌淡、苔白,脉沉缓。前法加减。
藿香10g 苏梗10g 木香6g 草蔻6g 打碎
干姜6g 附子10g 先煎 肉桂3g 赤石脂10g
米壳10g
7剂。
1989年9月15日,四诊:
服药后腹痛、五更泻诸症大为好转。仍自觉脐周及小腹部凉,大便日一二行。舌淡苔少,脉缓无力。前法加减。
炙黄芪20g 当归15g 木香6g 草蔻6g 打碎
制附子10g 干姜6g 肉桂3g 元胡15g
香附米10g 白芍15g 炙草10g
7剂。
【笺疏】 本案病例下焦虚寒的特征十分明显:少腹凉痛,喜热敷,肠鸣,五更泻,舌淡苔白,脉沉缓。腹泻不离于太阴脾脏;少腹与肝、肾有关。故治宜温养肝脾肾阳气,散寒止痛。处方用干姜、附子、肉桂、苏梗、木香、香附、沉香温阳散寒,理气止痛,暖肾止泻;用五味子、莲子肉健脾收涩止泻。虽然未用附子理中、四神丸原方药味,亦有附子理中、四神丸之意。由于是女性患者,虽然月经尚调,亦用归、芍理血。少腹即小腹。少者小也。小腹为肝经所主的主要部位之一。理血即可产生理肝止痛的效果。沉香面冲服是一个比较特别的用药方法;古人用沉香时亦有磨粉冲服的应用。沉香味辛,微温,具有较好的散寒行气止痛功能。
二诊时腹泻次数略有减少,仍腹痛且胀,舌脉同前,故仍守前法进退,仍用姜、附、肉桂温阳祛寒。用黄芪且略大其量,以益气升阳;用五味子酸收止泻。用小茴香、草豆蔻、延胡索温暖下焦肝肾,散寒止痛。去归、芍者,以此二物略嫌柔濡,于五更泻稍有不利。当归养血,质油润,对于肠燥便干者较为适宜。根据李东垣的经验,在用补中益气汤时,若血燥大便干,可用当归、桃仁或熟大黄治之。古方真人养脏汤虽然也用当归,但是方中有罂粟壳、肉蔻收涩,故不忌当归。古本草言芍药能“利大小肠”;利大小肠就是通利二便的意思。这一方面的功能,白芍药较赤芍为优。
三诊时见服药后腹泻进一步减轻,体力增加,然腹胀满疼痛未除,舌淡,苔白,脉沉缓。仍辨证为下焦虚寒,仍守前法,用姜、桂、附诸药温之,以藿香、苏梗、木香、草蔻辛温行气散寒,以赤石脂、罂粟壳温涩止泻。
四诊时患者服药后腹痛、五更泻诸症大为好转,不过仍觉脐周及小腹部凉,大便日一二行,舌淡苔少,脉缓无力。此脾肾犹虚,阳气犹弱,故仍守前法加减。痛则不通;疼痛多与血分有关。故复用延胡索、当归、白芍通脉行血,用芍药甘草汤缓急止痛,更以木香、香附、草蔻辛温行气散寒。
李某,女,27岁。1987年2月23日,初诊:
慢性腹泻,夏日尤显,每日晨起即如厕,大便稀溏,食油腻、冷食则腹泻更甚。纳可,肠鸣,呃逆。带下量多色黄。
菖蒲10g 益智仁10g 乌药9g 萆薢10g
白术30g 炮姜6g 党参10g 炙草10g
砂仁9g 陈皮9g 木香6g 生姜10g
6剂。
1987年3月2日,二诊:
药后诸症明显减轻,唯近两天腰痛尤甚。
桑寄生30g 炒杜仲10g 金狗脊10g 续断10g
补骨脂10g 胡芦巴10g 川楝子6g 小茴9g
茯苓10g 怀山药10g 枸杞子10g 覆盆子10g
炮姜4g
6剂。
1987年3月9日,三诊:
腰痛明显减轻,尿中白浊仍同前。下肢无力,带已减少。
芡实12g 龙骨15g 先煎 五味子6g 炒杜仲10g
枸杞10g 补骨脂10g 芦巴子10g 肉桂3g
巴戟天10g 桑寄生30g 狗脊12g 覆盆子10g
菟丝子10g 炮姜3g 黄芪10g
6剂。
1987年3月16日,四诊:
腹泻好转,纳增,仍有呃逆,肢倦,腰酸痛,溲黄。
桑寄生30g 补骨脂10g 狗脊12g 枸杞子10g
