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某,女,66岁,住顺义。1989年4月3日,初诊:
溲少而黄,口干而苦,脘腹作胀。舌红,脉弦滑。
龙胆泻肝汤7剂。
【笺疏】 本案病例肝经湿热特征很明确。肝经湿热导致腹胀的机制有二:其一为肝郁气滞,并继发胃肠气壅。其二,湿阻气机,古语所谓“湿令人中满”是也。故处方用龙胆泻肝汤清利肝经湿热。病历如此书写,医助在写处方时,具体详细地书写每一味药物及其用量。
赵某,女,55岁。首都机场员工。1989年5月8日,初诊:
腹胀,尿频量少,下肢肿,舌胖、苔薄腻,脉沉。
五苓散加大腹皮10g、冬瓜皮30g、桑皮10g、厚朴15g。
12剂。
1989年6月14日,二诊:
生黄芪30g 党参30g 五味子30g 丹参90g
酒大黄30g 椒目30g 葶苈子30g 云苓30g
大腹皮30g 坤草90g 生薏仁30g 首乌30g
防己30g 当归50g 厚朴30g
上料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早、午、晚各服5g。
【笺疏】 腹胀、尿频量少、下肢肿、舌胖、脉沉,如此脉症清晰地显示水气为患;无论属于寒还是属于热,都应该以利水为先。水气去则寒热无所依附,亦可能随之而散。故处方用五苓散加大腹皮、冬瓜皮、桑皮、厚朴,可以视为合用五皮饮而略加化裁。未用陈皮、生姜皮,而加冬瓜皮利水消肿,加厚朴温中行气除满。12剂之后二诊时,估计肿胀已经减轻,故改用丸剂益气扶正,利尿消肿,缓缓图之。
二诊处方有4个方面的特点:其一是用经方己椒苈黄丸,并以葶苈子相配 伍,以泄水气。其二是重用丹参、益母草、当归,以活血通络,利水消肿。其三是用黄芪、党参益气健脾,祛湿利水。其四是采用丸剂,缓缓图之;不欲速,欲速则不达。处方仍用厚朴温中行气除满,用茯苓、薏苡仁、大腹皮利水,此理所当然。至于五味子、首乌之用,主要是为了滋阴养血,其思路是利水之药有伤阴之虞,故先设滋阴养血药以护之。
于某,男,29岁,顺义啤酒厂员工,1988年7月11日,初诊:
腹胀,乳糜尿1年余,加重20天。1年来经常腹胀,小便浑浊,如米泔水样。大便干。脉弦,苔黄腻。
柴胡12g 黄芩10g 白芍10g 枳实10g
大黄3g 萆薢10g 土茯苓15g 泽泻15g
萹蓄10g 瞿麦12g 木通10g 半枝莲15g
蛇舌草12g 茵陈12g 青陈皮各10g
7剂,水煎服。
【笺疏】 乳糜尿出现的机制是从肠道吸收的乳糜液,在脂肪皂化后不循正常淋巴道进入血液,逆流至泌尿系统淋巴管,泌尿系统淋巴管内压力增高、曲张、破裂,乳糜液进入尿液,使尿色呈乳白色。中医视乳糜尿为湿热下注,宜用清热利尿方法治之。萆薢分清饮是治疗乳糜尿的常用成方。腹胀,大便干,脉弦,苔黄腻,此肠道壅实之象,故治宜分消走泄,处方既用大柴胡汤疏通少阳阳明,从肠道的源头治此乳糜尿,又用萆薢、土茯苓、泽泻、萹蓄、瞿麦、木通、茵陈通利水道,使湿浊之邪从水道排出。更加半枝莲、白花蛇舌草清热解毒,加青陈皮疏畅气机。从乳糜尿形成的病理机制可见,既利水道,又利谷道,前后分消,这样的治疗是合理的,必要的,这样的治疗思路是完全正确的。
孙某,男,23岁。1988年7月11日,初诊:
胁、脘胀满,周身乏力二月余。脉无力,苔白。
太子参15g 炙甘草9g 黄芪10g 当归10g
麦门冬15g 五味子6g 青陈皮各6g 神曲10g
葛根10g 苍白术各10g 泽泻12g 升麻2g
大枣5枚 生姜3片
7剂,水煎服。
【笺疏】 胁、脘胀满,周身乏力,脉无力,苔白,时在夏日,很明显的气虚 兼湿之证。湿胜则濡满;腹满亦可能引起胁胀。时在夏日,即使其病并非暑热导致,也可以用东垣清暑益气汤治之。用太子参而不用人参或党参者,虑人参或党参增气而生热也;太子参之性比较温和。去黄柏者,以苔白脉无力也。用姜、枣者,姜枣善于健脾补中而增气力也。
