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买
下载掌阅APP,畅读海量书库
立即打开
畅读海量书库
扫码下载掌阅APP

大脑的“充电”节奏:顺应你的精力曲线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在一天中的某些时段,你感觉自己才思敏捷,文思泉涌,处理起棘手的工作也游刃有余;而在另一些时段,却感觉大脑像一团浆糊,注意力涣散,盯着屏幕半天也敲不出一个字,效率低得令人抓狂。这种现象并非偶然,也并非完全由你的意志力决定。它的背后,隐藏着一个深刻的生理规律——我们的大脑和身体,都遵循着一种被称为“超日节律”(Ultradian Rhythms)的精力周期。理解并顺应这个节律,是实现高效休息、告别疲劳的关键所在。它告诉我们,努力并非蛮干,工作与休息需要像呼吸一样,一张一弛,才能达到最佳状态。

“超日节律”这个词听起来可能有些学术,但它的概念却非常简单。我们都熟悉“昼夜节律”(Circadian Rhythms),也就是我们大约24小时的生物钟,它掌管着我们的睡眠和清醒周期。而“超日节律”则是指在一天之内,以更短的周期(通常是90到120分钟)循环出现的生理和心理波动。上世纪50年代,睡眠研究的先驱纳撒尼尔·克莱特曼(Nathaniel Kleitman)在研究睡眠周期时,首先发现了这个规律。他注意到,即使在睡眠中,我们也不是一成不变地沉睡,而是会经历从浅睡眠到深睡眠,再到快速眼动期的循环,每个循环大约持续90分钟。后来,他和他的学生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种90分钟的周期不仅存在于睡眠中,同样也贯穿着我们白天的清醒时刻。在每一个周期里,我们的精力、警觉度和专注力都会经历一个从波峰到波谷的自然起伏。

我们可以把这个90分钟的周期想象成一个完整的“精力单元”。在这个单元的开始阶段,我们通常精力充沛,注意力集中,效率高昂,这是我们状态的“波峰期”。这个时期大约会持续75到8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大脑能够很好地投入到高强度的认知任务中。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能量被消耗,大脑处理信息时产生的“代谢废物”(如腺苷)开始堆积,我们的身体和大脑会逐渐进入一个大约10到20分钟的“波谷期”。在这个阶段,我们会开始感到疲倦、分心、烦躁,或者萌生想吃点零食、刷刷手机的念头。这些看似是“意志力薄弱”的表现,实际上是我们的身体在发出一个非常诚实的信号:“我需要休息一下,清理一下缓存,充一下电了!”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无视甚至对抗这个内在的节奏。我们试图用意志力、咖啡因或者所谓的“坚持就是胜利”的信念,强迫自己跨越这个自然的精力低谷。当我们感到疲倦时,我们可能会对自己说:“再坚持一下,做完这个报告再去休息。”于是,我们强撑着继续工作,其结果往往是效率低下、错误频出,并且内心充满了挫败感。这种做法,就像是试图让一辆电量即将耗尽的电动车继续高速行驶,不仅跑不远,还会对电池造成不可逆的损伤。我们强行“压榨”出来的这一点点工作时间,是以透支下一个精力周期的能量为代价的。这就导致了我们虽然看似一直在工作,但有效产出却很低,并且在一天结束时,会感到一种被掏空了的、深度的疲劳。

那么,顺应这个精力曲线的智慧又是什么呢?答案简单得惊人:在每一个90分钟精力周期的末尾,主动地、有意识地安排一次短暂的休息。这个休息不必很长,10到20分钟就足够了。这正是《10分钟高效休息法》这个书名的核心理念来源。这短短的10分钟,不是浪费时间,而是对我们内在节律的尊重和利用。它就像是乐章与乐章之间的休止符,没有它,再美妙的旋律也会变成一串杂乱的噪音。在这段休息时间里,我们的大脑得以喘息,清除代谢废物,巩固刚刚学到的信息,并为下一个高效的工作周期重新积蓄能量。这种“工作90分钟,休息10分钟”的模式,不仅仅是一种时间管理技巧,更是一种符合我们生理本质的、可持续的工作方式。

让我们来具体描绘一下这种顺应节律的工作日会是什么样子。假设你早上九点开始工作。从九点到十点半,这是你的第一个高效周期。你可以把一天中最重要、最需要专注力的任务安排在这个时间段。全身心投入,屏蔽干扰,你会发现自己效率奇高。大约在十点半左右,当你开始感到一丝疲倦或注意力难以集中时,不要自责,也不要硬撑。这正是你的身体在邀请你休息。此时,请果断地停下手中的一切工作,给自己一个10到15分钟的“奖励”。你可以站起来,离开座位,去倒一杯水,眺望一下窗外;或者做几个舒缓的伸展动作;甚至只是闭上眼睛,安静地做几次深呼吸。关键在于,要让你自己从刚才的工作任务中完全抽离出来。休息结束后,你会惊奇地发现,自己的头脑变得清晰,精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恢复,可以精神饱满地投入到下一个90分钟的工作周期中。

当然,每个人的精力曲线并非严格的90分钟,它可能会因人而异,有的人是80分钟,有的人可能是100分钟。因此,学会倾听自己身体的信号,找到属于你自己的独特节奏,就显得尤为重要。你可以尝试记录一下自己一天中注意力的变化。什么时候你感觉最敏锐?什么时候开始感到烦躁和分心?当你识别出这些信号时,你就找到了自己精力周期的“转换点”。比如,你可能会发现,自己每次工作一个小时左右,就会忍不住想去刷手机或者找人聊天。这并不是你懒惰,这很可能就是你的“超日节律”在提醒你:一个精力单元即将结束,你需要休息了。与其把这些冲动视为敌人去对抗,不如把它看作是一个有用的“闹钟”,提醒你该进行一次高效的短暂休息了。

理解了大脑的“充电”节奏,我们就能从那种“必须时刻保持高效”的焦虑中解脱出来。我们开始明白,真正的效率不是线性的、持续不断的输出,而是波浪式的、有节奏的前进。就像潮汐有涨有落,季节有春夏秋冬,我们的精力也需要遵循其自然的规律。强行拉平波谷,只会让波峰也变得不再高耸。相反,当我们学会有策略地在精力低谷期安排休息,我们实际上是在为下一个精力高峰的到来创造条件。这是一种更聪明、更人性化的努力方式。它承认我们的脆弱和有限,并把这种有限性转化为一种可以利用的优势。所以,从今天起,请试着放弃与自己身体的对抗,转而成为它忠实的合作伙伴。观察你的精力曲线,尊重它的起伏,在每一个周期的结尾,慷慨地给予自己一次10分钟的恢复。你会发现,这不仅不会耽误你的工作,反而会让你在清醒的每一个小时里,都拥有更持久的专注、更清晰的思维和更澎湃的创造力。这便是顺应自然、事半功倍的终极秘密。 Isp2PY7ky7CKfzFhzi5mo8xexU2uDBQtxn0GNJgtJWOC79ikmbo1d4TcezwafANK

点击中间区域
呼出菜单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

打开