肉苁蓉10g 炒杜仲10g 熟地12g 山药10g
怀牛膝10g 宣木瓜10g 芦巴子10g 黄芪12g
6剂。
1987年3月23日,五诊:
腰痛渐减,体力增加,但仍不耐劳作,大便仍溏。
桑寄生30g 杞子10g 狗脊15g 杜仲10g
山药12g 补骨脂10g 菟丝子10g 巴戟10g
炮姜4g 续断6g 黄芪10g 白术10g
12剂。
【笺疏】 本案病例为慢性腹泻。食油腻、冷食则腹泻更甚,带下量多,夏日尤甚,这些都是脾湿的表现。从处方所用基本方之一为理中汤看,师父的辨证结果应该是中焦寒湿。不过从病历记载的病证表现看,似乎只见湿邪,不见寒气。虽然进冷食则腹泻更甚这一特点对于诊断脾胃寒湿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是它还不是准确的诊断依据,还不是诊断寒湿的金指标。所以我推测本病例还应该有面色及手足清冷、舌淡苔白、脉缓等脉症。本案处方包含有萆薢分清饮;萆薢分清 饮的主治病证为下焦虚寒、湿浊下注所致的小便混浊如米泔状。其方用益智仁、萆薢、石菖蒲、乌药温暖下焦,分清化浊。初诊病历虽未见到小便浑浊如米泔状的记载,但三诊病历中却有“尿中白浊仍同前”一句,这说明在初诊、二诊时,该病例都有尿中白浊的症状。由于处方中还有砂仁、陈皮、木香、生姜四物温中散寒,理气宽中,所以笔者认为本案病例可能还有腹胀满一症。
二诊时见患者服药后诸症明显减轻,只是近两天腰痛较甚,故转方重点治其腰痛。桑寄生、杜仲、狗脊、续断、补骨脂、胡芦巴、枸杞、覆盆子、炮姜、小茴香皆临床常用补肝肾、壮筋骨、散寒气、治腰痛的药物。如此集中应用同一类功能的大队药物,这种用法在各家经验中都颇为常见。考虑到患者有慢性腹泻、带下量多的症状,属于脾肾不固之证,用药宜固涩不可滑泄,故常用于腰痛治疗的牛膝并未在处方出现。因为牛膝之力滑泄,而寄生、杜仲、续断等物皆具收敛固摄之力;动静分明。由茯苓、山药二物可见六味地黄汤的身影,但是处方并未用地黄、山茱萸、牡丹皮、泽泻,我想这也是出于对药物之动静的考虑。川楝子、小茴香二物为“楝茴对药”,能疏肝理气,散寒止痛,其作用部位主要在于下焦腰、腹;《医宗金鉴》茴楝五苓散用之。小茴香能治肾虚腰痛。
三诊见腰痛明显减轻,带下减少,然尿中白浊同前,下肢无力,故三诊处方用芡实、龙骨、五味子、杜仲、枸杞、补骨脂、胡芦巴、肉桂、巴戟天、桑寄生、狗脊、覆盆子、菟丝子、炮姜、黄芪一派温补下元、固肾摄精之品,重点治带。
四诊见病情进一步好转,唯余嗳气、肢倦、腰酸痛,故守三诊处方进退。由于溲黄,故加宣木瓜清热祛湿。五诊病情又有进一步好转,故仍守前法前出入。
张某,男,38岁。1987年12月21日,初诊:
腹胀、便溏,大便日二三行,苔白腻,脉沉。
柴胡12g 黄芩9g 干姜10g 桂枝10g
牡蛎30g 花粉10g 炙草9g 苍术6g
茵陈12g
12剂。
1987年12月28日,二诊:
柴胡12g 黄芩9g 炙甘草10g 干姜10g
桂枝10g 牡蛎30g 花粉10g
10剂。
1988年1月11日,三诊:
腹胀,大便不成形,日再行。
柴胡12g 黄芩9g 炮姜10g 桂枝10g
炙草10g 党参10g 花粉10g 牡蛎30g
6剂。
1988年1月25日,四诊:
腹胀减,纳谷增,大便仍偏溏。
柴胡12g 黄芩9g 干姜8g 桂枝10g
炙草10g 党参10g 花粉10g 牡蛎30g
