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薛序
——加强名师医案学习

加强名师医案学习是中医医生提升临床技能、提高临床疗效的捷径,这是我学医、从医、传医数十年的真切体会。中医之所以生生不息,代有发展,说到底,就是因为植根于临床疗效。

按照传统说法,中医临床疗效有三个层级,即上工十全九,中工十全六,下工十全三。我认为,若要真正领略上工级疗效的神韵,唯有临床跟诊,或阅读其临床诊疗真实病历。

学好名师学术有二途,一是临床侍诊,一是研读医案。侍诊时能目睹名师诊病处方过程,眼观,耳闻,手记,日积月累,由被动跟随到主动思考,一定会有大量收获。阅读与侍诊结合,养成理法方药一体的思维习惯,加深对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认识,真切感受“有病的人”与“人的病”的区别与联系,如此即可提升技能,提高疗效,获得由常达变、熟能生巧的认知与实践能力。

读医案一定要选择上乘医案!所谓上乘医案,我认为未经雕琢修饰,且有准确到位的按语的名师医案是上乘医案。医案的真实性最重要!名师医案如果被过度修饰、润色,不再是原貌,其价值即有所下降。如果没有按语,或者按语不能准确到位,不能反映名师思维,未得其要,其价值也未能得到提升。

说到这里,我回想起来38年前的一桩往事。

在杏园金方医院开诊前夕,我清楚地记得是1986年5月18日,那是一个星期日,我的师父祝谌予老师邀请刘渡舟、董德懋、李介鸣、赵绍琴、薛培基等著名中医前辈来顺义座谈,讨论金方医院、金方书院如何做好中医传承和发展。祝谌予老师毕生以继承发扬施今墨先生中西医汇融的革新理念为己任,遵行施今墨先生“编书、办医院、开学校”三位一体的复兴和发展中医主张,强调“盖编书为保存过去的经验,办医院为应用现在经验,开学校为推广未来经验”。在当天的讨论会上,祝谌予老师提出,金方两院应当秉持施今墨先生三位一体的主张,建议医院安排人员,把各位老先生诊治每一位患者的过程记录下来;医院要建门诊大病历;病案记录要反映医患交流对话顺序,可以不拘医学术语,但一定确保真实准确,以便日后整理研究。他的建议得到各位与会前辈的赞成。

为了落实那次座谈会精神,医院挑选出几名具有较好临床基础的青年医生担任老前辈的医助,侍诊抄方,写门诊大病历。我有幸被选为其中一员。在从1986年至1999年的13年时间里,一共有38位老前辈来院出诊,产生了14万份门诊大病历:这些资料堪称金方两院的镇院之宝。在此同时,金方两院还积累了各位老前辈数以千计的教学门诊录像、录音、讲稿和照片,这些资料成为金方两院中医传承的源头活水。

2016年8月17日举行的金方两院成立30周年庆典有幸邀请到了北京中医药大学傅延龄教授参会。我的师父祝谌予先生与傅延龄教授的师父刘渡舟先生是有着几十年交情的老朋友,两位先师友谊的基因让我与傅延龄教授一见如故。此后我俩经常聚谈,多次谈到金方两院发展问题。傅老师提议,金方书院一直是一个院内青年医生培养部门,30年来取得很好的成绩,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成熟的培养模式,应该让她敞开大门,面向社会,让院外青年医生也能入院学习,这样就可以培养更多优秀中医临床人才。

傅延龄老师是刘渡舟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也是他唯一通过国家计划培养的学术继承人,跟随刘老十数年,得先生口对口、面对面、手把手熏染传授。傅老师对刘老之言入于耳,藏于心,在耳濡目染中领悟刘老学术之三昧。他也是我国著名中医教育家和临床家,学验俱佳,人品至上,是我深为服膺的学术挚友。于是我请他参与金方两院工作。经我反复恳请,幸得他慨允出任金方书院院长,与我联手,让金方书院走出深闺,把金方两院的宝贵学术财富毫无保留地传给下一代,为培养青年中医高能临床人才献力赋能,传承中医,造福桑梓,以实现祝谌予、刘渡舟、薛培基等金方两院第一代先辈们的宏业伟愿。

我经常走进医院的病案室,查阅各位老前辈诊治的病案。每一次查阅,胸中都会涌起阵阵暖意,脑海里出现老先生们的音容面貌。一直以来,我都有一个心愿,要把这些病案整理出来,作为金方书院的学案,分享给金方学子,也分享给更多的中医学人。我把这一想法告诉傅老师,得到他的赞同。后来我俩决定,从整理祝谌予医案和刘渡舟医案开始,由傅老师整理刘渡舟医案,由我来整理祝谌予医案。我俩都认识到,一名临床医生,有和没有名师师承经历,其诊疗能力、其学术进阶的时间成本一定会有显著差异。所以我俩决定以金方两院第一代先辈的医案为金方书院学案,让金方弟子在学习过程中有如亲炙名师侍诊抄方的效果,从此形成金方书院的特色教学。

虎年暮春,傅老师开始整理刘老的医案,他把书名确定为《傅选刘渡舟医案笺疏》。正如他在自序中说的那样,刘老这部分医案的诊疗时间,恰与他跟刘老做师承的时间基本同期,所以他对医案里面的理法方药内容都十分熟悉,感到无比亲切。这部分医案正是刘老在70~75岁时的诊疗实案。这一时期,刘老的临床经验、医术与医道都臻于炉火纯青、至微至妙的巅峰阶段。刘老在这一时期曾说:“我现在读书、看病、带徒,常有天马行空的自由,左右逢源的乐趣。”我在跟刘老侍诊抄方时,每每见到他临床怡然自得的神态。

傅老师说他撰写刘老医案有一个明确的思想,要尽量保持病历原貌,不增减,不改易,不修饰,努力让读者感觉到好像在刘老的诊室侍诊抄方。我认为这体现出傅老师“教是为了不教”的大教风范,也体现出金方书院“良方共享,良药共识,良医共进”的求实精神。

本套丛书堪称名医、名师、名家的继承发扬之作,我读之如沐春风,如归故境,如侍诊抄方,如听名师病案讨论课,喜不自禁,乃欣然写下上面的文字。

是为序。

杏园玉翁 薛钜夫
甲辰年夏至于金方书院 F1PhW+tEElYP+t8CqNKC7KKYp7awmBaxjcRS/b++ux7ghHHST+CDQHS1P/+7mdvz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