张某,女,50岁。1987年10月26日,初诊:
脘腹胀满,右侧鼻旁痒痛。
葛根12g 桂枝10g 白芍10g 炙草6g
生姜10g 大枣7枚 麻黄3g
4剂,水煎服。
【笺疏】 脘腹为阳明胃肠的部位。所以脘腹胀满的最一般病机是胃肠气滞。胃肠以通为顺,以降为顺。胃肠之气不顺畅又是胃肠胀满的最一般原因。足阳明 胃经起于鼻之交 頞 中,下循鼻外;鼻头对应脾胃。故鼻旁痒痛也可能属于阳明胃肠的病证,大概率是由外邪郁结于鼻旁皮肤所致。阳明腑在身体之里,阳明经在 身体之表。故处方用《伤寒论》治阳明表证症状的葛根汤,以发散在阳明经表的邪气。葛根乃阳明胃肠药。葛根汤包含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芍药汤的主治症就是腹胀满。《伤寒论》第279条:“本太阳病,医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桂枝加芍药汤主之。”本案处方白芍的用量虽然没有加重,但芍药疏通胃肠而治腹胀满疼痛的功能是存在的。
高某,女,36岁。住顺义沿河乡。1987年8月24日,初诊:
自五一节以来腹胀、气短、胸闷痛,恶心,头晕,大便尚调,纳谷不香,白带多,月经不调。脉沉,苔白。
苍术10g 厚朴12g 香附10g 郁金10g
陈皮10g 柴胡12g 黄芩6g 半夏12g
生姜12g 党参6g 炙草6g
6剂。
1987年9月2日,二诊:
气短好转,便调,仍有头晕,胸痛,脉沉。
柴胡12g 黄芩6g 半夏12g 生姜10g
炙草6g 党参6g 糖瓜蒌30g 黄连4g
厚朴12g
12剂。
【笺疏】 腹胀,恶心,纳谷不香,这些主要是胃肠病证。由于喜呕、不欲饮食、胸闷也是少阳病主症,故本案病证也可能是由于少阳之邪横逆犯胃所致。再依据白带多、舌苔白,可知其主要病因为湿邪。少阳病宜用小柴胡汤,胃腑湿盛宜用平胃散,故处方用经典名方柴平煎为基本方,去大枣之甘壅。另加师父喜欢用的对药香附、郁金,以疏畅肝胆胃肠之气,活血通络止痛。二诊时腹胀、气短好转,仍有头晕、胸痛,判断兼有痰热互结病机,故转方用柴陷汤,即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另加厚朴,以疏泄少阳,化痰散结,宽胸理气。小柴胡汤合小陷胸汤为师父临床常用,他称之为“柴陷合方”。
范某,男,36岁。1988年2月29日,初诊:
腹胀,呃逆,咽堵不适,肝区痛,尿黄,便时溏,脉弦。有慢性肝病史,近期未做化验检查。
苍术10g 厚朴12g 陈皮10g 茵陈15g
柴胡12g 黄芩10g 半夏10g 生姜10g
土茯苓10g 凤尾草12g 草河车12g 香附10g
川楝10g 姜黄10g
7剂。
1988年3月7日,二诊:
腹胀,便溏。
柴胡12g 黄芩10g 黄连10g 茵陈10g
芦根12g 凤尾草10g 栀子10g 大腹皮10g
冬瓜皮30g 枳壳10g 滑石10g 寒水石10g
生石膏10g 双花10g 竹叶12g
8剂。
1988年3月14日,三诊:
服药后舌苔已退。腹胀,肝功正常,便溏,咽干。
柴胡12g 黄芩9g 桂枝10g 干姜10g
炙草10g 花粉12g 牡蛎30g
7剂。