6剂。
1988年2月1日,五诊:
服药见好,大便仍不成形。
柴胡12g 黄芩10g 花粉12g 牡蛎30g
片姜黄10g 干姜9g 桂枝9g 炙甘草10g
7剂。
1988年2月9日,六诊:
服药病情好转,大便改善。
柴胡12g 黄芩9g 牡蛎30g 茵陈10g
花粉12g 桂枝9g 炮姜9g 炙甘草6g
12剂。
1988年2月22日,七诊:
大便溏泻,舌苔黄腻。
苍术10g 厚朴10g 茵陈12g 陈皮10g
通草10g 柴胡10g 黄连6g 黄芩3g
泽泻12g 云苓12g 滑石6g包煎 藿香9g
佩兰6g
7剂。
1988年2月29日,八诊:
大便调,苔去十之八九。
苍术10g 厚朴12g 陈皮10g 炙甘草6g
黄连6g 黄芩6g 半夏10g 生姜10g
柴胡12g 茵陈10g
7剂。
1988年3月7日,九诊:
腹胀,矢气多,纳少。
厚朴15g 生姜12g 半夏12g 茵陈15g
苍术10g 大腹皮12g 冬瓜皮40g 陈皮10g
木香10g 黄芩6g 川楝10g 青皮10g
茯苓皮20g
7剂。
1988年3月14日,十诊:
腹胀明显减轻,昨日腹痛,便下黏滞,无恶心,纳少,脉弦。
葛根14g 黄连10g 黄芩10g 炙甘草6g
木香10g
6剂。
【笺疏】 腹胀,腹泻,苔白腻,脉沉,如此脉症,似乎纯属中下焦寒湿。然处方用的是柴胡桂枝干姜汤加苍术、茵陈。师父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从来针对的都是胆热脾寒、上热下寒证。本案处方更加苍术、茵陈,此二物清热除湿。由此推论,本案病例的临床表现应该还有口干苦、口渴,或舌红、苔黄腻等上热症状,或还有四末不温、腹中凉冷感觉的下寒症状。二诊病历未说明服药效果如何,无脉症记录。我估计服药后病情无明显变化,故师父仍处柴胡桂枝干姜汤,略增炙甘草用量,减去苍术、茵陈,这显示他坚定地认为初诊辨证无误。三诊时犹有腹胀、便溏,排便次数减为日行二次。治疗有效,故仍守柴胡桂枝干姜汤,亦用二诊处方药量,另加党参健脾益气。《伤寒论》柴胡桂枝干姜汤从小柴胡汤变化而来。小柴胡汤原有人参扶正,以治正气不足,“血弱气尽”。如果正气虚弱程度不突出,那么用人参的必要性就不大。如果少阳郁热较为突出,以致于胸中烦热,那就更不得用人参。本案病例经过初诊、二诊两次给药,在三诊时犹有大便不成形,日行二次,郁热并不突出,那就可以用,也应该党参健脾益气。
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党参后病情好转,不过大便仍不成形,故五诊处方用柴胡桂枝汤;用柴胡桂枝汤亦有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之意。另加片姜黄者,我知道一定是患者诉说有胁肋或肩背疼痛;师父常常如此用药。
六诊时见病情好转,大便改善,故遵效不更方的做法,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大概师父见到较为明显的湿热,故另加茵陈清利湿热。七诊时见湿热突出,舌苔黄腻而厚,故转方用柴平煎化裁。其湿热重,故去参、草、枣之甘壅,另加 茵陈、通草、黄连、泽泻、茯苓、滑石、藿香、佩兰清热祛湿,芳香化湿。方药大治湿邪,故大便转调,苔去十之八九。故八诊时转方用平胃散合半夏泻心汤,去参、枣之补,加柴胡、茵陈之泻。
九诊时见腹胀、矢气多、纳少,依据前几诊的脉症及治疗经过,判断为胃肠湿热气滞,仍用平胃散去胃肠湿邪。另合五皮饮利水去湿。用五皮饮而未用桑白皮,改用冬瓜皮,目的同样是利水去湿。由此可见,处方与胃苓汤异曲同工。由于处方用五皮饮,所以我考虑本病例或许有轻微的皮肤浮肿。用青皮、川楝子疏肝理气,这是行水当行气的用法。
患者服药后腹胀明显减轻。不过就诊日前一天又出现腹痛、便下黏滞,其脉弦。此或许由新感湿热邪气所致,故转方用葛根芩连汤清肠道热邪,燥湿止利。加木香者,以便下黏滞,当用香连丸也。
杨某,男,40岁。1986年10月6日,初诊:
腹泻日十余行,纳差,腹胀,小便少而黄,口干,体瘦,苔白,脉弦而数。TTT:27单位,TFT:(++++),GPT:683单位,黄疸指数:75单位。西医诊断肝硬化。
柴胡12g 黄芩10g 干姜6g 桂枝6g
花粉12g 牡蛎20g 茵陈蒿15g 炙甘草6g
6剂。
1986年10月13日,二诊:
药后胁痛稍减,大便次数减至每日四次,守上法。
柴胡10g 黄芩6g 茵陈12g 干姜8g
桂枝8g 炙草10g 牡蛎30g 花粉14g
红花10g
6剂。
1986年10月20日,三诊:
胁痛、腹胀、便溏诸症稍减。
柴胡10g 黄芩10g 茵陈15g 凤尾草15g
炙甘草6g 党参6g 牡蛎30g 先煎 红花6g
茜草6g 白芍12g
8剂。
1986年10月27日,四诊:
胁痛阵作,引后背痛;欲呕、腹胀减轻。苔腻,夜难入寐。
柴胡12g 黄芩9g 生姜10g 半夏12g
竹茹12g 炙草9g 桂枝9g 白芍9g
牡蛎30g 鳖甲30g 红花10g 茜草10g
茵陈蒿15g
12剂。
1986年11月10日,五诊:
胁下时痛,痛引后背。口干舌燥,一身乏力,夜眠不安。舌质红,苔腻,有齿痕。TTT:20单位,TFT:(++++),GPT:239单位。
柴胡12g 黄芩10g 生姜10g 半夏10g
炙草6g 党参6g 桂枝10g 白芍10g
红花10g 茜草10g 土鳖虫7g 牡蛎30g
鳖甲30g 片姜黄9g
12剂。
1986年12月1日,六诊:
颜面渐显光泽,大便日二三行,干稀不调,纳食尚可,胁痛时作,苔白,舌边齿痕,边尖红。
柴胡10g 黄芩6g 牡蛎30g 先煎 炙草9g
桂枝6g 干姜6g
6剂。
1986年12月8日,七诊:
12月3日检查结果:GPT:297单位。TTT、TFT正常。苔滑,溲黄。
柴胡10g 黄芩6g 贯众10g 土茯苓10g
草河车10g 炙草6g 白茅根30g 茵陈15g
玉米须15g 生牡蛎30g 先煎 竹叶10g 丹皮10g
白芍10g
12剂。
1987年1月5日,八诊:
药后症状减轻。刻下时有胁痛引背,时呕,溲黄,目黄,舌质红、苔薄黄。
柴胡12g 黄芩10g 丹皮10g 白芍20g
片姜黄10g 川芎3g 茵陈15g 贯众10g
土茯苓12g 草河车10g 牡蛎30g 先煎 鳖甲12g 先煎
炙甘草6g 红花9g 茜草9g
6剂。
【笺疏】 腹泻、纳差、腹胀,这显示病位在脾胃。口干、尿黄、脉弦数,这显示体内有热邪。然苔白为寒。医院检查确定肝功能异常、肝硬化。据此可以断定其热在肝胆,寒在脾胃。故处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清上温下。加茵陈蒿,以清利肝胆湿热。患者服药后,其胁痛稍减,腹泻好转。故二诊仍守上方,另加红花活血通络,以治胁痛。患者服药后胁痛、腹胀、腹泻诸症进一步减轻。考虑到已用姜、桂十余天,见里寒已去,故三诊处方去姜、桂,加党参健脾益气;更加凤尾草,与茵陈蒿一同清利肝胆湿热;加茜草、白芍,与红花一同活血通络。