【笺疏】 本案病例有慢性肝病历史,以腹胀为主诉。由于肝主疏泄,疏泄不及可以导致腹胀。再结合肝区疼痛、脉弦来看,其腹胀当由肝失疏泄所致。呃 逆、咽中阻塞不适感,此肝胃不和、肝胃气逆也。尿黄、便溏,说明存在湿热。笔者认为本病例同时还存在舌红、苔腻的可能性较大,此从第三诊病历记录亦可看出。故处方用柴平煎去参、草、枣,加香附、川楝子、姜黄疏肝行气,活血止痛。师父临床多用片姜黄,比较少用姜黄。片姜黄与姜黄是不同的两种药物,它们的性味归经、功效主治大同小异。片姜黄是温郁金的根茎,而姜黄是姜黄的根茎,二者都具有破血行气、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的作用。但是片姜黄祛风除湿、活络止痛的作用比较好,主要用于治疗风湿痹痛,尤其是发生于上肢的风湿病痛,比如肩周炎、颈椎病等。而姜黄破血行气、活血止痛的作用较长。
二诊时腹胀、便溏突出,这说明湿气较重,故处方重点祛湿,加黄连清热燥湿。三诊转方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原方药味,可能肝胆热象仍在,又出现一些脾寒现象。
王某,女,34岁。1988年12月1日,初诊:
腹胀,食后尤甚。肠鸣欲呕,大便1日三四次,不成形,渴饮,日饮3瓶。脉弦,按之无力,舌苔薄白。
云苓30g 猪苓15g 生姜15g 半夏12g
黄连10g 干姜7g 党参9g 炙草9g
黄芩6g 厚朴9g
6剂。
1988年12月8日,二诊:
服药后饮水减少,心胸舒适。
桂枝9g 云茯苓30g 生姜12g 白术10g
泽泻14g 猪苓15g
6剂。
【笺疏】 腹胀的原因较多,病机也比较复杂。气滞、湿阻、痰饮、宿食、热壅、寒凝、脾虚等都可以引起腹胀。本案病例腹胀、食后尤甚,伴有肠鸣、欲呕、大便1日三四次且不成形,像似脾虚。脉弦,按之无力,舌苔薄白,进一步提示太阴脾寒,所谓“脏寒生满病”是也。病证符合《伤寒论》太阴病表现特征,似乎可以用理中汤。口渴甚,可以按照理中汤的加减法,加重人参用量。然本案处方却是以生姜泻心汤为基本方,所以笔者认为病历没有反映师父诊断胃肠内热的依据。因为腹胀满突出,所以去大枣之甘壅。由于有水饮,故加茯苓、猪苓利水。由于腹胀满,故加厚朴宽中除满。
需要提出来讨论的是,生姜泻心汤的主治证是水饮食滞痞,症见心下痞满、呕吐、干噫食臭、肠鸣、下利。本病例腹胀满与心下痞近似,所以基本符合生姜泻心汤证的主症。按照师父抓主症的方法,完全可以考虑用生姜泻心汤。五苓散证为蓄水证,渴饮、下利是其主症,所以处方加茯苓、猪苓也符合经典之意。不过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包括寒热错杂,本案记载的脉症不见明显的热象,所以我推测本病例当另见热象,只是病历文字没有反映。不然处方不会用黄芩、黄连,而且黄连的用量还较大。
服药后见效,饮水减少,心胸舒适。热去气舒,转方用五苓散化气行水,另加生姜散水和胃,散寒除满。
万某,男,38岁。1986年12月8日,初诊:
腹胀年余,食后加重,畏凉食,大便尚可,溲多,舌尖红、苔白,脉弦,心下痞,口渴能饮,小便有时不利,水痞证也。
桂枝10g 茯苓30g 白术10g 泽泻12g
猪苓20g 生姜15g 半夏12g 厚朴10g
6剂。
【笺疏】 心下痞,口渴能饮,小便不利,此《伤寒论》所论五苓散证的主症。五苓散证的心下痞被称为“水痞”。《伤寒论》第156条:“本以下之,故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病历文字中的“小便多”不是尿量多,而是排尿频次多,此由处方重用茯苓30g、猪苓20g即可得知。五苓散证的基本病机是气化不利,水饮内蓄。在这种病机的基础上也可能产生腹胀满症状。临床上也常常心下痞与腹胀满并见,称为脘腹胀满。然本案病例毕竟以腹胀满为主诉,说明腹部气滞也是一个重点,故处方用五苓散合厚姜半甘参汤治之。以腹胀满、小便不利,故去参、草之甘壅甘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