四诊时犹有胁痛,且夜难入寐,喜呕,故在守上法的同时,合用小半夏汤和胃止呕,另加竹茹配合半夏和胃止呕,且化痰促眠。另加桂枝以温中。由于原方已有芍药,所以如此加味,也是用柴胡桂枝汤之意。加牡蛎、鳖甲滋阴安神,化肝软坚。五诊时肝功能明显好转,然而犹有胁背疼痛、夜不安寐、口干舌燥等症。口干舌燥者,阴虚也。故在守方的基础上,更加土鳖虫、片姜黄活血通络,化瘀止痛;加党参健脾益气。此次的处方也有用柴胡桂枝汤去大枣之意。呕恶已经减轻,故去竹茹。
六诊时诸症好转,面色渐显光泽。慢性肝病往往面色暗滞,甚至黧黑。由暗滞转为明润,有光泽,此吉兆。病减药减;故返回仍用柴胡桂枝干姜汤。之所以不用天花粉,大概是因为未见口渴症状。七诊时转氨酶较上次检查时增高,故师父转方用自制柴胡解毒汤,以贯众易凤尾草,以清热凉血,解毒保肝。凤尾草是柴胡解毒汤的关键药味;刘老用柴胡解毒汤时,不会不用凤尾草。此处用贯众易凤尾草的原因,我认为应该是医院暂时缺凤尾草,故用贯众代替之。在北京,并非各医院都有凤尾草。师父出诊的医院,都会按师父的要求进凤尾草。处方另加白茅根、玉米须、竹叶、牡丹皮利水消肿,清热凉血。临床观察到,肝硬化失代偿时常见血热、水停症状。八诊时诸症减轻,故守方加减。还用片姜黄、红花、茜草、鳖甲,另加川芎,以活血通络,化肝软坚,而止胁背疼痛。去白茅根、玉米须、竹叶者,或许于六诊时出现的轻微水肿已经消失。
梁某,男,31岁。1986年12月8日,初诊:
腰腹疼痛,大便黏腻,脘痞,里急后重,便下赤白,脉弦。
白芍30g 当归10g 黄连10g 黄芩10g
木香10g 枳壳9g 滑石12g 鱼腥草12g
甘草6g 肉桂2g 丹皮10g
6剂。
【笺疏】 腹痛、脘痞,大便黏腻,便下赤白,里急后重,很显然是肠道湿热之证,属于古人所谓“滞下”。脉弦主痛。故处方用古方大归芍汤为基本方,以芩、连清肠道湿热,加鱼腥草、滑石以助之。里急后重,便下脓血,治宜行气理血。对于滞下之病,“行气则后重自除,理血则脓血自愈”。故用芍药、当归、牡丹皮理血,用木香、枳壳行气。白芍用30g,与甘草配伍,形成芍药甘草汤,以缓急止痛。如此用药,也是因为腰腹疼痛为患者的主诉。用肉桂的目的是活血止痛。
陈某,男,5岁。1986年12月8日,初诊:
大便稀溏,似不能控制,脉滑。升阳清热消息。
葛根10g 黄连6g 黄芩6g 炙甘草6g
4剂,间日1剂。
【笺疏】 就临床所见,大便稀溏、滑下不禁的病情有寒热虚实之分。病历上只记载有脉滑,但是仅凭脉滑是不能断其寒热的。处方既然用葛根芩连汤升脾胃津液,清肠道湿热,则其临床表现应该有若干热象,或者毫无寒象。寒象、热象可以依据形色进行判断。“消息”是斟酌、权衡的意思。病历中的“消息”二字表明师父对本案病例的寒热性质,进而对其治法和处方还有斟酌之意。
梁某,男,1岁9个月。1989年7月28日,初诊:
腹泻月余,日十多次,稀水样便,色白。舌淡苔少,脉细。脾虚寒泻。
太子参10g 五味子6g 炮姜6g 肉桂3g
山药15g 莲肉15g 大枣3枚
6剂。
【笺疏】 患儿腹泻已经月余,每日十多次,其病情较重。舌淡、苔少、脉细者,正虚也,寒也。故治宜温中补脾。处方用太子参、炮姜、肉桂,此有用经方桂枝人参汤之意。桂枝人参汤的药物组成为理中汤加桂枝。山药、莲子、大枣健脾止泻;五味子酸以收之。全方辛甘温酸,暖中养阳,兼以收摄。
白某,女,56岁。1989年5月29日,初诊:
便稀黏,逢腹痛则泻。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无力。厥阴湿热下利。
白头翁10g 秦皮10g 黄连10g 黄柏10g
白芍20g 厚朴10g 苍术10g 陈皮10g
木香10g
7剂。
1989年6月12日,二诊:
大便下利已愈。
木香10g 枳壳10g 大腹皮10g 滑石10g
黄连10g 黄柏10g 秦皮12g 白头翁12g
白芍12g 焦三仙各10g
7剂。
1989年6月19日,三诊:
见效。
白头翁12g 黄连10g 槟榔10g 焦三仙30g
秦皮12g 黄柏10g 木香10g 枳实4g
7剂。
1989年7月3日,四诊:
药后腹泻。口干,尿量正常,舌淡,脉弦缓。
上方减槟榔,加党参10g、白术10g。
6剂。
【笺疏】 本案病例腹痛则泻,舌淡胖,苔白腻,脉沉无力,看起来就是太阴寒湿之证,应该投理中辈以温化寒湿,为何师父的辨证结果是“厥阴湿热下利”,处方为《伤寒论》白头翁汤合平胃散化裁?虽然用平胃散温化胃肠湿邪还好理解,但是用白头翁汤却很难理解。以多年跟随师父的经历,笔者以为此案文字未能全面反映师父的检查结果。本案处方开头所书即为白头翁汤的药味,可知虽舌淡胖、苔白腻,然而一定面有热色,手臂温热;虽脉沉无力,但患者大概为形气俱实之人,且其饮食不减,神气不弱。假如病机属于太阴虚寒,那一定出现口淡不渴、食物不下、四末清冷等症状。由于本案病证被确定为“厥阴湿热下利”,基于厥阴为肝、肝主疏泄的道理,本案病例之下利很可能还具有排便不畅甚至里急后重的特征。痛而即泻的病机是肝气横逆犯脾。古代医家早已认识到这一类型下利的特点,称之为“痛泻”,治之宜用痛泻要方为主方,以芍药甘草柔肝缓急,以柴胡、防风疏肝伐木,从而达到止泻的目的。本案处方加芍药以柔肝缓急,加木香与黄连配伍,而成治下利的经典名方香连丸,以清热燥湿,疏肝行气。如此 解读,道理便通畅了。本案属于舍舌脉而从形色与证候的典型应用,值得读者重视。
刘某,男,13岁。1987年2月23日,初诊:
二便失禁已久,于出生后三个月时因脊椎裂术后出现。苔白滑。
赤石脂15g 干姜6g 粳米10g 炙甘草6g
煨豆蔻6g
6剂。
1987年3月2日,二诊:
药后二便失禁略减。
赤石脂15g 干姜7g 炙甘草9g 煨豆蔻7g
粳米15g
6剂。
另用赤石脂60g,研极细末,分为6包,每日服1包,汤药送服。
1987年3月9日,三诊:
大便次数略减。
炮姜6g 煨肉蔻6g 炙甘草6g 白术9g
诃子肉6g 党参9g 乌梅6g 赤石脂6g
肉桂2g
6剂。
【笺疏】 二便失禁,在接受脊柱手术之后出现,这种病例的治愈难度较大。其苔白滑,故辨为中下焦虚寒、脾肾不固之证,处方用《金匮要略》桃花汤加肉豆蔻,以温中益肠,固摄止泻。二诊见服药有效,故仍守原方,并增大药量。另用赤石脂粉冲服,此是《伤寒论》桃花汤一半水煮、一半筛末冲服的用法。三诊时症状又略有减轻,故仍守桃花汤化裁。加党参、白术、肉桂温中益气,加诃子、乌梅收摄止泻,并相应地减少赤石脂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